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實很簡單——輕鬆迎接2018年高考

政治其實很簡單

——輕鬆迎接2018年高考

政治其實很簡單——輕鬆迎接2018年高考

教學講義(一)經濟生活板塊

兩個手段、三大主體、四大環節:

一、兩個手段:市場與宏觀調控

(一)市場配置資源主導作用:1.市場經濟含義、如何配置資源及其意義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特徵3.市場秩序

(二)宏觀調控1.原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固有的弊端“三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2.手段

二、三大主體:政府、企業與居民

(一)國家(政府):1.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全面建成小康3.落實科學發展觀4.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5.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重要)6.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7.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8.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9.所有制10.分配製度

(二)企業:1.影響企業能否經營成功的因素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3.兼併重組、“強強聯合”4.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培育跨國公司5面向市場,調整產品結構6.價格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三)居民(四環節):生產(勞動者):1.勞動者的權利與維權途徑2.就業意義與就業觀3.生產與消費辯證關係

分配(勞動者、投資者、納稅人):1.分配製度及其原因2.如何實現社會公平3.效率與公平的關係4.投資理財的選擇5.納稅的原因及履行6.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7.違反稅法的行為

交換(消費者):1.影響價格的因素

消費:1.價格對消費的影響2.影響消費的因素3.恩格爾係數4.消費心理與消費觀

政治生活

知識板塊

一、國體

1.我國國體的含義、本質與特點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因

二、公民

1.政治權利和自由2.政治義務3.三個原則4.四個途徑5.有序的政治參與6.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係(課本P7)

三、政府

1.性質2.宗旨3.原則4.職能5.建設服務型政府6.依法行政7.審慎行使權利,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8.監督政府的體系9.政務公開10.政府的權威。

四、政體

1.人大:性質、地位、人大常委會、職權2.人大代表:法律地位、產生方式與任期、職權、義務

3.人大制:為什麼說人大制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人大制的基本內容;堅持人大制的原因

如何堅持(課本P61):制度自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民 主集中制。

五、中共

1.性質2.宗旨3.地位4.領導的原因5.執政方式6.指導思想7.執政理念8.黨的建設9.政黨制度10.領導方式

六、民族區域自治

1.民族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2.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含義、自治地方三級、自治機關、

自治權;原因:適合國情。優越性。

七、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的內涵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容:(1)兩個“保護”(2)四個“不得”(3)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4)獨立自主自辦原則(5)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八、國際社會

1.主權國的權利和義務2.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3.國際關係的基本形式及其決定因素4.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5.時代的主題6.國際新秩序 7.多極化趨勢8.國際競爭的實質9.我國的外交政策

九、我國的民主制度

1.國體2.人大制——根本政治制度3.政黨制度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6.基層民主制度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

教學講義(三)文化生活板塊

一、態度類

1.文化多樣性2.傳統文化3.看待文化生活4.對待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

二、途徑類

1.文化傳播2.文化創新

三、關係類

1.文化與經濟、政治2.文化與綜合國力3.文化繼承與發展4.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5.路徑與目標(課本P98)

四、原因類

1.文化素養的成因2.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3.弘揚民族精神的原因4.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的成因5.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因6.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7.中華文化兩個基本特徵的原因8.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原因

五、措施類

1.文化角度發展綜合國力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3.如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課本P97)4.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5.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應如何交流、借鑑與融合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六、作用類

1.文化的力量2.文化對經濟、政治3.文化對綜合國力4.文化對人5.傳統文化6.文化創新的作用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8.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作用9.教育的作用10.民族文化的作用11.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作用

七、內容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3.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教學講義(四)生活與哲學板塊(上)

一、辯證唯物論

1.世界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2.物質世界是變化發展的3.意識的能動作用 *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4.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5.規律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係 *5規律的含義、客觀性與普遍性及其方法論要求6.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原理及方法論7.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原理及方法論8.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唯物辯證法(聯繫、發展、矛盾、全面觀點;辯證法總特徵——聯繫觀和發展觀;一個概念多個名稱:矛盾觀點、對立統一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一樣的。)

(一)五道聯繫觀

1.聯繫的普遍性2.聯繫的客觀性3.聯繫的多樣性4.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5.系統和要素的辯證關係

(二)五道發展觀

1.發展原理:(1)發展的實質與普遍性(2)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2.辯證否定觀

3.事物發展的狀態: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4.事物發展的趨勢: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5.創新的意義和作用

(三)七道矛盾

1.矛盾含義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7.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四)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教學講義(四)生活與哲學板塊(下)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的特點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3.真理的屬性:絕對性(客觀性)與相對性(具體性、條件性)的統一

4.認識(真理)的“四性”

四、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社會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2.社會的基本矛盾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及方法論

(三)人生觀與價值觀

1.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課本p96)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3.正確價值觀的標準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5.人生價值的創造——勞動和奉獻6.人生價值的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前提(2)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