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爲何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關運福

研究歷史越深,越有兩個深刻的感悟:第一、不管多麼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沒辦法超越他所處的時代;第二、人是經驗的動物。


趙匡胤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傳給趙光義,就集中體現了這兩點。


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時候,他們可不像我們今天后人,知道宋朝終結了五代亂世,而且還統治了華夏200多年。


趙匡胤看到的是他出生的時候,天子姓李,國號是唐,而等到他成年出去找工作,天子就姓石,國號是晉了,等他找到工作,天子已經姓劉,國號變成漢了,而等他在工作中做出成績,開始邁入仕途小高峰的時候,天子又換姓,改姓郭了(柴榮在後周叫郭榮),國號是周。


當他剛剛踏入而立之年,他居然成了天子,這個“天下”也改叫宋了。


這種劇烈的社會變動,對於趙匡胤以及他兄弟趙光義乃至整個趙氏家族心理不可能不產生影響。


什麼影響?


那自然是總結經驗教訓啦。



那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最大的經驗教訓是什麼?


凡是選不好接班人的王朝都很快傾覆了。


凡是年輕的繼承人也都把王朝搞傾覆了,比如年輕的後漢隱帝處理不好自己與老臣的關係,採取了極端手段對付老臣,結果自己被郭威反殺,後漢江山也被郭威奪取;比如柴榮把皇位傳給自己年幼的兒子,結果趙匡胤直接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


凡是繼承人比較得力,比較有威望的,那麼局面還是能穩定住的,比如後唐明宗、後周世宗郭榮。


那麼,這些得力繼承人都有什麼共同點?


年紀都比較大,而且曾經跟隨王朝創始人南征北戰,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除開唐晉漢周,另外十國有什麼經驗可以總結?


在南方“十國”,兄終弟及更普遍,而且對穩定政局都起到了好的作用。


楚國創始人馬殷,死後留言遺言,要求“諸子兄弟相繼”,結果楚國第二三四任國王分別是馬希聲、馬希範、馬希廣,都是兄弟,楚國存在的時間超過了唐晉漢周。



又比如吳越,錢弘佐死後也沒有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而是傳位給自己弟弟錢弘倧。


還有就是荊南,也稱南平,由於荊南能成為獨立勢力存在完全靠首腦的外交手腕,因此荊南第二代國王高保融儘管三個兒子都已經成年,最後依然把王位傳給了長期擔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而南平政權也一直維繫到北宋建立,壽命比五代哪個國家都長。


最後就是南漢,南漢奠基人並不是太祖劉巖,而是劉巖的哥哥,靜海軍節度使劉隱,南漢大部分地盤都是劉隱打下來的,然而因為劉隱知道亂世需要成年有威望的繼承人,所以把自己節度使的職務傳給了弟弟劉巖,也使得南漢持續了60多年。


趙匡胤以及趙氏家族對過往歷史的反思和總結,得出“亂世賴長君”的結論一點兒也不奇怪。


如果有一個穿越客能告訴趙匡胤,宋朝有200多年的江山,我猜趙匡胤就不會想著傳位趙光義了,可惜沒有這麼一個穿越客。


所以,處於穩定政局,平穩過渡,以及守住趙氏家族富貴等幾個方面考慮,趙匡胤認定在軍隊裡已經有自己班底,有一定威望的趙光義是最合適的接班人,只有趙光義接班才能震懾的住軍中將領。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趙匡胤立趙光義做繼承人,意志有多堅定?趙匡胤死的時候,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了,但是趙匡胤一直沒有封趙德昭王爵,這違反了“皇子出閣讀書即封王”的慣例,由此可見,趙光義確實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


蘭臺

首先糾正一點,不是宋太祖為何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是趙光義自己說的。當然史書也是這麼說的。

天寶九年冬十月的一個雪夜,宋太祖趙匡胤不明不白駕崩。駕崩前他唯一見得人就是趙光義,但是死的太不是時候,和趙光義見面的當天晚上就掛了,後人揣測是趙光義害死了他哥哥。燭影斧聲這個成語故事講得就是當時的情況。

但是我認為確實是傳位給了趙光義。原因有3:

1、當時趙匡胤的兒子們年紀都還小,當時天下初定,用幼兒做皇位容易被篡位,畢竟趙匡胤自己就幹過這種事,他逼走後周幼主還沒多長時間,他當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2、趙光義已成年且政治軍事能力也不錯,在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已經有意培養他了,而沒有對其打壓等措施,應該是趙匡胤有意為之;

3、趙匡胤應該明白,即使他不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也可能會謀反篡位,趙光義也是能征善戰過,不是庸才;所以倒不如傳位給趙光義以保趙宋江山。


細心di小網友

這就由不得他了。當時的王位慣例已經是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違反這一規則,是很奇怪的。所以有宋太宗在燭光幻影下用斧頭加害太祖皇帝,從而得取帝位之說。這是可能的。當時的晉王趙光義已經是群臣之首,且有武將支持。如果讓他向小孩稱臣,他是不願意的。歷史上的宋太宗遠不是我們印象中儒雅修文、和睦友愛的人,實際上有點霸道,武將出身,而不是文臣。從他以後對待趙德芳等人的態度、手段可見宋太宗的手辣心狠。



