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这一周让我们流泪的,不仅仅是阿根廷,还有A股。

端午节后的首个交易日,猝不及防的一波1000股跌停,当日沪指大跌3.78%,失守3000点,创业板更是一度重挫超6%。

短暂休整一天后,周四创业板刷新本轮熊市最低点,今日早盘逼近1500点关口;

沪指,亦击破股灾2.0最低点---2850点。

弹簧压到越紧,弹得越猛,今日超跌股上演涨停潮,两市超60只个股涨停。

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尴尬的是,涨停的60只个股中,43股的股价走势,基本上可以参考上图,腰斩不在少数。

今日的涨停潮,可以定义为一次超跌反弹的狂欢,从沪指的成交量也可窥得一二,全天仅仅成交1272亿,市场买卖热情急速冷却。

上一次如此低迷的成交量,要追溯到2月14日(1146亿),彼时沪指刚刚经历了一波逾400点的暴跌,仅10个交易日跌去12%。

考虑到2月14日正值春节前夕,今日1200亿的成交金额,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买方与卖方的低迷情绪,地量的指引意义更大。

以下5个信号可能更为直观:

4天160家公司,增持超20亿

160家公司大股东坐不住了,引起一波增持潮!

据全景财经不完全统计,端午节后的4个交易日,近160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增持、回购计划,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的金额超过20亿元。

具体的:

大股东增持已发生146起;

高管增持59起;

公司回购26起。

对比上一整周(5个交易日)分别环比增加70%,90%、117%!

对单个公司的增持行为,建议投资者用吹毛求疵的目光去看待,但对于全市场群体性行为的增持暴增则不可忽略。正像4个月前,产业资本的每次集体行动,大概率能造就一个阶段底部。

具体到增持最豪的上市公司:

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6月19日-22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公告增仓市值前10

满目疮痍之下,单只个股的增持大手笔,更多的是一种表决心的态度,并不能构成你买入这家公司股票的依据,仅供参考。

情绪底:次新股破发潮

全景财经统计,截至6月22日,两市共有378家公司的股价低于其上市首发价格。

从跌破首发价格公司的“破发”幅度看,有294只个股收盘价跌破首发价比例超过10%、156只个股“破发”比例超过30%、66家公司的股价相比首发价格已经“腰斩”(破发比例超过50%)。

另外,统计近一年上市(2017-6-22至2018-6-22)的次新股发现,共有10只次新股跌破发行价:

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从历史数据来看,每次“破发”股数量不断增加,都预示着市场可能已到达了一个阶段性的底部。

A股历史上合计发生过五次次新股破发潮,4次发生在2010-2012年之间。

最典型的发生在第四轮破发潮(2011年1月-2012年1月),这轮破发潮是A股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发个股最多。

统计显示,在此期间两市共发行了290只新股,其中60个交易日内跌破发行价的高达199只,破发率高达68.6%,更有83只新股上市首日就直接破发。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上限定死在23倍,发行价跟上轮动辄接近三位数的市盈率相比,破发难度陡增。

破净股创十年新高

截止6月22日,两市破净股数量已达210只,这一数量已经超过A股近10年来的几次重大历史低点:

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即使剔除金融股或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后,两市破净股数量仍超过三大底部时期水平。

从绝对数量看,目前市场破净股已创下最近十多年新高!

不过,这些年A股市场股票数量在扩容,目前破净股占市场股票总数的比例,仍低于2008年的股市最低点,但显著高于熔断时期,与2013年的股市最低点基本持平。

以下是剔除ST股后,市净率最低的20只个股:

定向降准正在路上?

周二千股跌停后,央行、新华社、四大证券报...纷纷喊话A股,大意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好,股市运行的有利因素没改变,短期急跌是情绪的宣泄。

不仅仅于此,定向降准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周三盘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流出的信号:“定向降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根据邓海清的统计,国务院提出“定向降准”过去有三次,分别是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30日,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定调后,一周之内央行执行。

今日盘中,中国日报发文称,有市场人士表示,定向降准最早可能在一周内由中国央行正式宣布,并在第三季度生效。

5-6月的一波民企债券违约潮,可谓惊心动魄,管理层释放定向降准信号,有意给中小企业“解渴”,如果短期内落地实施,会让紧绷的流动性有所缓解,债券违约潮的风险可能被按下“暂停”键。

除了流动性,大跌后的A股还有2颗的定时炸弹:股权质押、两融危机

每天2-4家上市公司公告,大股东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一只在挑逗着市场神经。

6月22日,有消息称大额股权质押需经监管部门同意方能卖出,不允许强行平仓。

而后,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家大型券商两融业务部负责人透露,证监会并没有直接明令禁止股权质押平仓操作。“可能会给一些窗口指导,没有直接说不让平仓。”

每次持续大跌,都逃不开“两融危机”。

端午节后,两融规模出现快速缩减的势头,仅仅4天时间就从9700亿元猛降500亿元至9200亿元。

次新股破发、200+股破净、20亿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么?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据券商人士透露,最近两融爆发的危机同样比较严重,前两天日现过百客户濒临爆仓,涉及资金数亿元。

上述人士还表示,从本周开始上海证监局要求上报两融日报,上次被要求上报两融日报还是在2015年A股那波异常大跌期间,后来就不报了。

A股的未来,由谁主导?

抛开以上短期的市场底、情绪底、政策底,再探讨一个长期的话题,A股的未来将由哪一方资金能主导?

1、产业资本,每当市场大幅下跌、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会给A股很强的支撑;

2、资管资金,资管新规要求,2020年前退出市场即可,但实际中,机构正在主动把时间提前,正在逐步退出市场,而且以后大概率不会再回来;

4、融资融券的资金,正在不断萎缩,风险敞开正在放大,规模增长有限;

5、民间配资,2015年杠杆疯牛引发了3波股灾,便彻底被关进笼子;

6、私募基金,受制于资管新规,短中期流入A股的金额,将减少;

7、散户与游资,力量日渐式微,已经影响不了整体市场格局;

8、GJD,目前维持平衡,长期看会逐步减少并退出;

9、公募基金,目前维持平衡,长期会增加;

10、外资机构,从2018年前6个月的沪、深股通数据来看,净流入趋势非常明显,而且中长期大概率会不断流入并买进;

11、社保+养老金,目前维持平衡,参考欧美成熟市场经验,长期会增加对股票的配置比例。

3000点以下的A股,却有资金正在被动退出,而外资却没有停下买买买的脚步,公募基金亦在坚守,场外的养老金正在磨刀霍霍。

A股市场的未来,大概率是由“公募+外资”等机构主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