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不能突破保護紅線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能突破保护红线

近期,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新疆阿爾金山和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相繼宣佈禁止一切穿越活動;青海湖的鳥島、沙島景區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黃河源園區扎陵—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則宣佈禁止開展旅遊活動;祁連山東段的“盛夏的滑雪登山樂園”青海崗什卡雪峰,5月中旬舉辦了首屆高海拔世界滑雪登山大師賽,隨後當地政府即宣佈,今後未經許可,嚴禁在該景區開展登山滑雪及戶外探險活動。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能突破保护红线

上述地區對旅遊及相關活動的限制令有永久性的,也有季節性或時段性的。實際上,以自然資源為主的旅遊區進行以保護、撫育為目的地的“輪休”,黃山自1987年開始已經堅持了30多年,但越來越多的自然保護區宣佈“謝客”或“限客”則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應該說,這種現象和趨勢與當前社會發展理念和生態治理理念的影響有直接關係。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對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逐步提升。特別是在“兩山”理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論指導下,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成為我國生態體制改革和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大理念,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理念;空間均衡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正是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意識逐步提升,經濟指標已經不再成為各地追逐的單一目標,而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完全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普遍提高,依法治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意識和社會共識。實際上,我國已經頒佈實施的旅遊法、文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各類資源區的保護邊界、保護要求、保護措施和利用原則、開發許可等都有明確規定。隨著我國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和法治體系逐步健全,特別是近年來中央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督查措施,各級政府對資源和環境依法治理、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意識得到大幅提升。在旅遊開發領域,嚴格堅守法律紅線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保護第一成為一切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基本原則。

當然,重視保護,並不意味著禁止一切開發利用活動。無論是當前的社會發展理念和生態治理理念,還是相應的法律法規,都強調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我們要根據各類資源區的性質、類型、分佈特點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保護界線,絕不能突破保護紅線。要根據科學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對不同性質、類型資源的生境條件進行科學研究,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不影響自然生態進程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利用。要建立科學的開發機制,特別是對各類資源區實施“謝客”“限客”和“輪休”制度,既要有法律準繩,也要有科學依據。“輪休”是管理問題,更是科學精神的體現。黃山堅持了30年之久的景區“輪休”制度,由於制度嚴謹,措施得當,景區內的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70年代的56%提升到98.29%,植被覆蓋率達到98.53%,景區空氣質量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指標、區域環境噪聲質量指標等均達到或優於國家一級標準。

隨著社會發展理念和生態治理理念的進步,依法治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的資源和環境保護利用理念將得到更多領域的認同和接受。目前,“謝客”“限客”“輪休”制度還主要集中在以自然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資源區,不久的將來,將有更多以文物、歷史遺蹟等為主體的人文資源區加入季節性、時段性的“謝客”“限客”和“輪休”行列,我國生態體制改革將更加深入、科學,資源和環境保護機制也將制度化、常態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