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面,爲什麼十三爺在軍隊裡面威望高?

可樂男孩

雖然歷史上的十三爺胤祥並不以軍事見長,但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胤祥卻被塑造成了一個從小就在軍營裡滾大的皇子,又因其為人豪爽、鐵骨錚錚而被稱為“俠王”。



在劇中,十三爺常放在嘴上的幾句臺詞就是:

“我是個帶兵的阿哥。”

“我是打小從軍營裡滾大的。”

“我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

由於被康熙懷疑密謀調兵,十三爺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在圈禁中,圖裡琛孝敬他一壺酒,並說道:“我們這些人都是您帶出來的,誰不知道您是個俠王啊!”

和十四爺因為口角紛爭開打,他衝口說道:“以後邊疆有了戰事,咱倆各帶一支軍馬,看誰得勝凱旋!”

奪嫡的關鍵時刻,鄔先生一句話道出十三爺的重要性:“豐臺大營的兵大多數都是當年十三爺帶出來的。”



而在康熙駕崩當晚,四爺胤禛果然用金牌令箭赦出了正在圈禁中的十三爺,他臨危不懼,幾句話便殺掉了效忠於八爺胤禩的成文運,奪回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後來,狼子野心的胤禩挑起“八王議政”,將豐臺大營共管,又是十三爺出手,將兵權奪回,幫了雍正一個大大的忙。

這些情節都證明了一點:十三爺在軍中的威望特別高。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從電視劇的情節中看,十三爺極有可能跟隨著康熙爺出征過準噶爾。因為劇中十三爺被送到理藩院圈禁時,隆科多正在那兒當差,他對十三爺極盡諂媚之能事,說:“咱就還像那時候在西北打仗似的,沒事的時候我就陪著您,再給您找點樂子。”



康熙一生南征北戰,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痛擊沙俄,三徵準噶爾。在這幾項重大的軍事成就中,只有徵準噶爾是位於西北,也正好契合了隆科多口中的“在西北打仗”。

而康熙也確有在大戰中派遣皇子出征或隨侍的習慣,比如在勤徵準噶爾時,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都曾前往,十四阿哥胤禵也有過以大將軍王的身份出征西北的例子。

所以我們便猜測,十三爺很有可能是隨康熙親征準噶爾,被封為能獨當一面的軍事主官,並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和出眾的軍事能力取得了將士們的愛戴。而這些將士在戰事結束後,都被提拔到宮廷、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以及其他各地區擔任要職。

但在歷史上,十三爺並沒有隨康熙出征過準噶爾。康熙最後一次親征準噶爾是在1697年,而十三爺出生於1686年,也就是說那時他才僅僅11歲,所以是不可能隨康熙征戰準噶爾的。胤祥最早隨康熙出席大型活動是在1698年,那年康熙去盛京謁陵,胤祥隨侍。



在軍中,胤祥也沒有那麼崇高的威望,實際上他在軍中的威望遠不如大阿哥胤褆和十四阿哥胤禵,他更傾向於一個治國理政的文官。


達摩說

《雍正王朝》裡面,“鐵帽子王”十三爺,年輕時就喜歡行俠仗義,被譽為拼命十三郎,他還是“領侍衛王大臣”,以他以德行仁義的舉止行為,為自己積攢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憑藉多年在軍營摸爬滾打以及與士兵將領們患難與共的情義,使他有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

所以,他在軍隊裡的威望很高,很多人都聽命於他。

當八爺想奪雍正皇帝權力,以關外旗主王爺整頓旗務為由,提出“八王議政”,還說服了九門提督隆科多調兵;而初登大寶的雍正,他這時在朝堂上根本就指揮不動隆科多調兵的舉動,正在一籌莫展之及,十三爺匆匆趕了過來,押著關外旗主的將軍,一出面就威攝眾人,使人心所向,使逼宮事件結束。

可以說,正是由於十三爺平時的德行與威望,才使他在關鍵的時刻,能一呼百應。尤其是在雍正登基的這個危機四伏的時候,就不怒自威,穩定軍心,一舉檄下了科隆多等人的兵權,使四爺雍正順利登記。

其實,隆科多再怎麼厲害,也厲害不過十三爺。因為十三就是領侍衛王大臣,隆科多隻不過是個九門提督。

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力是九門兵力的數倍,隆科多得知十三爺來到朝堂,就想閃人了,但卻被圖裡琛派人盯住了。

