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可乐男孩

虽然历史上的十三爷胤祥并不以军事见长,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祥却被塑造成了一个从小就在军营里滚大的皇子,又因其为人豪爽、铁骨铮铮而被称为“侠王”。



在剧中,十三爷常放在嘴上的几句台词就是:

“我是个带兵的阿哥。”

“我是打小从军营里滚大的。”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由于被康熙怀疑密谋调兵,十三爷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在圈禁中,图里琛孝敬他一壶酒,并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是您带出来的,谁不知道您是个侠王啊!”

和十四爷因为口角纷争开打,他冲口说道:“以后边疆有了战事,咱俩各带一支军马,看谁得胜凯旋!”

夺嫡的关键时刻,邬先生一句话道出十三爷的重要性:“丰台大营的兵大多数都是当年十三爷带出来的。”



而在康熙驾崩当晚,四爷胤禛果然用金牌令箭赦出了正在圈禁中的十三爷,他临危不惧,几句话便杀掉了效忠于八爷胤禩的成文运,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后来,狼子野心的胤禩挑起“八王议政”,将丰台大营共管,又是十三爷出手,将兵权夺回,帮了雍正一个大大的忙。

这些情节都证明了一点:十三爷在军中的威望特别高。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从电视剧的情节中看,十三爷极有可能跟随着康熙爷出征过准噶尔。因为剧中十三爷被送到理藩院圈禁时,隆科多正在那儿当差,他对十三爷极尽谄媚之能事,说:“咱就还像那时候在西北打仗似的,没事的时候我就陪着您,再给您找点乐子。”



康熙一生南征北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痛击沙俄,三征准噶尔。在这几项重大的军事成就中,只有征准噶尔是位于西北,也正好契合了隆科多口中的“在西北打仗”。

而康熙也确有在大战中派遣皇子出征或随侍的习惯,比如在勤征准噶尔时,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都曾前往,十四阿哥胤禵也有过以大将军王的身份出征西北的例子。

所以我们便猜测,十三爷很有可能是随康熙亲征准噶尔,被封为能独当一面的军事主官,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出众的军事能力取得了将士们的爱戴。而这些将士在战事结束后,都被提拔到宫廷、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以及其他各地区担任要职。

但在历史上,十三爷并没有随康熙出征过准噶尔。康熙最后一次亲征准噶尔是在1697年,而十三爷出生于1686年,也就是说那时他才仅仅11岁,所以是不可能随康熙征战准噶尔的。胤祥最早随康熙出席大型活动是在1698年,那年康熙去盛京谒陵,胤祥随侍。



在军中,胤祥也没有那么崇高的威望,实际上他在军中的威望远不如大阿哥胤褆和十四阿哥胤禵,他更倾向于一个治国理政的文官。


达摩说

《雍正王朝》里面,“铁帽子王”十三爷,年轻时就喜欢行侠仗义,被誉为拼命十三郎,他还是“领侍卫王大臣”,以他以德行仁义的举止行为,为自己积攒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凭借多年在军营摸爬滚打以及与士兵将领们患难与共的情义,使他有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

所以,他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很多人都听命于他。

当八爷想夺雍正皇帝权力,以关外旗主王爷整顿旗务为由,提出“八王议政”,还说服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调兵;而初登大宝的雍正,他这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指挥不动隆科多调兵的举动,正在一筹莫展之及,十三爷匆匆赶了过来,押著关外旗主的将军,一出面就威摄众人,使人心所向,使逼宫事件结束。

可以说,正是由于十三爷平时的德行与威望,才使他在关键的时刻,能一呼百应。尤其是在雍正登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就不怒自威,稳定军心,一举檄下了科隆多等人的兵权,使四爷雍正顺利登记。

其实,隆科多再怎么厉害,也厉害不过十三爷。因为十三就是领侍卫王大臣,隆科多只不过是个九门提督。

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是九门兵力的数倍,隆科多得知十三爷来到朝堂,就想闪人了,但却被图里琛派人盯住了。