退回來,即使能傳位給太祖的兒子,也做不長。朝廷上下誰會聽小皇帝的?除非有諸葛亮式的重臣留給小皇帝。否則,還是凶多吉少。


白馬嘯長安

這個問題只能說是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大孝子,對自己的母親杜太后太孝順了,杜太后臨終前囑咐趙匡胤說-汝能登基稱帝汝弟光義功不可沒,汝百年之後皇位不可傳於子嗣,當傳位於汝弟光義。杜太后又叮囑趙光義說-汝百年之後皇位亦不可傳於子嗣,應當還皇位於汝兄子嗣。杜太后命趙光義發誓並寫下憑據,趙光義在母親面前指天發誓說-兒定不違背母命!杜太后命當時在場的唯一外人趙普將趙光義寫下的憑據藏於錦盒之中,這就是歷史上的-金匱之盟!杜太后哪裡知道此時的趙普早已與趙光義同穿一條褲子了,在杜太后離開後,趙光義、趙普二人一口咬定並無金匱之盟,也從來沒有在杜太后面前指天發誓。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兩個兒子,一名德昭、一名德芳,德昭早夭,德芳被趙光義逼死。在趙光義親自指揮的高梁河之戰中全軍覆沒,趙光義本人也差一點被遼軍給生擒活捉,如果不是楊業率軍接應斷後趙光義就真的要當遼國的俘虜了!一肚子怨氣的趙光義回到了京城,由於遼國一直都不承認趙光義這個皇帝的合法性,對趙光義能夠稱帝一直都有質疑,於是在高梁河之戰後遼國想要另外扶持一個偽皇帝,用來打擊趙光義,得到消息的德芳對趙光義說-遼國心懷不軌,皇上應早立太子,以絕遼國叵測之心。德芳完全是出於為趙光義著想,然而趙光義卻認為德芳想要取代他,於是一肚子氣沒處發的趙光義對德芳說-我還沒死呢,你急什麼!德芳聽趙光義說這種話認為趙光義對自己起了疑心,懷疑自己有取代之意,德芳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自殺身亡!宋太祖趙匡胤這一支脈就此斷絕!杜太后真是好心辦壞事!


在下莊挺

謝邀;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皇位更迭一般是子嗣傳承,如有祖例的改變,則出現的狀況非比尋常;這也很好理解,自古大內宮廷深如海,勾心鬥角乃至禍起蕭牆自相殘殺的事件比比皆是:例如:初唐有"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的欽命太子李建成死於亂軍之中,建成之弟李世民繼位,而這繼位的太宗皇帝就是這次兵變的策劃者;無獨有偶,歷史發展到宋代,宋太祖在迷霧般的"燭影斧聲"裡駕崩,其弟趙光義被立為新君;有後世考證,趙光義有謀害其兄造假詔書自封皇帝的嫌疑;可見,在巨大的權力誘惑面前,血緣親情和氣節操守已變得毫無意義。



劉建兵145263287

我個人覺得趙匡胤本人也和樓主的想法一樣,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弟弟,但是顯然他的弟弟趙光義不同意,“燭影斧聲”,殺掉了他的哥哥,取得皇位。

當然,這件事是一件千古疑案,至今也沒有定論,到底宋太宗是遵循哥哥遺願上任的,還是殺掉哥哥之後“篡位”的,誰都沒有定論。

按照宋太宗“一黨”自己的說法,太宗繼位是太祖親口允諾過的,當時兄弟二人當著母親的面,母親提議讓太宗接班,太祖欣然允諾。至於這件事是不是真的?那就要看你自己了。我個人傾向於相信,這只是趙光義為了掩飾自己弒兄事實所編造的故事。

當時的情況有點像西漢景帝劉啟和弟弟梁王劉武之間的故事,當時他們的母親竇太后想讓自己的小兒子劉武接班,但漢景帝不同意,最後景帝的兒子劉徹繼位,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我覺得即便當時太后確實有意讓趙光義接班趙匡胤,太祖皇帝本人也極有可能擁有和漢景帝同樣的想法。只是,趙光義顯然比梁王劉武更狠辣,也更具備弒兄的可能和條件。


耶律蕭

這個問題歷史上傳說很多,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如果結合太祖去世當天晚上的情況來看,發生了政變奪權的可能性很大。史書記載:

1、976年10月22日(農曆)晚,太祖感到不舒服,以前也有過,但這次猶為猛烈。年僅20歲的宋皇后慌了神,命內待王繼恩去叫趙德芳來。

2、趙德芳是四子,如果太祖真要駕崩,也應該是叫趙德昭來。這是一個疑點。有人推測是趙德昭已經28,宋皇后怕駕馭不了,才叫小的來。

3、太祖對王繼恩有活命之恩,將他收在身邊做內待,但他此時已變節,暗中投靠了晉王匡義。出了宮之後他前先去了晉王府通報消息,然後沒有去找德芳就回宮了。

4、晉王接到消息後火速入宮,之後有人說聽到他們在房中發生了爭吵,併發生了著名的“斧聲燭影”,之後太祖駕崩。至於太祖究竟是到了壽命,還是被氣死,或是被殺死都是個迷,斧子從哪裡來的也是個迷。

