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動藏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記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銅華

今年55歲的劉銅華可能未曾想到,一個長期在北京的醫學工作者會和邊疆高原西藏結下深深情緣。

劉銅華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2016年,在兩年掛職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即將結束前夕,時年53歲的劉銅華被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選派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工作,掛職西藏藏醫學院副院長。

這個決定,著實給即將回京與家人團聚的劉銅華出了道難題,作為資深主任醫師的劉銅華更深知年齡超過50歲不宜入藏的道理,但他毅然辭別家人,背起行囊,隻身進藏。黨員必須服從組織決定的意識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裡,組織上清楚他的做人做事準則。

“進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對口援助西藏藏醫學院的每一批援藏幹部都要面對和回答的傳統考題。

站在一批批援藏幹部打下的良好基礎上,面對西藏藏醫學院進入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劉銅華自己都沒想到他會面對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然而,讓劉銅華更沒想到的是,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與自治區教育廳和四所對口援助高校的鼎力幫助下,西藏藏醫學院黨委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帶領全體師生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實現了西藏藏醫學院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成就了藏醫藥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完成“西藏藏醫學院”更名為“西藏藏醫藥大學”工作;完成“藏醫藥區域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立項;建立了“藏醫藥防治糖尿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等。這期間,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給了劉銅華充分施展才華的大平臺。

精準援藏的“必要動作”

“加快藏醫藥學發展,提升藏醫學院辦學水平,健全藏醫藥教育體系,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藏醫藥‘雙一流’建設的學科需求。”初到拉薩,劉銅華正趕上西藏藏醫學院黨委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前任援藏幹部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方面工作。

劉銅華根據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的決策部署,結合《西藏藏醫學院“十三五”規劃》,科學擬定教育人才“組團式”三年援藏工作方案,重點抓學科體系、學科團隊、人才培養、科研條件與創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和學術平臺建設等六方面工作。在劉銅華的意識深處,“組團式”援藏要精準,必須在“學、研、醫、產”等領域積極作為。

劉銅華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西藏藏醫學院黨委和師生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自治區教育廳的指導下,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申報藏醫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以及藏藥學碩士點建設工作。劉銅華作為工作團隊的一員經過不懈努力,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批准,西藏藏醫學院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醫學(藏醫)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藥學(藏藥學)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西藏藏醫學院研究生處副處長羅布頓珠說:“教育部批准西藏藏醫學院藏醫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標誌著西藏藏醫學院實現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形成了藏醫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這對學校培養高層次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劉銅華副院長團隊成員做了大量工作。”

同時,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自治區教育廳的要求,西藏藏醫學院黨委推動“西藏藏醫學院”更名為“西藏藏醫藥大學”的重大工作,劉銅華又以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在撰寫申報材料、綜合協調等工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4月17日經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正式評議並公示。

這兩項重大工作的成功實踐,標誌著西藏藏醫學院發展進入新階段,對藏醫藥學的科學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劉銅華同志開展援藏工作以來,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吃苦耐勞的作風,高質量完成了學校黨委交付的各項重大工作任務,成績顯著,在促進整個學院跨越式大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西藏藏醫學院院長尼瑪次仁評價道。

科研援藏的“創新動作”

為進一步加強西藏藏醫學院科研能力建設,劉銅華在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的統籌協調下,組織建立了西藏第一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藏醫藥防治糖尿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申報“藏醫藥區域協同創新中心”項目,通過建立協同創新中心,形成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團隊,提升創新能力,解決了制約藏醫藥發展的關鍵問題。

“我們完成了‘藏醫藥區域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立項和第一批24個啟動工作。截至目前,獲得國家和自治區項目立項24項,比去年同期翻一番,立項科研經費大幅增長。”西藏藏醫學院科研處項目管理科科長澤仁達瓦向記者介紹。

為打造科研創新高地,劉銅華根據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整合區內外資源,統籌協調對口援助單位,在九大領域合作,共同開展科研協同創新。同時,建立“1+1”學科建設模式,對接老一代學科帶頭人、培養第二代後備學科帶頭人、帶動培育第三代學科帶頭人,促進藏醫藥學一流學科建設,並通過與援藏單位相同或相近專業合作,聘用兼職學科帶頭人,每個學科團隊配備內地特聘學科帶頭人1名,作為合作教授,學術骨幹1名,負責落實學科建設的具體工作;主持制定和修訂西藏藏醫學院科研管理、研究生教育制度30餘項,促進了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

人才援藏的“造血動作”

“輸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留下一支有擔當、有作為、有能力、帶不走的隊伍才是援藏的根基。劉銅華深知援藏促進了發展,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和提升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

為加強學科建設,劉銅華根據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的意見,起草制定西藏藏醫學院“百名人才柔性引進計劃”,採取“定期援藏”“柔性引進”“專家協作”“借腦引智”“自身培養”等多種形式,重點培育引進能夠帶動學科發展或突破關鍵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打造人才隊伍建設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和完善首席科學家、特聘教授、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兼職教授等聘用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對學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服務、產業發展、科學管理等方面的指導作用。

截至目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人社廳和西藏藏醫學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劉銅華通過個人影響力已柔性引進黃璐琦院士和喬延江、鍾國躍、劉建平、庾石山、李萍、孔令義、孫曉波、王智民等一批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知名專家30餘人。

西藏藏醫學院也由此借力,通過落實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骨幹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推進了精準選派培養對象(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學習,並通過教學科研課題、項目研究合作、高層次學術交流等工作,促進青年骨幹教師和拔尖人才培養,每年還委派10至20名優秀研究生赴國外知名大學聯合培養,落實“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

五十,知天命之年。劉銅華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來援藏,就要把西藏援助好。我要像我的藏族名字‘多吉傑布’(堅毅果敢、百折不撓)的寓意一樣,做合格共產黨員、守醫生本分,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為雪域高原多作貢獻,為推動藏醫藥文化走向世界傾盡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