當時,十三爺知道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都被“共管了”,便立即趕了過去。十三爺把四位關外旗主帶來的將軍押進來,就是在表示他已經控制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和兵力,所以隆科多就知事已敗露,就要馬上脫身。


由於豐臺大營和西山銳鍵營的兵多於隆科多手下的兵,而且隆科多九門提督的兵權和兵力都已經被十三爺控制了;並且,隆科多手下的部分將領都是十三爺帶出來的,那麼,隆科多與八爺這邊本來兵就少,將領又是十三爺的人,如果真的打起來,他們肯定輸。

樂善好施的十三爺,素有俠王的稱號,但不但義薄雲天,還重情重義,不但為四哥雍正保保駕護航。而且,在看到自己父親康熙去世了,眾兄弟為了爭套皇位,都是在死去的康熙面前拼命廝打的時候,只有十三爺一個人哭的情真意切。這一切都說明了他的人格與品行。


在他去世後,雍正賜他“怡親王”,配享太廟;還親選“賢”字為諡號,並且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佐之。降旨傳諭處所,命各地設專祠奉祀。而這些步履,在清室諸王的封諡和葬儀中,只有十三爺一人!可見他在當朝的名譽威望有多高,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


超能古博士

其實,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說中,十三爺胤祥都是沒有打過仗的。

歷史上的十三阿哥,據說他的騎射本領很是嫻熟。但是,他不是武將;小說中的胤祥在古北口練過兵,有一幫自己的心腹小將,也沒有打過仗。

我覺得,電視劇對胤祥的人設,是存在前後矛盾的。一會兒說他在西北打仗,一會又說他在關外練兵。問題是,胤祥出場時才二十歲出頭一點,又是打仗又是練兵的,他這個年紀根本幹不了那麼多的事。



所以,拋開歷史不談。就以胤祥的文學形象來說,小說中的胤祥,比電視劇裡面的胤祥更符合實際情況。

那麼,胤祥為什麼在軍隊裡的威望很高呢?

首先,他早年在古北口練過兵。

胤祥練兵,其實就是去軍營鍍金。皇十三子坐鎮,必然就會有人來投靠。當年練兵的那批部下,雖然當時都是不知名的小軍官。但是時隔多年之後,這些人很多都升職了。有不少人甚至調到了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任職。胤祥是他們老長官,有上下級的舊情。


另一方面,胤祥畢竟是皇子,又是皇子中少有的帶兵阿哥。原著中,帶過兵的皇子不多。大阿哥胤褆算一個,胤祥算一個。作為軍官,本就應該尊重前任長官,況且胤祥又是皇子,那就更應該尊敬了。

第二,胤祥的人格魅力太強了

電視劇裡面的胤祥,很能籠絡人心。他的身上有一種俠義精神。就是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能讓兄弟吃苦。

這種“俠王”式的人格魅力,很難得!換作任何一個人,都願意跟著胤祥混。能不能升官都不重要,起碼跟著十三爺混,不會被十三爺背後捅刀子,拿自己當槍使。

胤祥這種俠王式的行為,電視劇中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說,太子胤礽被冤枉的那一次。大阿哥故意誣陷,胤祥很看不慣。兩個人大吵了一架……



事情了結之後,兩個人都被圈禁了。胤祥還主動詢問大哥那裡有沒有火?要把火盆主動送給大阿哥,寧可自己凍著也不能讓大哥凍著。

這說明,胤祥是那種就事論事當然人。大阿哥的做法不對,當面就要指責出來。但是大阿哥畢竟是大哥,不能因為政見不同,就對老大落井下石。

還有一次,明明是八爺黨故意挑事,胤祥只是看不慣,自衛反擊,跟老十四在乾清門外打了一架。等到康熙要砍死老十四時,還是胤祥第一個撲上去護住老十四。

打架歸打架,老十四畢竟是自己的弟弟。



還有雍正追討戶部欠款的那一次。他本來想在雍正面前替魏東亭求情的,結果雍正鐵面無私沒見他。胤祥就拿自己的家產替魏東亭還戶部的欠款。

這應該是全劇中,唯一的一個拿自己家的財產替別人還錢的例子。



胤祥的性格太仗義了,跟著他,保準是不會吃虧的!軍隊的軍官又不傻,這麼仗義的帶頭大哥不追隨,難道要追隨八阿哥那種動不動就拋棄手下,拿手下當槍使的人?


