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精準烹製「精神扶貧套餐」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

——詩句寫出了上世紀靜寧民生的真實寫照。從1986年被確定為國扶貧困縣開始,靜寧就展開了一場歷時30多年的反貧困專項鬥爭。

隨著扶貧開發的縱深推進,漫山遍野的蘋果樹讓邁入新世紀的靜寧人漸漸過上了色彩斑斕的新生活。與此同時,全縣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蘋果”和“教育”兩張含金量頗高的名片就是靜寧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就的明證。

這得益於在多年的脫貧實踐中形成的,將精神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開發、產業扶貧同等重要的位置,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抓共管,堅持雙輪驅動的成功經驗。近4年內全縣實現6.92萬人穩定脫貧,貧困人口總數從2014年建檔立卡的12.95萬減少到目前的6.03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98%。

 織密“精神扶貧”網絡

形成脫貧攻堅合力

治貧,必先治愚。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部分貧困戶安於現狀、不思發展的“精神貧困”正成為脫貧攻堅路上最難過的坎、最難啃的硬骨頭,成為考驗全縣扶貧幹部扶貧能力的實力考題。

人人都是考生、人人都是排頭兵。以全縣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為主力和先鋒,縣直各部門、各群團組織及各鄉鎮黨委都被納入主體責任單位,在靜寧大地上共同打響“精神扶貧”攻堅戰。

縣委宣傳部牽頭制定了《靜寧縣“精神扶貧”實施方案》等文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精準扶貧中補齊“精神短板”的重要批示精神,通過“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思路,全方位、無死角地展開了實際行動。

由縣委黨校、縣委講師組組建的“精神扶貧”百姓宣講團分組深入貧困鄉、村全方位展開宣講活動。宣傳部會同縣委農辦、扶貧辦為所有貧困戶編印發放宣傳手冊(宣傳單),同時利用全縣新聞宣傳平臺,開設扶貧專欄,常態化開展“精神扶貧”主題宣傳,引導廣大貧困群眾堅定脫貧致富的發展信心。

各鄉鎮將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到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持續開展“和諧五星”創評和文明村鎮創建、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志願服務隊、文化廣場、好人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精神文明“八個一”工程示範點建設。啟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推進移風易俗,集中整治天價彩禮、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選樹新鄉賢倡導新風尚。

文體廣電系統及縣文聯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潤心行動和文化惠民行動。科協、林業、農牧等職能單位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貧困鄉村,廣泛宣傳普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知識,開展實用技術、家庭技能公益性培訓,編印發放農業科技、農業管理、科普知識類讀物資料,幫助每一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項種養、加工或服務實用技能,增強農民自主脫貧能力。

烹製“精神扶貧套餐”

提供“精準私人訂製”

如何才能更科學、更精準地解決“精神貧困”難題,充分調動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貧困戶的脫貧大事,從政府的事變成貧困戶自己的事、從脫貧幹部的事變成雙方共同努力的事呢?

靜寧縣結合靜寧實際,根據中央省市總體部署為全縣226個貧困村精心制定了一份“精準扶貧套餐”方案:“思想引領+輿論引導+價值引導+文明創建+文藝潤心+文化惠民+科普培訓+人文關懷+x”。關於套餐中“+x”,是因為造成農村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精神貧困根源有很多,比如文化水平不高、能力素質偏低、精神意志薄弱、區域文化或風俗習慣的影響、生活慣性的束縛、抗風險能力欠缺等,這就必須考慮到套餐的個性化需求,需要進一步精準施策。

楊灣村屬於威戎鎮南部山區的貧困村,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67戶695人。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村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等靠要思想明顯。通過前期扶貧工作,目前,該村水、電、路及村文化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齊全,全村現有剩餘貧困人口8戶29人,貧困面下降至4.17%。

一場接一場的科技培訓,一臺接一臺的文娛演出……無不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每個楊灣人的思想和眼界。

過去,低保戶張寬縣一直認為,自己生來窮命,過慣了苦日子,有政府給低保,湊合活著唄。但最近,在扶貧幹部王雄雄的強大“攻勢”下,他開始覺得:黨和政府的政策再好,咱也不能睡下等好日子。王雄雄說,消除對方顧慮,取得群眾信任,是基層工作的關鍵。他在宣講過程中一次講不清就多次講,用文件講不清就用脫貧活例子講。

村支書楊治兵感嘆,原來開展幫扶不是走過場。認真的幫扶讓村民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隨著群眾對幹部的信任度逐漸提高,幹群關係也和諧了。“上次修水毀路時,許多群眾主動來幫忙,並且時不時有群眾主動打掃村道衛生。”鎮黨委書記崔江鴻也感覺到楊灣村風變化很大,老百姓比過去心齊、團結了,開始關心全村發展大事。

打造“文化扶貧工程”

做強“文化扶貧”品牌

近年來,隨著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靜寧縣實現了24個鄉鎮文娛設施全覆蓋,部分村社開始嘗試建設村史館、農耕博物館等新型文化服務設施。同時,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家書屋、“鄉村舞臺”等平臺的文化功能,常態化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文化扶貧以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性價比越來越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歡迎。由文聯策劃開展的精準扶貧、文化惠民——“一張照片”大型公益活動,組織全縣各行各業的50多位攝影愛好者走村串戶,用全新的視角、獨特的角度為全縣70歲以上的2000多位老人免費拍攝了肖像照和生活照,併為60多個村民小組的群眾拍攝了“全家福”。活動受到了當地群眾和眾多媒體的廣泛關心和關注。

同樣由縣文聯組建的靜寧“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快樂一座村莊”送歡樂下基層樹新風活動。截至目前,已在威戎鎮楊灣村、靈芝鄉尹岔村、原安鄉坷老村等12個村開展了文藝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