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有人會用“什麼什麼的最高境界”,來描述對某人執著於某事的痴狂境界。假如小編問大家,“追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年輕的一點的朋友可能會說是“虹橋一姐”的境界。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的確,虹橋一姐為了堵明星下飛機與其合照,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最後追別人把自己給追成了一個“網紅明星”,還有明星把主動和她合照當做一種榮耀。但是她跟另一位追星族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小編要介紹的這位“追星族”名叫楊麗娟,她的名字在年紀到了如我這等油膩的朋友們心目中可謂如雷貫耳,如果說虹橋一姐追星追求的是“廣度”,那麼這位楊麗娟追星追的就是“深度”,她曾經瘋狂的迷戀一個人,就是人見人愛的華仔。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追星”,應該是一件輕鬆娛樂地休閒活動,可楊麗娟把這件事情變成了一個悲劇。她出生於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老教師、母親是一位殘疾人,一家三口每月就靠父親六百元微博的退休金生活。楊麗娟自從16歲迷戀上了劉德華,便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她的父母為支持她追星的鉅額花費,先是用光自家所有的積蓄,然後賣掉了自家的房子,最後是向親戚借錢,前前後後花了10萬元人民幣,去了三次香港、一次北京,卻沒有能夠讓女兒有能夠近距離接觸劉德華的機會,要知道,那可是十多年前的十萬元。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這些瘋狂舉動已經讓人觸目驚心了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2006年楊父為了了卻女兒見劉德華一面的心願,居然去醫院賣腎,次年,在又東挪西借籌措到經費後,一家人再次“出征”香港。而這一次,楊麗娟總算了卻心願,見到了劉德華。於是,她的人生就有了如下圖的高光時刻: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小編不知道劉德華當時的所思所想(由於媒體之前有追蹤報道,華仔已經知道此事),但從楊麗娟的幸福笑容可以看出,她是發自內心的開心,雖然這種開心的代價實在太過沉重。

楊麗娟與劉德華第一次相見的次日,楊父居然跳海自殺了!他在自殺前留下遺書,裡面羅列了劉德華的種種“不是”,還說希望用自己的死換去女兒再見劉德華一面!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形容的舉動,劉德華也無所適從,處於各方面綜合考慮,他沒有答應這份遺書上的要求,從此之後兩人也再未見面。

劉德華髮表了個人的看法,他認為楊麗娟可能有精神上的某種疾患,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救治,另外,媒體也不應該對她過於關注。後來,劉德華私自幫楊麗娟還清了她家欠下的高利貸。

小編也對楊麗娟的事情感到遺憾,但華仔能做到這樣,已算是仁至義盡。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就小編看來,精神上有問題的非止楊麗娟一人,在於她們一家三口,之所以這樣推測,是因為我很難想象一個正常的家庭,父母能放任子女如此去追星,還耗盡家產甚至生命全力去支持。心理學也確實有一種聚集效應,一個人的精神疾患如果太過強大,是可以感染與她朝夕相處最親近的人,最後造成群體性精神失常。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如今的楊麗娟情況怎麼樣呢?今年5月,又有人專門去探訪了楊麗娟母子,這次傳來了可喜的消息。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畫面中的楊麗娟,氣色紅潤、表情舒展,再不是之前那個愁思百結的怨婦模樣。如今40歲的她雖然依然沒有結婚,但卻跟以前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完全不同了,她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

她在一家大型商場當導購員已經兩年,雖然只是臨時工,但兩千多塊錢的月薪已經足夠她和她的殘疾母親吃住。如今的她們住在一間廉住房裡,她睡臥室,母親睡客廳。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而事實上,楊麗娟在2015年就幡然醒悟,不再思念劉德華,當時的她,已經能夠坦然面對鏡頭,更別說如今精神狀態更好的她了。

已經是中年的楊麗娟,擺脫對劉德華的思念,打零工住廉租房

雖然楊麗娟事件是一個悲劇,但是能夠見到如今有所改觀的樣子,對我們大家來說,也算是一種欣慰。

小編認為,從楊麗娟事件,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是我國的心理干預領域事業覆蓋還不太廣,無法對一些具有心理問題的人群提供足夠的幫助,不過這種情況正隨著國家的大力推行心理學建設漸漸好轉;第二點就是媒體對事情報道還是需要拿捏分寸,不然就起不到懲惡揚善的作用,反而會造成對當事人的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