電視劇裡面,雍正誰都防過,就是沒有防過老十三。雍正討厭大臣結黨,但是還要求大臣去和十三爺多走動多聯繫,他不怕十三爺跟大臣結黨,這是一種絕對的信任。


連多疑的老四都對老十三都是絕對信任。軍隊裡面的將領,對老十三必然是絕對的臣服。畢竟人格魅力和皇子身份擺在那裡,威望想不高也難吶。


Mer86

僅從《雍正王朝》來分析,十三爺應該跟隨康熙征戰過噶爾丹。

太子在熱河被康熙廢除後,十三爺因為與太子一起,涉嫌調兵逼宮,而後又講出“無情最是帝王家”等話語,康熙為了敲打他,把他關了半年監禁。

此時理藩院的牢頭是隆科多,看見十三爺來了,立刻上來獻殷勤“就象咱們當年在西北打仗時那樣,有空我就陪著你。”、


康熙朝的所謂西北打仗,主要就是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清朝皇帝出征時,一般有大量的皇子和貴族子弟相隨,十三爺就是這時候跟隨出征的。

從雍正登基前,口中不時喊出十三弟是最懂兵的,還差點舉薦他當撫遠大將軍王,說明十三爺在跟隨康熙出征期間,能力和地位都是不低的,否則也不可能勝利大將軍王這樣統帥數十萬大軍最高軍事主官。

由此可以判斷,十三爺至少在軍中擔任過一方主官,有自己的軍隊班底,且這批人回去後大多充任了豐臺大營和西山健銳營的軍職。

十三爺為人義薄雲天,敢做敢擔。這樣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但一旦和人交上朋友,就是生死之交,感情基礎牢固,不容易背叛。

所以十三爺哪怕被圈禁十年,原來那一班人還是對他忠心耿耿。

康熙去世後,侍衛張五哥帶著金牌令箭把十三爺換了出來,十三爺趕到豐臺大營,只用一個眼神,忠於八爺的主帥成文運就掉了頭,可見十三爺在軍中的影響力有多大。

雍正後期,八爺一黨勾結關外的鐵帽子王,用欺騙手段接管了豐臺大營,此時病微的十三爺趕到豐臺大營,立即逮捕了非法佔據大營的軍官,並控制了京城防衛,解了雍正的危難。


華哥雜談

雍正朝的十三爺,全名是愛新覺羅胤祥(允祥),因為是康熙皇帝的健在的第十三個兒子,所以人稱十三爺,在雍正一朝,十三爺既是他四哥雍正的親密夥伴,還是雍正的保護神,主要是因為允祥的能力頗強,人緣又好,軍隊的將領都願意跟著這位傳說中的“俠王”。咱下面仔細聊聊這位十三爺。

看過雍正王朝的相信不會忘記一個橋段,在胤禛剛剛繼位之際,第一件事就是放了被圈禁的允祥,讓他拿著令牌到豐臺大營調兵遣將保護他順利繼位,而十三爺不負眾望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和人緣,順利的接管了豐臺大營,領了軍隊到暢春園保著四哥上了大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十三爺之所以在軍隊中有威望,全是因為自小就被康熙帝寵愛,史書中說:“聖祖鍾愛甚篤,省方巡幸,恆命扈從,恩寵優渥。”所以允祥自小就和康熙手下的軍官打成了一片,加上允祥性格直爽仗義,這些京城禁衛軍(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將士都對這個皇子佩服之至,很多下級軍士都被允祥賞識而被提拔成要職。後來又發生了太子忤逆案,阿哥中只有十三爺仗義直言,其實誰好誰壞人人心裡都有一杆秤,所以久而久之,十三爺的威信就建立起來了。

最後在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那個緊急關頭,又是十三爺挺身而出,到已經被換防的禁衛軍中把那些王爺帶來的手下全部拿下,迅速奪回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結束了逼宮的鬧劇,再一次挽救了四哥雍正帝。


老豬的碎碎念

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十三阿哥胤祥被設定成一個行伍出身的阿哥,脾氣火爆,剛正不阿,是四阿哥胤禛的死黨。

之所以在軍中威望頗高,是因為十三阿哥領兵打仗,又是皇子身份,而且作戰勇猛,為人又頗為俠義。

雍正繼位時,是他及時接管了豐臺大營穩定了局勢,八阿哥胤禩逼宮時,又是他及時掌握了軍權,幫助雍正渡過難關,在接管豐臺大營時他曾經說過“你們三個人當年都是跟我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讓很多人誤以為十三阿哥真的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康熙朝發生的大規模戰鬥無非就是平三藩,收臺灣,驅逐沙俄以及親征準噶爾。