当时,十三爷知道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都被“共管了”,便立即赶了过去。十三爷把四位关外旗主带来的将军押进来,就是在表示他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和兵力,所以隆科多就知事已败露,就要马上脱身。


由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键营的兵多于隆科多手下的兵,而且隆科多九门提督的兵权和兵力都已经被十三爷控制了;并且,隆科多手下的部分将领都是十三爷带出来的,那么,隆科多与八爷这边本来兵就少,将领又是十三爷的人,如果真的打起来,他们肯定输。

乐善好施的十三爷,素有侠王的称号,但不但义薄云天,还重情重义,不但为四哥雍正保保驾护航。而且,在看到自己父亲康熙去世了,众兄弟为了争套皇位,都是在死去的康熙面前拼命厮打的时候,只有十三爷一个人哭的情真意切。这一切都说明了他的人格与品行。


在他去世后,雍正赐他“怡亲王”,配享太庙;还亲选“贤”字为谥号,并且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佐之。降旨传谕处所,命各地设专祠奉祀。而这些步履,在清室诸王的封谥和葬仪中,只有十三爷一人!可见他在当朝的名誉威望有多高,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


超能古博士

其实,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中,十三爷胤祥都是没有打过仗的。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据说他的骑射本领很是娴熟。但是,他不是武将;小说中的胤祥在古北口练过兵,有一帮自己的心腹小将,也没有打过仗。

我觉得,电视剧对胤祥的人设,是存在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他在西北打仗,一会又说他在关外练兵。问题是,胤祥出场时才二十岁出头一点,又是打仗又是练兵的,他这个年纪根本干不了那么多的事。



所以,抛开历史不谈。就以胤祥的文学形象来说,小说中的胤祥,比电视剧里面的胤祥更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胤祥为什么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呢?

首先,他早年在古北口练过兵。

胤祥练兵,其实就是去军营镀金。皇十三子坐镇,必然就会有人来投靠。当年练兵的那批部下,虽然当时都是不知名的小军官。但是时隔多年之后,这些人很多都升职了。有不少人甚至调到了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任职。胤祥是他们老长官,有上下级的旧情。


另一方面,胤祥毕竟是皇子,又是皇子中少有的带兵阿哥。原著中,带过兵的皇子不多。大阿哥胤褆算一个,胤祥算一个。作为军官,本就应该尊重前任长官,况且胤祥又是皇子,那就更应该尊敬了。

第二,胤祥的人格魅力太强了

电视剧里面的胤祥,很能笼络人心。他的身上有一种侠义精神。就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兄弟吃苦。

这种“侠王”式的人格魅力,很难得!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愿意跟着胤祥混。能不能升官都不重要,起码跟着十三爷混,不会被十三爷背后捅刀子,拿自己当枪使。

胤祥这种侠王式的行为,电视剧中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太子胤礽被冤枉的那一次。大阿哥故意诬陷,胤祥很看不惯。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事情了结之后,两个人都被圈禁了。胤祥还主动询问大哥那里有没有火?要把火盆主动送给大阿哥,宁可自己冻着也不能让大哥冻着。

这说明,胤祥是那种就事论事当然人。大阿哥的做法不对,当面就要指责出来。但是大阿哥毕竟是大哥,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对老大落井下石。

还有一次,明明是八爷党故意挑事,胤祥只是看不惯,自卫反击,跟老十四在乾清门外打了一架。等到康熙要砍死老十四时,还是胤祥第一个扑上去护住老十四。

打架归打架,老十四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还有雍正追讨户部欠款的那一次。他本来想在雍正面前替魏东亭求情的,结果雍正铁面无私没见他。胤祥就拿自己的家产替魏东亭还户部的欠款。

这应该是全剧中,唯一的一个拿自己家的财产替别人还钱的例子。



胤祥的性格太仗义了,跟着他,保准是不会吃亏的!军队的军官又不傻,这么仗义的带头大哥不追随,难道要追随八阿哥那种动不动就抛弃手下,拿手下当枪使的人?


