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起跑线”的谎言 兰州学区房竟然成了“背锅侠”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映的印度电影叫做《起跑线》,影片中拉吉夫妇的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仔细想想,其实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和。影片中探讨的印度教育问题,却再次切中了中国观众的“起跑线”之痛。

一句“起跑线”的谎言 兰州学区房竟然成了“背锅侠”

电影《起跑线》剧照

《起跑线》中,拉吉夫妇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多次搬家,无论是搬入富人居住区还是搬入贫民窟,然而,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他们的女儿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迁 今有择校而居

古有孟母三迁,到底是搬迁居住的环境成就了孟子还是其他什么因素,我们确实无凭可考无据可查,但我们看的结果是孟母三迁之后孟子的成材。古往今来,我们就下意识的把教育和居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还记得电视剧《虎妈猫爸》吗?剧中虎妈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不仅花光所有积蓄并四处举债买学区房的经典情节想必给很多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这只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桥段,但在现实之中,这样的桥段却并不罕见,而这也炒热了房地产链条中重要的品类——学区房。

现如今,在兰州甚至放眼全国,几乎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可能正是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理,让学区房的价格一度高涨,购买学区房也演变成为投资接力跑。

正是一句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这种理念不断输入,使得学区房无论是置业还是投资,都获得了相对的认可。而对于在兰州居住的人来说,往往学区房的选择更多的是因为教育天平倾斜于优质资源的配套,可兰州学区房的缺少,也让大部分人的要求变为了孩子有学可上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所谓择校而居也就成了有钱人独特的权利!

一句“起跑线”的谎言 兰州学区房竟然成了“背锅侠”

在兰州几乎每年都会出台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城关区四城区的划片招生政策。而每一次的出台政策都在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关于对兰州划片招生的讨论热度不亚于高考的来临。

身处择校而居的时代,我们似乎都给学区房贴上了起跑线、名牌大学通行证等等的标签。而我们一边深恶痛绝的指责高昂的学区房价,望而生畏,一边却又对学区房垂涎三尺,梦寐以求。

兰州主城区带着高昂的房价一路向一线城市追赶,可主城区教育资源的短板始终让人“不忍直视”。那么,伴随着城市扩张的“飓风”,房企打出了学区房的标签,甚至这个标签分量远远超过了其交通、区域等,而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无非都是为了一句择校而居,能够画上一条父母认为很重要的起跑线而已。

在兰州,要是某房企能扯上学区房三个字似乎就是销售业绩保障,要是能引进一所名校,那么,营销绝对以学区房为“药引子”。近年来,家长们高价购买学区房的事屡见不鲜,“过去择校凭条子,现在择校凭房子”也成了如今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区房价格持续走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兰州也并不例外,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分入心仪的学校,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区房,“凭房择校”也成了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到底是学区房在“作祟”还是“起跑线”的理念的输入在“捣乱”?无论如何,在当下的购房置业中,择校而居已经变成了一种投资风向和起跑线的必要“借口”。

教育“起跑线” 兰州学区房早已张好了“口袋”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起跑线和学区房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教育的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也不过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起跑线的理念似乎早就入了学区房张好的口袋。

一句“起跑线”的谎言 兰州学区房竟然成了“背锅侠”

如早期的北京实验二小,最近的北京八中,无论是兰州外地名校还是兰州本地市级中、小学的分校亮相,都避不开起跑线这个教育的话题,而若是把教育的起跑线放在兰州房地产市场看,都逃不出学区房这个概念,而这也让兰州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更加笃定了起跑线的重要性。

近年来,兰州的乘着城市扩张的东风,使得大牌房企也陆续入驻兰州。城市的扩张总会伴随着人口的增加,那么,医疗、交通、教育等大的配套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抢夺,在兰州这个划片区的城市,争夺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竟然渐渐地演变成了学区房的争夺。

在兰州学区房资源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在二手房的手里,一手房的学区房就显得不那么明显,除非新楼盘能够引进一所名校或者本身在学区房跟前开发的项目。

慢慢地我们发现,无论是兰州二手房还是一手楼盘,只要跟学区能够挂钩的其销售业绩大都不错。起跑线教育是否掉进了学区房的布好的口袋里呢?

起跑线“谎言”成真 学区房“背锅”

在1983年8月,“划片就近入学”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以利于把小学生从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下解放出来”。之后,官方几次对此进行细化。1986年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提出,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1987年又改为学生居住地与学校 距离原则上应在3公里以内。到了2002年,细则被原则所取代——“学校的服务半径要根据学校规模、交通条件、方便学生就学等原则确定”。(出自《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通知》)2014年的提法是,“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划分 。”

通过查阅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兰州主城四区小学招生划片方案了解到,虽然文件规定了学校的服务半径,但是实际划分时往往并不以学校为圆心,更多的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据(即以街道为划分依据),根据适龄儿童的数量、学校规模等因素进行微调。例如,海亮滨河壹号小区紧邻北京实验二小,但是在教育局划片规定中,海亮滨河一号业主子女属于5公里外的安宁堡小学学区范围,如果海亮业主的子女上不了实验二小,那么就只能上安宁堡小学了。

一句“起跑线”的谎言 兰州学区房竟然成了“背锅侠”

而相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九州片区,兰州59中学分校入驻九州、近日公布的兰州天昱凤凰城小学的筹建等等,让教育和地产相互“不离不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就是名校和楼盘的“联姻”更为贴切。

对于学区房的需求到底是兰州的家长过于疯狂,还是地产商为了调动购房而引进名校;从教育“起跑线”开始,到底是教育助攻了地产的发展还是地产拉动了教育的发展,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大家提着钱袋子揣着银行卡抢占着学区房时,往往都忽略了兰州地域的特殊性,一个上学划片的城市,却在挤破头的抢占学区房,教育的起跑线到底是名校的争夺还是家长思想意识的争夺?在兰州的发展过程中,兰州学区房是否在为房地产充当“背锅侠”呢?

或许,在兰州的发展的过程中、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起跑线的“谎言”已经成真,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兰州学区房正在给房地产和教育起跑线背着一口大家都认为合乎其理的“黑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