按照年齡推斷,康熙最後一次親征準噶爾之時胤祥才十二歲,不可能參加過這些大的戰鬥,史書上記載胤祥第一次隨康熙巡幸是康熙三十七年去盛京謁陵,此後十年,康熙每次出行,胤祥必定隨駕“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自是有巡幸,輒從。”

這段時間康熙的主要任務就是四處巡幸,包括南巡和出塞,胤祥沒有領兵打仗的機會。

在諸皇子中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等都曾隨康熙親征噶爾丹,十四阿哥胤禵也曾領兵出征西藏,關於十三阿哥帶兵的記錄卻沒有記載,而他在康熙四十八年後突然失去了消息,至於是不是被長期圈禁,歷史上也沒有詳細的記載,極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原因。


一點點歷史

十三爺胤祥在軍中的威望很高,因為他確實是個將才。

要做為一個受將士愛戴的將領,必須具備一些特質。



一、首先,你必須是個值得信任的夥伴。

世界上有幾種夥伴會令人信任:吃過同一鍋飯,睡過同一間房,挖過同一個壕。

而戰友,則具備這些特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曾經面對同一個敵人。

所以,戰友情,特別是真正的戰場上滾打出來的戰友情,要比同學情,同事情要深得多,久得多。

做為士卒,每天過的是刀頭舐血的日子,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也許今夜舉杯共飲,明日便是永訣。每時每刻都值得珍惜。剛才你在危急時刻把戰友推入戰壕,下一刻,他就有可能為你擋住射向心口的冷箭。

十三爺胤祥是個值得信任的夥伴。他勇於替太子擋住攻擊,勇於替四哥擋住冷箭,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二、你必須是個正直的人。

軍隊中將士們最討厭的就是奸邪小人。奸邪之輩必定自私,而在戰場上,自私自利會害死人的。

戰士們吃的就是這口玩命的飯,當然不畏生死,但是,最怕不明不白地屈死在自己人的私心上。

將領奸邪自私,部下就狐疑多慮,這樣的部隊就會喪失戰鬥力。

十三爺性情忠直,當然受士卒敬仰。



三、你必須是個公正的人。

為將者必須賞罰分明,言而有信。

曹操曾經問兒子曹彰,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將領,曹彰回答:

“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賞必行,罰必信”這就身為將領的準則。如果做不到賞罰公正,言而有信,士兵就會感到不公平,就會有怨言,就會懷恨銜怨,逐步失去信任。

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也從不奪將士之功,跟隨他出戰的很多隨從都能因功獲得封侯,他的公正賞罰也受到將士們的愛戴。



四、你必須是個仗義疏財的人。

貪財則好利,好利則無勇。貪財之人很難得到將士的信任和愛戴。

漢代將軍李廣受到士兵的擁護和愛戴,就是因為他仗義疏財,與戰士共同享受戰場上短暫的快樂。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

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戰國時候趙國將領趙括,連他母親都瞧不上他: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後來,趙括果然兵敗身死,四十萬人被他送上死路。

十三爺胤祥出手大方,仗義疏財,能為他人考慮,所以,他曾經的部下都能為他效死命,忠心耿耿。



十三爺還有其它很多優點,比如武藝高強,酒量大,俠義心腸,都是他能夠接近士兵,被大家喜歡的原因。

總的來說,有這樣的將領,部下幹起來舒心,痛快,當然都樂意擁戴他。所以,當他出現在軍中,部下立即會言聽計從,完全服從他的指示。這就是他數次成功奪取軍隊指揮權的原因。


饞嘴肥貓1

我覺得《雍正王朝》裡,神話最嚴重的兩個人,就是鄔思道和老十三胤祥!

鄔思道被描述成一位謀略超群的神人,所有的套路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而且,胤禛的奪位之路,都是他在推動。相對於鄔思道的智謀被神話,胤祥在“丘八”中的威望,也被作者神話了。

胤祥在軍中的威望在兩件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第一件事,在雍正登基當晚,奪取豐臺大營兵權!

