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日記:魚苗來了!羣衆笑了!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魚來了!魚來了!”

7月4日上午10點,一輛紅色的卡車出現在銅廠村口的道路上,現場頓時沸騰起來,村民們拎著大桶小桶,爭先恐後聚集在村口的橋頭上。“不要慌,讓車先過來,你們把裝魚的工具準備好,先在表上找到你的名字,簽完名,再過去稱,每畝20公斤。”文山市開化街道辦事處銅廠社區副主任、文書李春紅和社區的幹部職工趕緊在一旁維持秩序,原來這是開化街道辦事處在為村民們免費發放稻田養殖的魚苗。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銅廠村小組這裡養魚的一共57戶,165畝,每畝發放魚苗20公斤,共3300公斤。”社區工作人員一一核對姓名,畝數,斤數,然後喊村民登記簽字。

“你們拉去要趕快放到田裡,田裡的水要合適,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多了魚會跳出來。田中間要挖一條深50釐米的溝,讓魚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另外給稻穀打農藥時,一定要注意換水。”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高級農藝師週會勇也在現場指導。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銅廠村依山傍水,水田較多,長期以來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據村小組長楊樹雲說,這裡的村民搞稻田養魚已經有五年了,由於是生態養殖,口感好,所以根本不愁銷路。群眾們嚐到了甜頭,一聽說免費發放魚苗,都非常積極踴躍。其實,要說稻田養魚帶來的實惠,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對此感受最深。

陶有柱,是銅廠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在浙江做電焊工。2017年,政府補助3萬元,他回家改建了房子。由於沒有外出打工,經濟上有些窘迫。還好,當年漁業站給他免費送來了魚苗。他家四畝稻田,每畝放20公斤魚苗,基本不費什麼功夫照看。“7月初放,年底點每條就長了1斤多,每市斤賣20元,好賣得很。管理基本不操心,主要是管看好田裡的水,不需要餵養。”陶有柱估算了一下,每畝大約有2000元的收入,再加上稻穀的收成,還是比較划算。所以今天開化街道辦事處送魚苗來,他很積極,忙前忙後,還指導同村的村民如何放水,確保魚苗成活。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楊永亮,今年36歲,銅廠社區天生橋村小組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他父親中風失去勞力,母親有冠心病和高血壓,更糟糕的是,他年紀輕輕就被檢查出骨髓結核,無法乾重活。面對他家極其特殊的貧困現狀,社區幹部也是想方設法,幫助他脫貧。讓他家搞稻田養魚,就是其中的一個辦法。“我這裡有2畝稻田,今天先放水,然後把周圍圍起來,不讓魚跳出去。”楊永亮覺得稻田養魚還是比較適合自己的。“這份養魚嘛,不需要餵食,也不需要天天守著。我覺得像我這份病人,不需要做多少活計,還是整得成的。”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辦事處現在有233戶養魚,有14戶是建檔立卡戶。”開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志斌告訴記者。“這個產業扶持項目是我們街道辦事處通過前期的調研考察,發現稻田養魚投入少,見效快,增收明顯,有9個村比較適合。所以就聯繫了一家外地漁業公司,專門送魚苗來給村民搞稻田養魚,分三次發放,主要是鯉魚。目前已發放10噸魚苗,養魚的稻田大約是500多畝。”

记者蹲点日记:鱼苗来了!群众笑了!

當天,從空中俯瞰銅廠村,只見蒼翠成蔭,田埂交錯。一塊塊墨綠的稻田鑲嵌在大地之中,每塊稻田的中間都有一個“一”字形,這是稻田養魚的顯著標志。

望著一條條魚兒鑽入水中,消失在綠油油的稻葉之間,銅廠村村民小組長楊樹雲有了新的想法:“想搞一個稻田養魚合作社,聽說社區已經在做這件事了。主要是想在養殖上,管理上更規範一些,另一個就是在品牌,知名度上能提升一些。畢竟,我們的魚的確味道不錯!真正的綠色生態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