电视剧里面,雍正谁都防过,就是没有防过老十三。雍正讨厌大臣结党,但是还要求大臣去和十三爷多走动多联系,他不怕十三爷跟大臣结党,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连多疑的老四都对老十三都是绝对信任。军队里面的将领,对老十三必然是绝对的臣服。毕竟人格魅力和皇子身份摆在那里,威望想不高也难呐。


Mer86

仅从《雍正王朝》来分析,十三爷应该跟随康熙征战过噶尔丹。

太子在热河被康熙废除后,十三爷因为与太子一起,涉嫌调兵逼宫,而后又讲出“无情最是帝王家”等话语,康熙为了敲打他,把他关了半年监禁。

此时理藩院的牢头是隆科多,看见十三爷来了,立刻上来献殷勤“就象咱们当年在西北打仗时那样,有空我就陪着你。”、


康熙朝的所谓西北打仗,主要就是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清朝皇帝出征时,一般有大量的皇子和贵族子弟相随,十三爷就是这时候跟随出征的。

从雍正登基前,口中不时喊出十三弟是最懂兵的,还差点举荐他当抚远大将军王,说明十三爷在跟随康熙出征期间,能力和地位都是不低的,否则也不可能胜利大将军王这样统帅数十万大军最高军事主官。

由此可以判断,十三爷至少在军中担任过一方主官,有自己的军队班底,且这批人回去后大多充任了丰台大营和西山健锐营的军职。

十三爷为人义薄云天,敢做敢担。这样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但一旦和人交上朋友,就是生死之交,感情基础牢固,不容易背叛。

所以十三爷哪怕被圈禁十年,原来那一班人还是对他忠心耿耿。

康熙去世后,侍卫张五哥带着金牌令箭把十三爷换了出来,十三爷赶到丰台大营,只用一个眼神,忠于八爷的主帅成文运就掉了头,可见十三爷在军中的影响力有多大。

雍正后期,八爷一党勾结关外的铁帽子王,用欺骗手段接管了丰台大营,此时病微的十三爷赶到丰台大营,立即逮捕了非法占据大营的军官,并控制了京城防卫,解了雍正的危难。


华哥杂谈

雍正朝的十三爷,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祥(允祥),因为是康熙皇帝的健在的第十三个儿子,所以人称十三爷,在雍正一朝,十三爷既是他四哥雍正的亲密伙伴,还是雍正的保护神,主要是因为允祥的能力颇强,人缘又好,军队的将领都愿意跟着这位传说中的“侠王”。咱下面仔细聊聊这位十三爷。

看过雍正王朝的相信不会忘记一个桥段,在胤禛刚刚继位之际,第一件事就是放了被圈禁的允祥,让他拿着令牌到丰台大营调兵遣将保护他顺利继位,而十三爷不负众望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和人缘,顺利的接管了丰台大营,领了军队到畅春园保着四哥上了大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十三爷之所以在军队中有威望,全是因为自小就被康熙帝宠爱,史书中说:“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所以允祥自小就和康熙手下的军官打成了一片,加上允祥性格直爽仗义,这些京城禁卫军(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将士都对这个皇子佩服之至,很多下级军士都被允祥赏识而被提拔成要职。后来又发生了太子忤逆案,阿哥中只有十三爷仗义直言,其实谁好谁坏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所以久而久之,十三爷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最后在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那个紧急关头,又是十三爷挺身而出,到已经被换防的禁卫军中把那些王爷带来的手下全部拿下,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结束了逼宫的闹剧,再一次挽救了四哥雍正帝。


老猪的碎碎念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十三阿哥胤祥被设定成一个行伍出身的阿哥,脾气火爆,刚正不阿,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

之所以在军中威望颇高,是因为十三阿哥领兵打仗,又是皇子身份,而且作战勇猛,为人又颇为侠义。

雍正继位时,是他及时接管了丰台大营稳定了局势,八阿哥胤禩逼宫时,又是他及时掌握了军权,帮助雍正渡过难关,在接管丰台大营时他曾经说过“你们三个人当年都是跟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让很多人误以为十三阿哥真的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康熙朝发生的大规模战斗无非就是平三藩,收台湾,驱逐沙俄以及亲征准噶尔。

