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計劃:一部用志願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在親友眼裡,他有點“傻”,放棄了在家鄉山西已經考取的公務員的機會,卻一頭扎進貴州的大山裡,做了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期滿就地紮根,一干就是15年。

這就是王波的故事。

4月26日,在“西部志願行 奉獻新時代”2018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全國宣講會的現場,當他講起自己在貴州的故事時,很多大學生深受觸動。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是什麼理由讓他放棄優越的生活投身西部?

需要!”在分享會上,他不只一次用過這個詞,他說山裡的學校需要老師,西部地區需要人才,能夠被需要,他覺得自己很自豪。

事實上,王波只是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普通的一員。

2003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四部委聯合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15年來,共有27萬多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了西部計劃,在全國22個省(區、市)的2100多個縣(市、區、旗)開展志願服務,數以萬計的西部計劃志願者通過1至3年的志願服務,瞭解了基層,愛上了西部,甚至選擇紮根基層。

帶著理想西行

這是一個集體大行動。

據瞭解,2017~2018年度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全國共有1800多所高校近8萬名應屆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踴躍報名,最終包括2100多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內的18300名西部計劃志願者脫穎而出,他們踏上西部的土地,開始為期1至3年的服務。

西部計劃志願者是一個帶著些許理想主義情懷的群體。這種情懷,有的是想去基層錘鍊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基層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的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對邊疆風土人情的好奇和嚮往。

2015年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安文忠屬於前者。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對安文忠來說,這可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條路。

那年7月30日,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後,他沒有任何猶豫就選擇了做西部計劃志願者。他學的是農學專業,他覺得“應該將它用到需要的地方。”在他看來,西部貧困的農村就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於是,他來到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一個深度貧困的地方,一待就是3年。

到青林鄉幾個多月的時間,安文忠走訪了全鄉4個村,從海拔1450米到2096米,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他摸索出一條發展經濟果林脫貧致富的路。在這條路上,他面對過村民的質疑,面對過市場的壓力,面對過指導村民種植的繁重工作。兩年多時間裡,他穿破了3條迷彩褲、3雙解放鞋。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但讓他欣慰的是,自己的選擇給當地帶來了改變:兩年多來,他們攜手在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地區共種植核桃11986畝,覆蓋貧困人口456戶1824人;種植刺梨11879畝,覆蓋貧困人口726戶2904人;種植獼猴桃1000畝,覆蓋貧困人口127戶208人;種植李子5630畝,覆蓋貧困人口228戶921人;種植人參果8000畝,覆蓋貧困人口760戶3060人。

回憶起去西部的初衷,幾年前留在楊博腦海裡的那幅畫面依然清晰:夕陽鑲著金邊的餘輝印染天空,一隊駱駝在落日的映襯下留下剪影,彷彿能聽到遠處傳來的陣陣駝鈴聲,皚皚雪山下是廣闊如茵的草原。

這是大一時同濟大學校園裡西部計劃志願者招募的海報,他承認自己被那樣的畫面吸引了,從那時起,他開始瞭解西部計劃,也在心裡種下一粒要做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的種子。

這粒種子在4年以後發芽,他說服了父母,說服了女友,終於讓內心的想法變成了行動。2017年,楊博選擇休學一年,成為西部計劃服務新疆專項志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這一年時間裡,他參加了不少團的工作和志願服務活動,感受到了兵團人艱苦創業的精神,也深刻了解了兵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如今,服務即將期滿的他腦海裡不再只是那些美麗的風景,更多的是在兵團幹事的場景。

“我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兵團人的烙印,我愛這片土地,我一定還會回來。帶著一個能做更多的我,回來。”他說。

大學生與西部共贏

這是一項集實踐育人、就業促進、人才流動和助力扶貧為一體的大工程。

西部計劃,這個可以提供到西部基層就業實踐機會的平臺,每年讓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志願從中東部流向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西部地區的發展。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一項雙贏或是多贏的工作。

幾乎每一個西部計劃志願者都可以實現這種多贏,他們志願放棄優渥的生活,放棄城市的工作,換來的是豐富的人生閱歷、自身的成長和西部服務地哪怕些微的改變。

因為西部計劃,廣東女孩邵書琴就放棄了很多。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2013年7月,她選擇奔赴西部,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託雲牧場去當一名西部志願者。那是一個邊境一線牧場,地處少數民族邊境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儘管在當地生活艱苦,連新鮮的蔬菜都吃不上,但她從不抱怨,甚至覺得正是這種生活錘鍊了自己。

到牧場服務的第二個月,邵書琴就承擔了託雲牧場小城鎮建設現場觀摩會的解說任務。對託雲牧場綜合情況並不瞭解的她,靠著一遍遍跑連隊踩點、多背多問,用短短兩週時間把託雲牧場情況爛熟於心,出色地完成了解說任務。

在參加西部計劃的一年時間裡,她策劃主持了兩期道德講堂、一期夢想公開課,組織佳木斯健身操教學,完善了工會幫扶工作管理系統……服務期滿後,她選擇了留場工作。幾年時間裡,她連年被牧場黨委評為“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愛崗敬業女幹部”“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利用自身優勢牽頭運營當地青年創業就業電子商務孵化基地,以助力職工群眾多元增收。2016年3月,她成為最年輕的團場基層單位黨支部書記;2018年5月,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在邵書琴看來,這並不是自己的成績,而是西部計劃帶給她的收穫。如今,這個牧場百姓口中的“小邵”早已紮根當地,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著當地的貧瘠。

不只是邵書琴,15年來,很多西部計劃志願者從中東部城市,追隨內心的召喚奔赴西部,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收穫了自己的成長。

