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全民狂歡爲哪般?

這兩天,《我不是藥神》已經不再是一部電影,而是在口碑的烘托下成為一個獨特的“現象”,而上一次爆發出如此大量級影響力的電影,還是《戰狼2》。但事實上,“藥神”的輻射甚至比“戰狼”還要廣,除了豆瓣網友和自媒體等口碑引領群體,就連以年輕粉絲聚集的飯圈,也愛屋及烏將徐崢納入她們的Pick範圍,讓“山爭哥哥”成為新媒體的流量擔當。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這場全民狂歡,我們都在慶祝什麼?

與其仰望,不如埋頭趕上

每次提到近年來韓國和印度的現實題材電影,中國電影觀眾都會拍著大腿叫好,繼而嘆息,什麼時候中國能拍出這樣好看又直面現實的電影呢?《我不是藥神》終於讓人也可以有底氣的說,中國電影也有感人肺腑、振聾發聵的現實作品了。

豆瓣9.0分,朋友圈刷屏,筆者帶著一絲疑慮看了電影的點映。觀影過程中很多引人發笑的點,但更多是揪心,多次淚目,看到兩邊的小夥也在摘眼鏡,電影結束時有掌聲,出了影院人們還在談論電影裡聚焦的醫藥問題……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這樣的國產電影,真的久違了。

是的,也許它並不完美,但看過的人大都願意去為它背書,因為它可能真的會成為國產電影在現實性、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三方面同時兼顧的範本。

國產電影並不缺乏現實主義傳統,從19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到新時期《新局長到來之前》等喜劇色彩的電影,再到1980年代《黑炮事件》等黑色幽默的電影……只是,2000年《英雄》開啟商業大片模式之後,現實題材電影逐漸走向了小眾、文藝,有口碑沒票房,成為大部分中國現實題材電影的“病”。

近兩年的《滾蛋吧腫瘤君》、囧系列喜劇、《烈日灼心》、《紅海行動》等各具特點的現實題材電影的出現,使現實題材電影在市場逐漸回暖,再加上國家也一再鼓勵和提倡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所以這部《我不是藥神》才有了誕生的土壤。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把現實的底妝,畫出黑色幽默的精緻感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15年,編劇之一韓家女從電視《今日說法》欄目看到的一則報道:《救命的假藥》,她被程勇這個人物感動:“我覺得他確實沒有賺錢,好像乍一看不太符合邏輯,所以這個故事才獨特感人”,就寫成了劇本。

“現實比戲劇更精彩”,是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語。但是真實事件變成電影還需要內在合理化的戲劇加工。戲劇化表達遵循的是內在情感和邏輯的真實,也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可能發生”的故事。如果完全依據真實事件來拍攝,拍出來的電影最多也只是一部高口碑的紀實片,不可能成為一部吸引大多數觀眾觀看的成熟的院線商業片。

首先來看人物的戲劇化處理。

真實事件的原型程勇本來是個病人,動機是給自己買藥、治病,後來幫別人代購,在劇本階段時,導演文牧野覺得主角的病人身份,會削弱主人公性格和自我表達情緒營造的戲劇性,就將主人公的人設改為成一個付不起店租、賣印度神油的小藥店老闆。據悉,主人公的原型人物一開始也不能接受自己變成了賣“印度神油”的人設,但看完電影卻被感動,接受了這種戲劇化的改編。

除此之外,電影還增加了黃毛、神父、舞女具有社會代表性的角色,他們承擔了各自的戲劇功能,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拓展了主角的表現空間,為後面故事的推進增加了動力,情節變得更為豐滿。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其實,主人公召集一群幫手組團“打怪”的方式也是商業類型電影的“套路”之一,也正是這種成熟的“套路”,使得電影在技藝層面沒有掉鏈子。

再來看看故事的戲劇化處理。

據瞭解,劇本一開始並沒有太多喜劇成份,但後來主創們感覺題材已經很沉重,故增加了黑色幽默的成分。比較典型的一個細節是,徐崢在劇中說服牧師的一句臺詞:“主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關穀神奇幾次提醒他:那是佛祖說的……一部題材沉重的電影,就此變成笑中帶淚或淚中含笑的故事,娛樂性增強了,觀眾的接受度也增加了。近年來在中國火爆的幾部印度電影,如《摔跤吧爸爸》《三個傻瓜》都是喜劇元素加持的頂級之作。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在戲劇化處理的同時,卻絲毫沒有炫技的成分,大多數時候該用什麼的時候用什麼。觀眾可以看到喜劇色彩,也可以看到俠盜片的套路;可以看到印度的奇觀,也有無數“吃一個橘子吧”那樣具有生活質感的細節。

當然,影片的結尾相較前面比較潦草,似乎沿襲以往的方式,用字幕解決現實問題。但其實,電影從來不能給現實開藥方,只能催化藥的產生,畢竟,電影人面向的只是人心。

這樣具有爭議的真實事件能改編成電影,是電影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製片人王易冰和監製甯浩曾坦言,這部電影的上映,就是最大的成功。就像《人民的名義》讓電視劇領域颳起現實題材狂風一樣,這部電影的上映以及它造成的社會影響力,也在釋放著一個信號:當下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或許已經能夠承載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集中爆發。

主創手藝好,也盼資方富養

回溯那些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創作歷程,幾乎都有相似軌跡:一幫靠譜的主創、懷著打造一部好作品的願景,對作品精益求精打磨。當然,他們面臨的困境也都一樣:市場的風險,大牌演員的成本壓力,等等。《我不是藥神》也不例外。

《我不是药神》,全民狂欢为哪般?

據製片方表示,在項目運作之處,他們捨棄了更大牌但不給足夠時間的演員,最後選定了對電影有更多精力和創作熱情的徐崢來演主人公程勇。在這部電影的整個拍攝期間,徐崢幾乎一直都在片場,全程積極參與。

而完成劇本一稿的編劇韓家女也並不是成名編劇,這是她第一部作品拍出來的電影作品;導演文牧野,也是沒有拍過商業片的導演。這樣的主創班底能搭建起來,固然要歸功於甯浩的眼光,電影幕後投資方的加持也很重要。

畢竟,一部好電影的誕生,良好的製片環境才是決定性的外部條件。尤其是在當下國產電影市場,不僅需要主創們拒絕浮躁,重拾匠心,還需要更多投資方和電影人給予現實題材電影信任和支持,讓這一領域也能持續產出能讓我們自豪的精品。

經歷了前幾年大量不明所以、大牌雲集的爛片洗禮,不管是觀眾還是電影從業者,都在慶幸,我們終於迎來了這部現實感與看點兼具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