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錯帳的維權「死循環」,必須有解決方案

转错账的维权“死循环”,必须有解决方案

轉錯賬這麼一個是非明白的事,為什麼無法進入法治程序呢?平臺、公安、法院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讓不當得利者逍遙法外,就公平了嗎?已然全面落實的網絡實名制,應在公民遭遇困難時發揮作用。

其次,轉錯賬這種常發性糾紛,應該有明確解決機制,不能讓各個部門“踢皮球”。

轉錯賬屬於民法上的“不當得利”,不屬刑事案件,警方的確不能刑事立案;但是,警方不介入查明對方的真實身份,受害者就不能去法院起訴。對於公民的切實困難,不能用一句冷冰冰的“請通過司法訴訟解決”來搪塞敷衍,否則只會讓法律失去公信力。

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網絡實名制,僅僅因為轉錯賬是“民事糾紛”,而不是刑事案件,有權核實當事人真實身份的平臺、公安、法院等各方,就都不願意提供這個“舉手之勞”,有違公平原則,也有悖於設立網絡實名制的初衷。事實上,在之前不少個案中,因為警方的及時介入,為不少當事人追回了錯轉的錢。這種“主動服務”並不是公安權力干涉民事糾紛,而是為當事人維權提供身份信息的公共服務,於法無悖。

今後,能否由公安、銀行、互聯網平臺以及法院建立協作機制,一旦轉錯賬,就啟動通暢的真實身份核實服務,從而平衡公民的隱私權與公民訴訟權利?這在技術上並不困難。

國家的法治水平不僅體現在巍巍法典中,它還應該體現在普通老百姓在遭遇到現實生活困難時,能夠得到可靠的法律幫助中。轉錯賬的小問題,從之前銀行時代到現在互聯網時代,一直遭遇“踢皮球”的尷尬,成了法治的一塊軟肋,不能繼續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