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500年:佛教的创立4

佛教2500年:佛教的创立4

(7)三转法轮

阿含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转法轮”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四圣谛,称为三转法轮。

而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说《华严经》,但此了义之教甚难领会,所以佛陀渐次成熟不同根性的众生的善根,使众生入于佛乘。在《解深密经》中即说明佛在人间“初转法轮”先从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开始,说明众生的流转到烦恼的还灭;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阿含经》。“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体解世间一切法皆空无自性,认知到烦恼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悯众生的大慈悲心同时,有能力不住于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证入实际,能在无数阿僧祇的时间中利益众生,使其入于无余涅槃;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大品般若经》及《小品般若经》。有些众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分别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唯识方广诸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以更显了的方式说明般若经等开示的“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对“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众生看来,这道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须以方便解释一番,才能浅显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义。

(8)般涅槃

八十岁时[38],佛陀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周那)奉献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Sukara-maddava),重病发作(南传记载为痢疾,北传记载为背痛)。释迦牟尼口渴,让阿难去给他打水喝。释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们继续向前走。走到拘尸那酰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佛告知弟子们将入涅槃,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记载为“绳床”),头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侧偃卧,左足置右足上,弟子们都守候在身边,聆听佛陀的最后教诲。夜里须跋陀罗(Subhadra)去求佛开示,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佛于此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9)弟子

佛陀在世说法时,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摩诃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众中的佼佼者,则有大爱道比丘尼、莲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佛教2500年:佛教的创立4

(10)身后事迹

在佛涅槃后的坐雨安居,摩诃迦叶率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外集会合诵经典;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经过大众的认可,这是佛教的第一次结集。此后弟子们陆续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又通过多次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传遍印度全境并对外传播至斯里兰卡、金地等地。

关于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义,后世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无论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经》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释迦牟尼最初的教义。

公元十二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绝迹,随着现代佛法传播范围的日益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11)纪念日

南传佛教订定的佛诞与涅槃日为同一日(卫塞节),在新历五月的满月,一般即农历四月十五日。

汉传佛教地区,一般将佛诞日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将佛出家日订为二月初八,佛成道日订为十二月初八,佛灭日(佛涅槃日)则为二月十五。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佛诞节可说源于中国佛教,一般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说法。

汉传佛教称四月十五日为“佛显日”或“佛吉祥日”,认为佛在出生七日时,显示种种祥瑞,而天龙八部纷纷奔来聚会,供养佛祖,属于佛诞的余绪,通常与佛诞合并庆祝,而不独立庆祝。

佛教2500年:佛教的创立4

4.佛陀的传教活动

佛陀成道后,开始在恒河流域传道,首至波罗奈城的鹿野园,向原与他共同苦行的五人宣讲布道,使他们顿开茅塞,成为第一批佛教徒,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此后,又在当地吸收50余人入教,并派人往远方布道,佛陀本人继而度化了当时著名的苦行僧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500 人,然后他转赴王舍城吸收舍利弗与目犍连为弟子,后来成为著名的佛教徒。其继承人摩柯迦叶也在此时皈依佛门。因此,佛陀在摩竭陀国名声大振,甚至国王瓶沙王也崇信佛教,并捐献迦兰陀竹林精舍,作为僧人住地。居萨罗国一富商亦受佛法之教化,将祗园精舍赠给佛陀,作为其活动场所,居萨罗国国王波斯匿曾多次造访求法,后来,其王后、嫔妃、大臣及众民,多来皈依。

此后,佛陀又率弟子众僧回到故乡,为本族人讲道,其异母弟难陀、子罗睺罗及其堂兄弟等均入教。据说释迦国每户均有一人出家为僧。

在佛陀传教的45年生涯中,足迹遍及恒河流域16国,他冲破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不分等级,人人均可加入僧侣组织,可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不出家的信徒称居士,因此信徒大增,上至王族、富商,下至奴隶、乞丐,纷纷入教。但传教过程中亦并非平安无事,与其他宗教派别的斗争相当激烈。

佛陀所宣扬的" 众生平等" 与批判吠陀神创等理论,受到婆罗门教的抵制与批判。同时,由于佛陀既反对纵欲主义又反对极端苦行,而主张" 中道" ,也遭到" 六师外道" 的反对,但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战胜了其它宗教,得以广为流传。

佛陀晚年的境遇连遭不幸。其故乡迦毗罗卫城被居萨罗国占领,其最得意的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相继辞世,这些对其精神打击甚深,但仍坚持传教布道。最后,身患重疾,自知不久于人世,对众弟子遗言是: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有生就有死,我死后要以自为师,以法为师,切莫依从他人,不要放纵自己,要努力精进。语毕谢世,终年80岁。他的逝世日为2 月18日,后被佛教徒尊为" 涅槃节"。众弟子为佛陀举行火葬,将骨灰分为8 份,由原释迦国、摩竭陀等8 国的代表带回本国,建舍利塔保存。阿育王时期又重新分配在84000 余舍利塔中,佛陀为创教、宣传、维护其教义而奋斗终生,并在百家争鸣中力克百家,说明其教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