逝世63周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生平

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國(德國)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商人。母親寶琳·柯克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演奏鋼琴造詣深厚。1880年,舉家遷往慕尼黑,愛因斯坦的父親與叔叔在那裡經營一間電器公司,專門設計與製造電器。

愛因斯坦學習說話的速度比較緩慢,父母因此很擔心,甚至曾經找過醫生看診。他2歲後才學會使用字詞,並且養成一種奇怪習慣,就是每當他想要說話之前,他都會先小聲的對自己說幾遍,直到覺得滿意,才會大聲說出來。家人都很擔心,怕他以後會有學習障礙。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1882年,3歲時的愛因斯坦”

在4歲或5歲時的某天,父親送了一隻指南針給臥病在床的愛因斯坦,他深深地被磁針展現出的奇異行為所迷住,這成為他以後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大約在那時期,他開始學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5歲時進入一所天主教小學就讀。8歲時,他轉學到路特波德文科中學,這學校很注重數學、科學、拉丁文與希臘文。在這裡,他獲得7年良好的教育。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14歲時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父親很希望愛因斯坦能夠繼承他的電機工程事業,但愛因斯坦對這不感興趣,他認為對他而言這是大材小用。1896年,年僅17歲的愛因斯坦獲准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係數理科學習物理。他在那裡遇到未來妻子米列娃·馬利奇。同班六名學生中,米列娃是唯一女性,她比愛因斯坦大三歲。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物理方面有共同的興趣與目標,久而久之漸漸擦出愛情火花。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婚姻和家庭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一封早期往來信件於1987年被發現與發表,信中透露他們在婚前曾有一名稱為麗瑟爾的女兒。麗瑟爾的命運至今仍舊未知。愛因斯坦可能從未見過麗瑟爾。在1903年9月一封寫給米列娃的信裡,愛因斯坦最後一次提到她,內容暗示女嬰可能被收養或死於猩紅熱。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在1903年1月結婚。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於1904年5月在瑞士伯爾尼出生。二兒子愛德華·愛因斯坦於1910年7月在瑞士蘇黎世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他倆已分居5年,但婚姻終舊無法挽回,他們正式於1919年2月14日離婚。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艾爾莎”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愛因斯坦是他的親戚,在父系方面,他們都是同一位曾祖父的後代,在母系方面,他們都是同一位外祖父的後代。他們在1919年6月2日結婚。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德國,他們移民到美國,居住在普林斯頓。兩年後,愛爾莎被診斷出患有心臟與腎臟疾病,必需臥床休息。她的病情迅速惡化,並於1936年過世。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正值壯年的愛因斯坦”

曼哈頓計劃

在1939年,包括利奧·西拉德、愛德華·泰勒、尤金·維格納在內的一群流亡物理學者試圖警告美國政府,揭露納粹德國正在進行的原子彈研究;為了要讓美國警覺到原子彈的巨大威脅,他們曾拜訪愛因斯坦,告訴他殺傷力超強的原子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製成。

愛因斯坦被說服後藉助其崇高聲望和西拉德寫信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不能冒險讓希特勒搶先掌握原子彈技術。由於愛因斯坦的信件,美國加入研製原子彈競賽,依託其巨大的材料、金融、科學資源展開曼哈頓計劃,成為在二戰中唯一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逝世63週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

“晚年的愛因斯坦”

離世

1955年4月13日,愛因斯坦的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內出血。他正在撰寫的一篇慶祝以色列建國7週年的電視講稿,還沒有寫完,就於18日過世,享壽76歲。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在驗屍過程中,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醫生,未經愛因斯坦的家人允許,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他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研究能夠發現愛因斯坦那麼聰明的原因。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他身體的其它部分在過世當天就被火化,包括他的兒子漢斯在內,只有12人在場參與簡單的儀式。火化後,骨灰全都撒在附近的特拉華河裡。

愛因斯坦對老朋友萊納斯·鮑林說:“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制造核武器的信。”

不容否認,這位最聰明的人對人類犯下了最嚴重錯誤!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