據統計,西部計劃實施以來,數以萬計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期滿後,選擇紮根當地幹事創業。自實施西藏專項、新疆專項以來,期滿志願者留藏率超過30%、留疆率超過40%。

觸動心靈,引領人生

這是一份能夠觸動大學生心靈的事業,在潛移默化中引領著他們的價值觀。

在與西部計劃志願者接觸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他們說起在西部服務的快樂。“那是一種被需要的快樂,被尊重的快樂,被關心的快樂。”

事實上,這種快樂很多人並非一開始就能體會得到。

來自南開大學的崔國煜,3年前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走進西藏,乾的第一件事就是“適應生活”:適應上樓如長跑的缺氧環境,適應用最簡單的漢語甚至手語進行交流,還要適應走在路上的牛和睡在路邊的狗。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那個時候他體會到的是難和苦,這些他都克服了,並和之後的工作經歷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在那裡,崔國煜是一所藏族小學的支教老師,教學生活中的點滴觸動著他。

記得有一次課間操時發蘋果,他在操場上開玩笑地和一個孩子說了一句:“能不能給我吃一個蘋果啊?”

結果等再上課的時候,他發現講臺上多出了十幾個大大小小的蘋果,孩子們都用小手齊刷刷地指著講臺說:“老師,蘋果,老師,給你”。原來那個孩子以為崔老師平時吃不到蘋果,所以告訴了同學們,大家一起把蘋果留給他吃。

“教這些可愛的孩子,我們要加倍努力,教好他們,不能辜負他們一聲聲稚嫩的‘ginla’(藏語老師的意思)。”他在志願者分享會上這樣說。

也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感受到西部的需要。2017年,崔國煜又一次遞交了西部計劃申請書,第二次參加西部計劃,繼續貢獻著自己的青春。

在西部計劃這條路上,王波甚至想過當逃兵。

15年前剛到服務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偏遠的羅甸縣時,王波看到狹隘的縣城、險峻的山路、破落的學校,他坦言有點失落。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但山裡學生對外界知識的渴求、政府和學校對教育的重視、群眾及家長對老師的尊重,使王波改變了最初的想法。

一次家訪讓他至今難忘。女孩家庭特別貧困,母親是個聾啞人,父親也沒有一技之長,她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全家五口人擠在一間四處漏風的茅草房裡。就在那個家裡,他吃到了人生當中唯一一次 “雞蛋宴”。

原來,女孩家裡有幾隻下蛋的老母雞,就靠賣點土雞蛋來補貼家用,為了王波,她把家裡老母雞10多天下的40多個土雞蛋都給收集起來,做了一頓“雞蛋宴”。在王波看來,這不僅僅是幾十個雞蛋,而是山裡孩子和家人的心意,是他們對老師的尊重和對知識的渴望。

支教結束後,王波選擇了留在貴州,一干就是15年。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這是西部計劃志願者優秀代表馮艾說過的一段話,而其中的含義,幾乎所有的西部計劃志願者都有體會。

讓愛和志願精神接力

這是一個接力,15年從未斷過。

事實上,這種接力可以追溯到20年前,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啟動,從那時起,服務西部的志願精神就一直在傳承。

2004年,一個叫徐本禹的小夥子感動了中國,他因在貴州山村支教的故事而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徐本禹的事蹟和精神影響了千千萬萬大學生,很多人因為本禹精神的感召而選擇奔赴西部。徐本禹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為此專門成立了“本禹志願服務隊”,將“本禹精神”傳承推廣。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本禹志願服務隊”的回信中說:“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希望你們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2016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宣講會上,江西女孩蔡麗萍就曾講起自己因為徐本禹而走上志願服務的歷程。

2015年大學畢業後,蔡麗萍選擇了做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她的志願服務地點是新疆喀什,在那裡,她所在的志願小分隊曾經遇到過很多家境貧寒的孩子,為了幫助他們,小分隊的成員聯繫了很多人籌集過冬衣物。當這些物資被交到孩子手裡時,她覺得心裡暖暖的。

“這讓我感受到了愛的傳遞,希望能有更多志願者加入”。她這樣說。

15年來,這樣的愛和精神一直在傳遞。

從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到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一些高校一直在自覺地跑著這場接力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這些西部計劃的參與單位,站在實踐育人和助力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大力支持和倡導自己的學生參與西部計劃,主動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和服務地的後盾,甚至通過志願者牽線的校地共建,直接參與到當地的發展中。

“19年的堅守,總是圍繞著大山;228人的接力,走過祖國西部的7個省份,對接整合超過1000萬元物資、善款,受益師生超9000人次。”這是中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交出的答卷。

在西部,他們發揮志願者自身特長,推動成立校田徑隊、勵志社、翼英社等學生社團,開展口腔義診、學生幹部培訓、考前心理輔導等活動;聯繫對接慈善機構和愛心企事業單位,開展公益項目百餘項。

為了讓這場接力更順暢,更持久,從上到下也在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在當地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保障。

西部计划:一部用志愿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中央財政和西部各省地方財政為志願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補貼和社會保險;教育部、人社部為志願者服務期滿後升學、就業、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設在各級團委的西部計劃項目辦,在抓好志願者招募派遣、教育培訓、日常服務管理的同時,引導各地普遍成立西部計劃志願者團支部,為志願者搭建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平臺。

15年愛和志願精神的傳承,鑄就了當代青年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西部青春史。“我在山區與孩子們朝夕相處,讓我親近大地,熟悉百姓,瞭解國情。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西部計劃,在火熱的青春實踐中錘鍊自我,成就人生,奉獻祖國。”正在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服務的浙江大學第19屆研究生支教團昭覺分團團長周亞星說。

西部計劃:一部用志願精神灌溉西部的青春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