5、之後的結果是王繼恩稱太祖臨終前傳位給晉王,對此同時在場的宋皇后不置一辭只是哭。而當德芳和德昭趕到後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了。

太祖本是武將出身,論武力值在歷代所有皇帝中恐怕能排第一,才50歲突然暴斃,不得不讓人起疑。至於說太祖曾經答應杜太后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可能是太宗繼位後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補充的。此時他大位已定,再加上有太祖生前信任的老臣趙普等人為他搖旗吶喊,並搬出“金匱之盟”加以佐證,更讓太宗繼位無論從法理還是情理上都是“有章可循”的。

只是這個“金匱之盟”焉知不是趙普偽造的?就像李斯投靠秦二世,先帝老臣投靠新帝,總得納上一份投名狀吧。

我是沙場秋點兵,如果朋友們喜歡的我回答,請關注我吧!


沙場秋點兵

首先我很感謝自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宋太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那麼為什麼在宋太祖之後的皇帝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兒子呢?這就要先說一說他的死因!

宋太祖是後周大將,一生征戰沙場,威名赫赫!而關於他的就比較有意思了!

一:燭光斧影

公元前976年的一夜,宋太祖召見其弟,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可是第二天,就傳出了宋太祖駕崩的消息,並且留下了傳位於趙光義的聖旨!

我比較認可是趙光義在酒中下毒,並且殺了宋太祖,偽造了傳位的聖旨!

試想一個弒君殺兄的人會把唾手可得的皇位讓出去嗎?

我想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更何況是野心勃勃的趙光義呢?

並且燭光斧影在另一方面也被趙光義的後人承認!

宋高宗晚年並沒有後人,可是,宋高宗在從皇室弟子中選取繼承人的時候,

並沒有選太宗一支的人,而是將皇位還給了太祖一支的後人!

所以,綜上所述,因為是趙光義殺了宋太祖,所以,皇位才是趙光義繼承的!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這個其實是個歷史迷案,也是宋代始終糾纏不清的問題。

趙匡胤春秋鼎盛,意氣風發,卻突然暴病身亡,死的不明不白,甚至有在院子裡被趙光義砍死之說,此為“斧影搖紅”。

相傳,當時尚是開封府尹的趙光義領旨去宮中陪趙匡胤喝酒,趙匡胤喝醉了酒不舒服,趙光義便屏退了旁人,言自己獨自照顧。

半夜時,外人只看到燭影搖紅,趙光義似乎急急地離席而起,隨後聽到利斧頓地的聲音,以及趙匡胤說:好為之!好為之!

天亮時,趙光義招來一干人等,說皇帝死了。然後第二天便急急的改元,自己當了皇帝。

後面趙光義做的事無疑更是令人疑惑,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離奇暴病,另一個兒子趙德昭被逼死。甚至趙光義練弟弟趙光美也流放了,到趙光美因為不明不白的和兵部尚書勾結造反案發,甚至還搭進去自己的兒子發瘋。

此為1說,還有第二個說法,可以聯繫起來。

杜太后關係說。

趙匡胤非常任孝,母親杜太后生病,他照看在身邊。杜太后臨終告訴趙匡胤,你得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杜太后擔心發生周世宗那樣讓年幼小孩當皇帝,結果天下讓老趙家篡了的事情發生。陳橋驛兵變的歷史對當事人無疑是歷歷在目深有體會的。

當時的宰相趙普被傳喚,在一旁記錄這個事兒。


王司徒老百科

關於這個眾說紛紜的歷史謎案無外乎兩個說法,那就是“金匱之盟”“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說的是什麼呢?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曾經找到趙匡胤,問他為什麼能“黃袍加身”,趙匡胤說是全靠祖輩與母親的恩德。杜太后都定了他的說法,說道那是因為周主年幼,不得已被他奪得了天下。可能是杜太后聲情並茂引得趙匡胤聲淚俱下,向母親保證歸天后由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繼的大統。他把自己的詔書放在金匱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匱之盟”。


“燭影斧聲”
說的是大寶九年,趙匡胤病重,急召趙光義進宮議事。趙光義進宮後,作為皇上的弟弟讓左右退下,只留他兩個人在房間中。外人只能憑藉著室內的燭光,看到兩人身形搖曳,好似打鬥之狀。不久就聽到趙匡胤的罵聲,然後就是斧頭把落地的聲音。沒多會趙光義出了門對眾人說趙匡胤殯天,囑託自己即位。

兩個故事的最終結果都是傳位給趙光義,但一個是主動一個被動差別就很大。對於心思縝密,籌劃了“陳橋兵變”的宋太祖來說真的會因為幾句話就心甘情願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嗎?我看未必,要知道事到緊要關頭,為了皇位連父親、兒子都能殺,何況自己的弟弟呢?並且從趙光義即位後,大興詔獄處理了很多趙匡胤的親信大臣來看,十有八九他的皇位是搶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