按照年龄推断,康熙最后一次亲征准噶尔之时胤祥才十二岁,不可能参加过这些大的战斗,史书上记载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巡幸是康熙三十七年去盛京谒陵,此后十年,康熙每次出行,胤祥必定随驾“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这段时间康熙的主要任务就是四处巡幸,包括南巡和出塞,胤祥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

在诸皇子中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等都曾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十四阿哥胤禵也曾领兵出征西藏,关于十三阿哥带兵的记录却没有记载,而他在康熙四十八年后突然失去了消息,至于是不是被长期圈禁,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极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


一点点历史

十三爷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因为他确实是个将才。

要做为一个受将士爱戴的将领,必须具备一些特质。



一、首先,你必须是个值得信任的伙伴。

世界上有几种伙伴会令人信任:吃过同一锅饭,睡过同一间房,挖过同一个壕。

而战友,则具备这些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面对同一个敌人。

所以,战友情,特别是真正的战场上滚打出来的战友情,要比同学情,同事情要深得多,久得多。

做为士卒,每天过的是刀头舐血的日子,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也许今夜举杯共饮,明日便是永诀。每时每刻都值得珍惜。刚才你在危急时刻把战友推入战壕,下一刻,他就有可能为你挡住射向心口的冷箭。

十三爷胤祥是个值得信任的伙伴。他勇于替太子挡住攻击,勇于替四哥挡住冷箭,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二、你必须是个正直的人。

军队中将士们最讨厌的就是奸邪小人。奸邪之辈必定自私,而在战场上,自私自利会害死人的。

战士们吃的就是这口玩命的饭,当然不畏生死,但是,最怕不明不白地屈死在自己人的私心上。

将领奸邪自私,部下就狐疑多虑,这样的部队就会丧失战斗力。

十三爷性情忠直,当然受士卒敬仰。



三、你必须是个公正的人。

为将者必须赏罚分明,言而有信。

曹操曾经问儿子曹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将领,曹彰回答:

“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赏必行,罚必信”这就身为将领的准则。如果做不到赏罚公正,言而有信,士兵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有怨言,就会怀恨衔怨,逐步失去信任。

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也从不夺将士之功,跟随他出战的很多随从都能因功获得封侯,他的公正赏罚也受到将士们的爱戴。



四、你必须是个仗义疏财的人。

贪财则好利,好利则无勇。贪财之人很难得到将士的信任和爱戴。

汉代将军李广受到士兵的拥护和爱戴,就是因为他仗义疏财,与战士共同享受战场上短暂的快乐。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

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将领赵括,连他母亲都瞧不上他: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后来,赵括果然兵败身死,四十万人被他送上死路。

十三爷胤祥出手大方,仗义疏财,能为他人考虑,所以,他曾经的部下都能为他效死命,忠心耿耿。



十三爷还有其它很多优点,比如武艺高强,酒量大,侠义心肠,都是他能够接近士兵,被大家喜欢的原因。

总的来说,有这样的将领,部下干起来舒心,痛快,当然都乐意拥戴他。所以,当他出现在军中,部下立即会言听计从,完全服从他的指示。这就是他数次成功夺取军队指挥权的原因。


馋嘴肥猫1

我觉得《雍正王朝》里,神话最严重的两个人,就是邬思道和老十三胤祥!

邬思道被描述成一位谋略超群的神人,所有的套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胤禛的夺位之路,都是他在推动。相对于邬思道的智谋被神话,胤祥在“丘八”中的威望,也被作者神话了。

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在两件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在雍正登基当晚,夺取丰台大营兵权!

