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每条老街都是岁月留给城市的念想:百年龙商的沧桑变幻,历史在河西街沉淀下了延绵数里的商业印记。历史厚重的老街巷陌,足以记录纯粹真实的市井生活,更别说米糊、馒头、发糕等独特正宗的地方美食代代相传。 一年中也只有春节这几天,繁华的河西街才有难得的空寂。正月初四上午,趁着拜年的闲暇,我漫步河西街,追寻往日的记忆。今天在另一座城市指点商业风云的我,突然发现这里不仅流淌着家乡的时光和记忆,河西街呈现给我的,竟然还有可以触摸的商业肌理,并且无不浸透着古老与浓厚的人情味,让离家的人们念念不忘。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河西街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是很多龙游人离不开的去处。时至今日,老街依然是县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去处。这里原生态的商业布局以街道为南北走向发展,两边紧挨着近百家店铺以及市场,不仅是县城最接地气的商业空间,也是人们商业交往的主要场所,经过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极具县域特色的空间形象。这里不仅是县城商业的主要集中区,也是小镇文化的主要集中区,位于祝家巷2号的余绍宋故居纪念馆越园故居已修缮完毕。河西街曲曲弯弯,五、六米宽街巷两侧的建筑大多只有一层,亲切宜人的商业空间,使这里成为保留龙商历史和地方文化的极好空间。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我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的河西街入口处,有一幢4个单元的县管公房,我家所住的河西街1号408室在最北面的单元,因为是东西朝向,夏天傍晚西晒的太阳让顶楼的我家像一个火炉。不过在30年前,我却以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更不曾有搬家换房的奢望。我家东面阳台就在河西街上方,每天凌晨4点菜场早市就热闹地开始了,年少的我在喧嚣里照样睡得香甜。懵懂的暑假里,少年从东面耀眼的阳光中醒来,然后穿着短裤背心,端着一只白色搪瓷杯跑到楼下河西街国营饮食店,买一碗米糊后再回到楼上享用。那时候我经常想象,可以用一只竹篮从楼上阳台放下来,买了米糊后再吊上去,因为河西街的人头攒动,这个臆想总归没有实现。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那一碗米糊的滋味,就那样留在小镇很多70后的记忆里。也是在那个年纪,初恋女友端着另一只搪瓷杯,每天在龙游剧院门口的早餐店里来回,揉糊的叽喳婆腰如水桶,分明却是那个年代的龙游大厨代表。多年以后,我和她都离开了龙游,离开了家乡,但那些小镇生活的记忆,却深深地融进我们的血脉。他乡与故乡,30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彼此都有了迥然不同的生活,不曾改变的却是最初的三观。古今的对峙、岁月的差异、新旧的交替,都在春节过年这一刻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撞在了一起。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从河西街1号出来,曾经的定秤店已不见踪影。约莫是现在龙游信用社门口绿化带位置,曾经就是龙游小镇最热闹的十字街口。那里的食品店货架上堆满了红枣、花生、黑木耳,每到年关总是挤得人山人海,对面的纸张店有我眼馋却买不起的乒乓球拍、文体用品。滋福堂这边是一家国营理发店,往南有一间小小的门脸,木器社的师傅永远在那里吱吱咯咯把木料车出各种花样,也记载了我少年的落寞时光。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沿着河西街往北,我发现门牌号变成了小北门巷。以前这条巷弄一直通往赤步堪头的大樟树,是北乡民众进城的第一站。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带着我从赤步堪头下车,同车的人群拎着大包小包,沿着小北门巷、河西街进城,在十字街口四散而去。因为紧邻着县城最繁华的十字街口,我家几乎成了农村亲友的进城驿站:求医看病,商品买卖,那时都在我家吃饭甚至过夜。母亲每天下班回家,往往家门口已等着各路亲戚。恍若时光流转,我看见母亲骑着那辆海狮自行车下班归来,街口留下匆匆奔波的身影。而我总喜欢翻她的背包,虽然难得会有好吃的食物,但每周五那一份电视报泛着的墨香,现在我还能闻到。

衢州龙游 河西街情思

河西街的铺面年年翻新,老街的店招也有了英文,历史留下的诸多痕迹,深深烙印在老街旧邻的心中。是龙游版的清明上河图吧,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寻到龙商历史的踪迹,发现小镇居民的初爱与欢喜。这些年我游历过多少名山大川,也曾踏足许多异国商圈,可静静回味时,脑海中记忆深刻的还是家乡的河西街。多姿的市井百态,追寻着龙游商帮的遗风。时代的更新变化,把老街依存的生气唤醒……河西街不似西塘的精致,也没有乌镇的飘渺,但弥足珍贵的是这里处处弥漫着生活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停下脚步,试着融入其中,倾听这座江南古城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铿锵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