在胤禛繼位之前,鄔思道就想依靠老十三的威望,取得城外豐臺大營中層將領的支持,進而奪取大營的兵權。幸好,雍正是康熙密詔的皇位繼位人選。雍正直接讓張五哥帶著金牌令箭去找鄔思道,釋放老十三。被圈禁十幾年的老十三,拿著金牌令箭就敢獨闖豐臺大營。而且,一言不合,就當眾殺了屬於八爺黨的豐臺大營主帥成文運。之後,老十三成功接管豐臺大營,率領兵馬去暢春園給雍正撐場子!

第二件事,就是在八爺黨武力逼宮,搞“八王議政”時,老十三重新奪取被老八騙走的兵權。

雍正搞新政,百官和旗主王爺都很不滿意。於是,老八想通過整頓旗務,搞八王議政,架空雍正。

首先,老八依靠弘晝和弘時之口,將雍正說的讓四位旗主王爺“整頓旗營兵務”,誤傳成“協同京城防務”。從而控制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同時,八爺黨還以扶持弘時繼位為由,爭取到了九門提督(兼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的支持。

不過,他們忽略了老十三。老十三在弘晝告訴他豐臺大營和西山銳鍵營被旗主王爺共管以後,馬上知道大事不好。老十三以看病為由,暗地裡去城外重新接管了兩營兵權。並率兵將旗主們帶來的四位參將押送到大殿,交給雍正處理。而隆科多見老十三來了,也就馬上龜縮了。

最後,分析下他的威望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老十三人品不錯,被稱為“俠王”。當兵之人都佩服俠肝義膽,一身正氣的領導。所以,很多人願意追隨老十三。而且,老十三也會將那些容易被別人“收買”的下屬,排除出自己的隊伍。

康熙死前,胤禛曾拿著一份名單找到被圈禁的老十三。老十三從中挑選出那些是忠於自己還能用的人,哪些是容易被錢財收買的。老十三也明白,只有經常整頓自己的下屬,才能保證隊伍的忠誠度!

第二,老十三出手好爽,敢於提拔下屬。我印象最深的是胤禛追繳戶部欠款時,老十三從軍營裡調了五、六十個下級小軍官給老四幫忙。後來,追繳欠款的事黃了。老十三直接拿出一摞子六品武官的委任狀,把這些小軍官都給安排了。老十三能為手下人著想,這些人當然樂意跟著老十三。

而且,老十三在第一次奪取豐臺大營兵權時,也是上來就把以前跟著他的三位遊擊參將提拔為副將!從團級幹部,直接升到了師級幹部!換成我,我也樂意跟著老十三幹。

第三,老十三曾帶兵打仗,這些中層將領算是老十三嫡系,是老十三提拔出來的。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有靠山。而老十三就是這些人的靠山,是他們的老領導。

而且,老十三還是雍正皇帝最親信的王爺。所以,他們會如此義無反顧的支持老十三!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得從清朝的軍制統制說起了。由於清朝是職業軍,這些軍人來自全國各地,這就使得清軍從將領到士兵各種成分的人都有,他們很多隻是白身,靠著打仗立功晉升軍官。十三爺在一開始入軍營是在康熙征討準格爾丹期間,當時的主帥是康熙,並不是十三爺。但是十三爺卻是帶領著一支敢死隊,這也是康熙稱他為拼命十三郎的主因。十三爺的這支部隊戰死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但是能夠活下來的立功最多,大部分也都升為軍官。因此,可以這麼說,這些軍官在當時與十三爺的戰友關係,他們是戰場打下來的交情。

其次,由於十三爺是親王,他雖然當了敢死隊的頭頭,卻代表了康熙,誰立功多誰立功少,全看在他眼裡,他怎麼報告康熙,康熙就會怎麼去賞罰。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上,所有軍官能夠獲得提都離不開十三爺的提攜。他是他們的伯樂!所以,將士們聽從於他,是在感他的知遇之恩。

最後,也就是十三爺自己的人格魅力了。這個人性格豪爽,號稱俠王,對將士們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在將士退伍以後,還幫忙謀取福利,這使得軍隊裡的人更加傾心於他。


優己

親 看到這篇文章 我在想 中國人的歷史觀念是不是都從影視劇學來的 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但不能變質吧!就本文來說 愛新覺羅.胤祥 歷史上是一個更偏向於文官 國產古裝劇是不是要整改一下 是不是要為後世子孫好好斟酌一下 出來發文的也好好想想 並不是要博人眼球 有時候文化淵源反而容易被人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