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贛州用鐵水澆固城牆成就「鐵城」美名

贛州位於我省南部,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因章江和貢江在其境內匯合為贛江,故被稱為“千里贛江第一城”。贛州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貿繁盛之所。悠久的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許多意蘊深厚、古樸滄桑的歷史遺蹟,昂首屹立在章江邊的北宋古城牆就是其一,見證了這座古城的興衰嬗變。

西漢高祖年間設置贛州城

城址幾經搬遷於南朝固定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將灌嬰先後在九江、南昌、贛州建制。當時的贛南屬於漢朝南疆,灌嬰建城於溢漿溪(今蟠龍鎮一帶),扼守在章江至梅關古代軍事通道上,屬於典型的具有軍事意義的城堡,主要用於駐紮軍隊,以抵禦南越王趙佗(南越於漢武帝時期才歸順漢朝)。

關於贛州城的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唐代。多年來致力於贛南地域文化研究的當地史學專家周建華曾介紹,在這期間,贛州城幾經搬遷。在溢漿溪建城500年後,因洪水氾濫,西晉太康末年(約公元289年),城址遷至今虎崗一帶的葛姥城。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太守建土城於章、貢二江之間,並將政治中心從雩都(今于都)遷於此。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因城毀於兵火而遷到今七里鎮一帶。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移治雩都。南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復遷南康郡治與贛縣縣治於章、貢二江之間,並從那時開始沿用千餘年。

北宋赣州用铁水浇固城墙成就“铁城”美名

北宋贛州知州孔宗翰

用生鐵澆築城牆石基石

在古代,城牆作為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對於每座城來說都至關重要。在贛州古城現址(章江與貢江匯合處的三角區內,範圍約3.05平方公里)築城的時間是東晉永和五年南康郡太守高炎當政期間。據相關史料記載,經過一段戰亂頻發的時期後,各地割據政權為鞏固自身,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築城。當時,高炎帶領官民夯土築城,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城牆防禦體系,奠定了贛州古城牆的最初形態。

據《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史書記載,唐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寧都人盧光稠萌發了稱王的念頭,於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聚眾起義,佔據虔州(贛州古稱)後自任刺史,後被梁朝廷委派為百勝軍防禦使兼嶺開通使,封為舟汝王,管轄虔州、韶州。他主政期間,將城區由1平方公里沿貢江向南擴大到3平方公里。但當時的城牆仍舊是土牆,在歷史的洪流中早已被侵蝕殆盡。

記者瞭解到,直到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至聖先師”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擔任虔州知州,他在瞭解到江水年年衝擊原有土築城牆,造成灌城現象危害百姓後,決定用鐵水澆固城牆石基,並以磚石全面改砌城牆,逐漸把土城牆改為磚石城牆,以阻擋水災侵擾。正如《宋史》所記載的:“宗翰,字周翰,登進士第……知虔州,城濱章貢兩水,歲為水齧。宗瀚伐石為址,治鐵錮之,由是屹然。”

城牆堅固高大又有江水相助

使贛州古城獲譽“鐵城”

據當地導遊彭晶介紹,在城牆由土築改為石砌並以鐵水澆固之後,因城牆堅固,又有氣勢滔滔的江水“相助”,使得贛州城變得易守難攻,從而獲得了“鐵城贛州”的美名。據相關史料記載,歷史上太平軍兩次聲勢浩大的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能將其攻破。

除了修築城牆,增加古城的防禦係數外,風流倜儻的孔宗瀚還在貢江、章江交匯處的城牆之上建起了一座石樓,供文人雅士觀景品茗。石樓建成後,孔宗翰親自登臺,以四周美景為主題作了8幅畫,取名《虔州八境圖》,並請著名詩人蘇軾賦詩8首,為《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

17年後,蘇軾貶官嶺南,途經贛州,登臨八境臺,見此地美景,感慨原詩“未能道其萬一”,於是補作《八境圖後序》。從此,虔州八境臺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唱和不絕的詩畫臺。據介紹,在《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中,蘇軾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八景,為後世所模仿,如燕山八景、瀘城八景等。贛州也因此成為“八景”文化的發源地,揚名海內外。

如今,八境臺在經歷過幾次焚燬與重建之後,仍以傲然的姿態屹立在古城牆之上。登臨其上,面對城下滾滾奔流的江水,確有一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之感。

北宋赣州用铁水浇固城墙成就“铁城”美名

經過900多年不斷修繕

城牆結構與設施不斷優化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修築城牆。贛州市博物館辦公室的鐘慶祿告訴記者,現在全國各地不少保存較好的古城牆大多都是那時興建的,贛州宋代城牆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北宋磚砌石牆,比那些明代城牆還要早數百年,因而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贛州宋代城牆之所以能夠較為完好地保存到今天,也得益於900多年間歷朝歷代的不斷修繕加固,使其越加高大雄偉,同時,古城牆上的配套設施也不斷優化。據介紹,古城牆上曾有牆垛、城樓、警鋪、炮樓、馬面等各種防禦設施,整個城池還設有“十三門”,1949年後尚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朝天門、建春門、湧金門、小南門等7座城門,其中3座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城門外的護門小城,屬城牆的一部分),現今僅存4座城門。

在歷次修繕中,最重要的一次要數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虔州知州劉彝主持修建了“福壽溝”。“福壽溝”與城中大小池塘和兼具防洪、防禦功能的古城牆共同組成了精密的排水系統,長久解決了臨江而建的贛州城的水澇之患。彭晶說:“或許正因為有了良好的排水系統,使得贛州宋代城牆不用經歷洪水侵蝕,因而保存完好。”

牆體中保留數萬塊銘文磚

記載贛州城千年興衰嬗變

更為珍貴的是,贛州古城牆至今保留有歷朝歷代數萬塊銘文磚(用於刻字的磚,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記者從贛南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室瞭解到,據贛州市博物館調查統計,現存3600多米的古城牆上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磚521種,包含宋代的142種、元代的4種、明代的185種、清代的119種、民國的5種以及年代不詳的66種。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最晚的一種記有1915年。

這些鑲嵌在古城牆上的珍貴銘文磚,就像一部“史書”,記載了自北宋修築城牆以來千餘年贛州城的興衰嬗變,對研究贛州古代城市建設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古代城市建設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