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少年时的一首诗,揭示他早已志存高远~

【以诗读史】

1910年的某一天,一位中年地主在家里翻看他的账簿,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看账本给他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字里行间进进出出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当然也有令他瞠目结舌的惊喜。

他像往常一样津津有味的翻看着,突然一张纸映入眼帘,账本里怎么会有纸?正要发作,他看到了熟悉的龙飞凤舞的字体,当然很熟悉——这是儿子毛泽东的笔迹,“赠父亲”三个字是那么突兀。好奇夹杂着奇怪的感觉驱使他接着往下看,原来是一首诗:

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位父亲长长的叹了口气:该走的总是要走的,强留的瓜不甜。让这个儿子跟着自己做生意,每天翻账本,小资的日子也听快活,可是他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忧虑过后,他反复念诵这首诗,一丝宽慰的苦笑又涌上脸庞:我儿有种啊!唉,由他去吧!大不了最不济老子的生意还给他留着呗。

毛主席少年时的一首诗,揭示他早已志存高远~

在那个“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激荡年代”,17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走进了县城,开始读新式小学。(人家以前上过私塾的好伐)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还有更好的诗句形容这个少年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