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生元:腦血管病相關性頭痛

于生元: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

于生元: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

王立祥

撰寫|於生元 陳小燕(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 )

● ● ●

頭痛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症狀,按照國際頭痛分類標準第三版的定義,當新發頭痛首次發作和頭頸部血管病在時間上密切相關,或先前存在的符合原發性頭痛特徵的頭痛變得慢性化或明顯加重,就把這種頭痛歸類為緣於頭頸部血管性疾病的頭痛,或稱為腦血管病相關性頭痛。頭痛通常隨腦血管病的治療而好轉,少數超過3個月仍持續頭痛,可能與既往偏頭痛或焦慮/抑鬱有關。

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性頭痛

急性缺血性卒中頭痛發生率為7%~38%,短暫性腦缺血頭痛發生率為16%~36%。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頭痛多發生於缺血癥狀同時或前24 h內,多數在數天後好轉,中等程度,性質無特異性。後循環較前循環缺血引起的頭痛更常見,特別是枕葉梗死,頭痛與卒中病灶同側或雙側。年輕患者、女性、非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更易出現頭痛。缺血性腦血管病頭痛發生可能與血管壁損傷、血管擴張刺激血管壁上的疼痛纖維、缺血組織或血小板釋放活性物質使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受刺激、中樞疼痛區域的梗死、缺血灶的電化學或機械刺激周圍痛覺感受器、皮層擴布抑制或多種因素同時作用有關。

非創傷性顱內出血相關性頭痛

和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的頭痛更常見,也更嚴重。腦實質出血出現的頭痛多由血腫壓迫引起,並伴隨局灶神經系統體徵。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見引起持續的、強烈的突發頭痛(霹靂樣頭痛)原因之一,80%的自發性SAH見於破裂的動脈瘤,頭痛可作為SAH的唯一症狀。非創傷性急性硬膜下出血是一種少見的危及生命的急症,出血可能是動脈源性或靜脈源性,也表現為突發的霹靂樣頭痛,通常伴發或緊隨局灶體徵和意識水平下降。其他腦血管疾病相關性頭痛

未破裂顱內血管畸形(如動脈瘤、硬腦膜動靜脈瘻、海綿狀血管瘤、Sturge-Weber綜合徵)引起的頭痛可能像原發性頭痛一樣反覆發作,也可表現為癲癇後頭痛,或呈急性自限性病程。一半SAH患者在動脈瘤破裂前4周內就有突發的重度頭痛。頭或面頸痛是夾層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佔33%~88%),通常與夾層動脈同側、重度、持續性(平均持續4 d),有時類似於原發性頭痛。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徵(RCVS)引起的頭痛典型表現為在1~2周內反覆發作性霹靂樣頭痛,頭痛可以是RCVS的唯一症狀,或是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的一種警示症狀,血管造影顯示節段性動脈收縮和舒張的異常改變。鉅細胞性動脈炎和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絕大多數伴有頭痛,60歲以上患者新發持續性頭痛,近期反覆發作一過性黑朦並伴頭痛,應懷疑鉅細胞動脈炎可能;50%~80%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患者伴有頭痛,但頭痛沒有特異性,血管造影表現為顱內動脈多發性狹窄。此外,伴皮層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腦動脈病及其他遺傳性小血管病、煙霧病、澱粉樣腦血管病可表現為反覆偏頭痛樣發作。

血管內操作相關性頭痛

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可致頭痛,發生於術後數天內,輕度瀰漫性頭痛或單側的叢集性頭痛樣疼痛, 2周內緩解,少數表現為單側重度搏動性疼痛,是過度灌注綜合徵的表現,隨後可出現血壓升高、癲癇發作或神經功能缺損。1/3頸動脈支架術患者出現頭痛,通常發生在術後10 min內,為同側的輕度額顳部壓迫性疼痛,大多數疼痛於10 min內消失。血管造影和顱內動脈內手術可導致頭痛, 頭痛可在造影或手術操作時數秒內急驟發生,之後迅速消失,也可在造影或手術後數小時至1 d內發生,持續數天,還可出現偏頭痛發作,隨後數週內呈間歇性反覆發作。偏癱型偏頭痛是血管造影術的禁忌證。

腦靜脈系統疾病相關性頭痛

頭痛是腦靜脈系統血栓極為常見的症狀,存在於80%~90%的病例,也是最常見的初始症狀,通常表現為彌散性、進展性和重度頭痛,也可單側突發,伴發顱內高壓相關的其他徵象。任何新發的持續性頭痛均應提高警惕。

于生元: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