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六马镇:小李子成了扶贫大产业

镇宁六马镇:小李子成了扶贫大产业

每年6月,贵州”镇宁蜂糖李“成熟。“镇宁蜂糖李”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荣获“全国优质李金奖”。因李子外包裹天然蜡粉、果实大果顶平、核小离核、味甘甜如蜂蜜、果肉致密酥脆、香味浓郁,食之不忘,被大众追捧,供不应求。周庆子 摄

“绿水青山金银山,金银山下踏青山。”郁郁葱葱的六马山槽,是绵延十几万亩的李子林。近年来,镇宁自治县六马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亚热带低河谷气候条件,大力引领群众发展种植四月李、蜂糖李,小李子成了扶贫大产业。

“现在日子好多了,去年下来就有13万多元,今年预计也不会差,贫困帽早就摘下来咯。”王德云自豪地说。贫困户王德云有3个孩子在上大学,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窘迫。为此,王德云一直从事木工行业,但收入远远不够一家人的开销。看到周围邻居种植李子发家致富,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王德云开始种起了李子。如今,他的李子种植面积达50余亩。现在的王德云,日子过得滋滋有味。

据悉,六马镇通过蜂糖李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党支部(村委)+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村(居)合作社实现了全覆盖,100%贫困户实现了全加入,带动李子种植面积达到了11万余亩,已挂果6万亩,覆盖贫困户2650户11543人,2017年仅李子总产值就达4.75亿元,人均收入达12500元。

“去年我的李子卖了50多万,今年下的白雨也没影响到我的果林,卖得还会更好。”道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建华满怀信心地说。“现在镇政府还给我们建了炮台,避免因为下冰炮导致李子减产,明年的李子就更不用但心了。”

罗建华是六马镇弄袍村李子种植大户,过去一家7口人挤在仅有几十平方米的瓦房里。现在有了钱,罗建华修房建屋,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洋楼,开起了漂亮舒适的小轿车。

“在家既能照顾父母孩子,又能帮助尚未脱贫的乡亲。”罗建华说,平时他的李子基地上每天都要请4-6名村民务工,到李子上市时,每天还要增加到15个劳动力以上,每天务工费100元,乡亲们既得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大家都跟着种起李子来。

“做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通过科技推广,才能做成大规模。”六马镇党委书记杨恩文深有感触。据杨恩文介绍,在六马镇李子产业发展中,始终依靠科技兴李的路子,在从品种选育和病虫防治到果树栽培,再到鲜果保鲜等过程中,始终紧密与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及贵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技部门长期合作,不定期邀请专家团队指导,对六马李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路修好了,我们的李子可以很快运出来,也能卖个好价钱了,我们出行也更便利了。”村民露出了笑脸,竖起了大拇指。

“脱贫致富,基础先行。”近年来,六马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马镇综合农贸市场、“组组通”、产业园区建设和“X411”公路改造工程等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大大促进了李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今年李花盛开的时候,我这里每天不下20桌人用餐,给我增加了不少收入,李子马上就上市了,来我这里吃饭的人会更多,楼上的住宿不早些预订的还不能来我这里住。”集食宿于一体的六马镇国庆餐馆老板江恩义笑呵呵地说。

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李子花海,都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平均每天客流量不下5000人次。六马李子产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和度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很大,蜂糖李母源树保护基地、李子采摘园、观景台等陆续建成,并初步发挥了显著效果。”杨恩文说,下一步,六马镇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做大做强六马李子产业的同时,利用打帮河流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文/潘兴平 图/林民)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