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起跑線」的謊言 蘭州學區房竟然成了「背鍋俠」

前段時間有一部熱映的印度電影叫做《起跑線》,影片中拉吉夫婦的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仔細想想,其實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和。影片中探討的印度教育問題,卻再次切中了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

一句“起跑線”的謊言 蘭州學區房竟然成了“背鍋俠”

電影《起跑線》劇照

《起跑線》中,拉吉夫婦為了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為了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多次搬家,無論是搬入富人居住區還是搬入貧民窟,然而,他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他們的女兒從小得到良好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遷 今有擇校而居

古有孟母三遷,到底是搬遷居住的環境成就了孟子還是其他什麼因素,我們確實無憑可考無據可查,但我們看的結果是孟母三遷之後孟子的成材。古往今來,我們就下意識的把教育和居住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還記得電視劇《虎媽貓爸》嗎?劇中虎媽為了讓孩子上重點小學不僅花光所有積蓄並四處舉債買學區房的經典情節想必給很多觀眾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這只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橋段,但在現實之中,這樣的橋段卻並不罕見,而這也炒熱了房地產鏈條中重要的品類——學區房。

現如今,在蘭州甚至放眼全國,幾乎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可能正是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心理,讓學區房的價格一度高漲,購買學區房也演變成為投資接力跑。

正是一句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這種理念不斷輸入,使得學區房無論是置業還是投資,都獲得了相對的認可。而對於在蘭州居住的人來說,往往學區房的選擇更多的是因為教育天平傾斜於優質資源的配套,可蘭州學區房的缺少,也讓大部分人的要求變為了孩子有學可上就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所謂擇校而居也就成了有錢人獨特的權利!

一句“起跑線”的謊言 蘭州學區房竟然成了“背鍋俠”

在蘭州幾乎每年都會出臺安寧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城關區四城區的劃片招生政策。而每一次的出臺政策都在牽動著每一位家長的心。關於對蘭州劃片招生的討論熱度不亞於高考的來臨。

身處擇校而居的時代,我們似乎都給學區房貼上了起跑線、名牌大學通行證等等的標籤。而我們一邊深惡痛絕的指責高昂的學區房價,望而生畏,一邊卻又對學區房垂涎三尺,夢寐以求。

蘭州主城區帶著高昂的房價一路向一線城市追趕,可主城區教育資源的短板始終讓人“不忍直視”。那麼,伴隨著城市擴張的“颶風”,房企打出了學區房的標籤,甚至這個標籤分量遠遠超過了其交通、區域等,而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無非都是為了一句擇校而居,能夠畫上一條父母認為很重要的起跑線而已。

在蘭州,要是某房企能扯上學區房三個字似乎就是銷售業績保障,要是能引進一所名校,那麼,營銷絕對以學區房為“藥引子”。近年來,家長們高價購買學區房的事屢見不鮮,“過去擇校憑條子,現在擇校憑房子”也成了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學區房價格持續走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蘭州也並不例外,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分入心儀的學校,不惜花重金購買學區房,“憑房擇校”也成了學區房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現如今,到底是學區房在“作祟”還是“起跑線”的理念的輸入在“搗亂”?無論如何,在當下的購房置業中,擇校而居已經變成了一種投資風向和起跑線的必要“藉口”。

教育“起跑線” 蘭州學區房早已張好了“口袋”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其實起跑線和學區房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教育的代名詞。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區房也不過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教育起跑線的理念似乎早就入了學區房張好的口袋。

一句“起跑線”的謊言 蘭州學區房竟然成了“背鍋俠”

如早期的北京實驗二小,最近的北京八中,無論是蘭州外地名校還是蘭州本地市級中、小學的分校亮相,都避不開起跑線這個教育的話題,而若是把教育的起跑線放在蘭州房地產市場看,都逃不出學區房這個概念,而這也讓蘭州人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更加篤定了起跑線的重要性。

近年來,蘭州的乘著城市擴張的東風,使得大牌房企也陸續入駐蘭州。城市的擴張總會伴隨著人口的增加,那麼,醫療、交通、教育等大的配套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加強對教育資源的搶奪,在蘭州這個劃片區的城市,爭奪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竟然漸漸地演變成了學區房的爭奪。

在蘭州學區房資源中,其實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在二手房的手裡,一手房的學區房就顯得不那麼明顯,除非新樓盤能夠引進一所名校或者本身在學區房跟前開發的項目。

慢慢地我們發現,無論是蘭州二手房還是一手樓盤,只要跟學區能夠掛鉤的其銷售業績大都不錯。起跑線教育是否掉進了學區房的布好的口袋裡呢?

起跑線“謊言”成真 學區房“背鍋”

在1983年8月,“劃片就近入學”正式出現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以利於把小學生從過重的負擔和壓力下解放出來”。之後,官方几次對此進行細化。1986年的《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範》提出,中學服務半徑不宜大於1000米,小學服務半徑不宜大於500米。1987年又改為學生居住地與學校 距離原則上應在3公里以內。到了2002年,細則被原則所取代——“學校的服務半徑要根據學校規模、交通條件、方便學生就學等原則確定”。(出自《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的通知》)2014年的提法是,“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佈、所在學區、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學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劃分 。”

通過查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蘭州主城四區小學招生劃片方案瞭解到,雖然文件規定了學校的服務半徑,但是實際劃分時往往並不以學校為圓心,更多的是以行政區域為依據(即以街道為劃分依據),根據適齡兒童的數量、學校規模等因素進行微調。例如,海亮濱河壹號小區緊鄰北京實驗二小,但是在教育局劃片規定中,海亮濱河一號業主子女屬於5公里外的安寧堡小學學區範圍,如果海亮業主的子女上不了實驗二小,那麼就只能上安寧堡小學了。

一句“起跑線”的謊言 蘭州學區房竟然成了“背鍋俠”

而相對於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九州片區,蘭州59中學分校入駐九州、近日公佈的蘭州天昱鳳凰城小學的籌建等等,讓教育和地產相互“不離不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其實就是名校和樓盤的“聯姻”更為貼切。

對於學區房的需求到底是蘭州的家長過於瘋狂,還是地產商為了調動購房而引進名校;從教育“起跑線”開始,到底是教育助攻了地產的發展還是地產拉動了教育的發展,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當大家提著錢袋子揣著銀行卡搶佔著學區房時,往往都忽略了蘭州地域的特殊性,一個上學劃片的城市,卻在擠破頭的搶佔學區房,教育的起跑線到底是名校的爭奪還是家長思想意識的爭奪?在蘭州的發展過程中,蘭州學區房是否在為房地產充當“背鍋俠”呢?

或許,在蘭州的發展的過程中、在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中,起跑線的“謊言”已經成真,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許蘭州學區房正在給房地產和教育起跑線揹著一口大家都認為合乎其理的“黑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