在胤禛继位之前,邬思道就想依靠老十三的威望,取得城外丰台大营中层将领的支持,进而夺取大营的兵权。幸好,雍正是康熙密诏的皇位继位人选。雍正直接让张五哥带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释放老十三。被圈禁十几年的老十三,拿着金牌令箭就敢独闯丰台大营。而且,一言不合,就当众杀了属于八爷党的丰台大营主帅成文运。之后,老十三成功接管丰台大营,率领兵马去畅春园给雍正撑场子!

第二件事,就是在八爷党武力逼宫,搞“八王议政”时,老十三重新夺取被老八骗走的兵权。

雍正搞新政,百官和旗主王爷都很不满意。于是,老八想通过整顿旗务,搞八王议政,架空雍正。

首先,老八依靠弘昼和弘时之口,将雍正说的让四位旗主王爷“整顿旗营兵务”,误传成“协同京城防务”。从而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同时,八爷党还以扶持弘时继位为由,争取到了九门提督(兼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的支持。

不过,他们忽略了老十三。老十三在弘昼告诉他丰台大营和西山锐键营被旗主王爷共管以后,马上知道大事不好。老十三以看病为由,暗地里去城外重新接管了两营兵权。并率兵将旗主们带来的四位参将押送到大殿,交给雍正处理。而隆科多见老十三来了,也就马上龟缩了。

最后,分析下他的威望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老十三人品不错,被称为“侠王”。当兵之人都佩服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领导。所以,很多人愿意追随老十三。而且,老十三也会将那些容易被别人“收买”的下属,排除出自己的队伍。

康熙死前,胤禛曾拿着一份名单找到被圈禁的老十三。老十三从中挑选出那些是忠于自己还能用的人,哪些是容易被钱财收买的。老十三也明白,只有经常整顿自己的下属,才能保证队伍的忠诚度!

第二,老十三出手好爽,敢于提拔下属。我印象最深的是胤禛追缴户部欠款时,老十三从军营里调了五、六十个下级小军官给老四帮忙。后来,追缴欠款的事黄了。老十三直接拿出一摞子六品武官的委任状,把这些小军官都给安排了。老十三能为手下人着想,这些人当然乐意跟着老十三。

而且,老十三在第一次夺取丰台大营兵权时,也是上来就把以前跟着他的三位游击参将提拔为副将!从团级干部,直接升到了师级干部!换成我,我也乐意跟着老十三干。

第三,老十三曾带兵打仗,这些中层将领算是老十三嫡系,是老十三提拔出来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靠山。而老十三就是这些人的靠山,是他们的老领导。

而且,老十三还是雍正皇帝最亲信的王爷。所以,他们会如此义无反顾的支持老十三!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得从清朝的军制统制说起了。由于清朝是职业军,这些军人来自全国各地,这就使得清军从将领到士兵各种成分的人都有,他们很多只是白身,靠着打仗立功晋升军官。十三爷在一开始入军营是在康熙征讨准格尔丹期间,当时的主帅是康熙,并不是十三爷。但是十三爷却是带领着一支敢死队,这也是康熙称他为拼命十三郎的主因。十三爷的这支部队战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但是能够活下来的立功最多,大部分也都升为军官。因此,可以这么说,这些军官在当时与十三爷的战友关系,他们是战场打下来的交情。

其次,由于十三爷是亲王,他虽然当了敢死队的头头,却代表了康熙,谁立功多谁立功少,全看在他眼里,他怎么报告康熙,康熙就会怎么去赏罚。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所有军官能够获得提都离不开十三爷的提携。他是他们的伯乐!所以,将士们听从于他,是在感他的知遇之恩。

最后,也就是十三爷自己的人格魅力了。这个人性格豪爽,号称侠王,对将士们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将士退伍以后,还帮忙谋取福利,这使得军队里的人更加倾心于他。


优己

亲 看到这篇文章 我在想 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是不是都从影视剧学来的 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但不能变质吧!就本文来说 爱新觉罗.胤祥 历史上是一个更偏向于文官 国产古装剧是不是要整改一下 是不是要为后世子孙好好斟酌一下 出来发文的也好好想想 并不是要博人眼球 有时候文化渊源反而容易被人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