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都包括些什么?翻开《海国图志》才明白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始终未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缺少由传统的实物保险向商业保险转化的内在机制。我国的近代商业保险,实质上是西方列强经济掠夺和渗透的产物。民族保险业,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生的自然基础;

剩余产品是保险产生的物质基础;

商品经济是保险产生的经济基础。

中华民族在原始氏族社会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出现了图腾崇拜,以龙为氏族的保护者。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相继采取的“积蓄备荒”措施,建立的仓储制度形成了社会保障的雏形。

而近代商业保险思潮的兴起,为民族商业保险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随着西方保险业的不断浸入,有识之士深感商业保险功用之大,纷纷宣传保险知识,倡导兴办民族保险。

早在1842-1852年间,魏源就在其名著《海国图志》中,对西方商业保险作了详尽的描述。在其引导下,我国先后产生了洪仁轩、郑观应、王韬等一批保险思想家,掀起了中国近代商业保险的思潮。

“师夷长技以制夷”都包括些什么?翻开《海国图志》才明白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尽地描述了英国近代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书中把保险翻译为"担保”,把火灾保险翻译为“宅担保”,海上保险翻译为“船担保”,人寿保险翻译为“命担保”。 “保险”一词是后来国内援引的日本福泽谕吉的翻译。

近代民族商业保险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后期,我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洋务运动,洋商利用保险来扼杀新兴的工商航运业,任意实行高费率、低保障等歧视性承保政策或干脆拒保。却万万没想到反而激发了民族保险业的创立。

1865年,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在工商航运业中心上海创立。随后兴起了民族保险公司创立的大热潮,至20世纪初期,民族商业保险公司已有数十家,初步完成了创立阶段。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上海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

“师夷长技以制夷”都包括些什么?翻开《海国图志》才明白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私人资本兴办工商企业,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的兴起,必然产生对民族保险业的需求。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推动下,民族保险业得以很快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1918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保险业又一次获得了发展。从1912年到1925年,陆续设立华商保险公司有39家。

其中于1912年设立的中国华安合群保寿险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外商寿险的精算和管理人才,向社会大力宣传人寿保险的作用与好处,为维护民族权益而励精图治,培训业务干部,业务迅速发展,经营效益显著

直到抗战爆发前,民族保险业达到了鼎盛时期。民族资本纷纷投资于保险业,保险法规相继颁布,都推动了民族保险业的空前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经济和保险业受到了很大打击。特别是“八·一三”事变,保险业中心上海沦陷,民族保险业开始中落。大量保险公司迁往重庆,形成了国统区的保险中心。

而在重庆, 大量官僚资本不断投资保险业,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严重打击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而抗战胜利后,各大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及民营公司纷纷将总公司迁回上海,加上战时撤走的西方保险公司相继复业。

民族保险公司发展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民族保险业早已奄奄一息,临近崩溃。新中国成立后,给旧中国的保险业最终划上了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