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再见

昨晚梅西携手C罗告别俄罗斯,也基本告别了世界杯夺冠梦想。

一代球王,最终郁郁寡欢。

世间事无常八九,倒也无须过于挂怀。

与其说是梦想破灭,倒不如说是我们幻想梅西率领这样一只阿根廷夺冠的泡沫终于落地回到了现实。

身为资深球迷、小场明星,历任过各年龄段球队的资深核心9号10号和中后卫,大禹评价这支阿根廷就一句话:

进攻一盘沙,防守如切瓜。

非常清楚,老化的年龄结构、草莽缺乏谋略的主教练、落后模糊的战术定位、散乱随性的球场纪律,放在场面上和强队一对比,就是渣渣渣。

但是,表象背后,大禹认为有两个最本质的问题决定了阿根廷宿命一般的悲伤命运。

其一、救世主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身为被殖民地,阿根廷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伟人情节。体现在足球上就更加明显,毕竟马拉多纳依靠上帝之手率领他们战胜了殖民主英国多的过冠军。但是这一充满戏剧化的事件无疑又加强了阿根廷人对救世主的依赖。梅西的出现,无疑让阿根廷人悬吊在半空中数十年之久的寄托找到了落脚处。于是铺天盖地的期待,既是动力,也是沉重的负担,拉扯着梅西的步伐。同时,救世主就是绝对权威,这意味着话语权,也意味着在球队内的专制。同时,也遮盖住了本该属于其他球员的阳光。这就造成了一枝独秀的畸形局面。君不见,在梅西的阴影之下,迪巴拉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而就最后一场看,阿根廷的第一个失球就是从接一脚地面正位传递球失误开始,而场中的多次低级传递失误,真是让人难以生出任何走得更远的奢望。

灵光一现,可以救场,难以挽局。

其二、强烈的自我证明意识。

从历史角度看,阿根廷人身上背负着浓浓的被殖民地人民的那种迫切为自己正名的不忿。

这种不忿,把握得当就是骨气,把握不当就是草寇,是流氓。

奥塔门迪在终场前的泄愤一脚,就是这种意识的强烈表现。

阿根廷队伍整体缺乏战术纪律,经常在需要配合时盘带,在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区域与对手周旋,在这种低团队回报值的环节去证明自己,五个字:缺乏大局观。

为什么缺乏大局观?因为有缺失的自我需要被证明。

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和心理特点,源远流长,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朝可破

唯有叹息。

因此,明知道阿根廷无力,却还要为它守候的我们,固然是在坚守一种情怀。

可是,这种情怀,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呢?

不得不让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