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棚瑪卡種植技術

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棚瑪卡種植技

瑪卡是十字花科)獨荇菜屬植物。 瑪卡喜冷涼而又溼潤的氣候,較耐寒,適應性強,原產南美安第斯山脈高海拔地區,人工種植於秘魯中部和南部。我國引種成功後在雲南、新疆等地海拔 2 700~3 200 m 的高寒冷涼山區種植。 瑪卡是一種純天然食品,營養豐富,對人體有滋補強身的功用,有“南美人參”之譽,隨著保健市場的快速發展,瑪卡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大。 長江中下游地區秋冬至暮春季節的氣候變化與瑪卡生長要求相似,晝夜溫差大,通過利用大棚設施栽培條件,能夠增加積溫,減少霜凍,從而創造適宜瑪卡生長的條件,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促進種植戶增產增收。

1 育苗

1.1 種子處理

選取飽滿的種子,首先在 50℃ 的恆溫水中浸種 20 min ,然後用25~30℃ 溫水浸泡 6 h ,再用 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浸種1 h ,用清水沖洗乾淨,晾乾後拌基質播種。

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棚瑪卡種植技術

1.2 播種

9 月中下旬,大棚內平盤播種。播種前基質澆水拌勻後裝填平盤,厚度約 5 cm ,將種子均勻撒播於床面,再覆 0.5 cm 基質,每 667 m 2 播種量 25~30 g ,平盤播種密度 30 g/m 2 。 播種後平盤覆蓋遮陽網保溼,以利出苗。

1.3 苗期管理

適時澆水催芽,一般 5~15 天出苗。 出苗後,早晨補水,中午前後光照強烈、氣溫超過 30℃ 時注意遮陽,低於 30℃ 時揭開遮陽網防止徒長。 2 葉 1 心之後選用 72 穴穴盤分苗,分苗後 3~5 天,根據活苗情況及時拆除遮陽網,進行煉苗。 根據幼苗長勢噴灑葉面肥 0.2% 磷酸二氫鉀液 2~3 次,並注意噴施多菌靈和吡蟲啉預防病蟲害。

2 大棚生產

2.1 整地

瑪卡適宜在微酸性砂壤土中生長,因此選擇前茬未種植過十字花科作物,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於大棚種植。 施足底肥,每667 m 2 施有機肥 1 000~1 500 kg 、有機無機復混肥200~300 kg 、複合肥 10~20 kg 。 於播種前 15 天進行深翻、曬土、培肥,作畦,畦面寬 200 cm ,畦溝深 15~20 cm 。

2.2 移栽定植

大棚覆膜後, 11 月中上旬,選取有 5~7 片真葉壯苗移栽定植,株行距 15 cm×15 cm ,每 667 m 2 定植 25 000~28 000 株,移栽後加裝滴灌裝置,澆透定根水。

2.3 田間管理

移栽成活之後,前期保證大棚溼潤,隨著溫度降低,逐漸減少澆水,保證少水勤澆。 瑪卡生長期間,進行 1~2 次中耕除草,保證田間沒有明顯的雜草存在。 病蟲害主要出現在第二年春季,以白粉病、小菜蛾和蚜蟲等病蟲害為主, 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葉面肥 0.2% 磷酸二氫鉀液 2~3 次, 2 月中旬每667 m 2 追施尿素 5 kg 。

2.4 越冬管理

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瑪卡秋冬季生產,根據瑪卡生長習性調控大棚設施環境是成功的關鍵。 9 月瑪卡開始育苗,育苗期間溫度較高,需要勤澆水,多通風,光照強烈時進行遮陽保護。 移栽定植之後,早晚關棚,保持溫度,大棚內超過 28℃ 時開棚通風透氣,減少病害。 隨著氣溫的降低,逐步減少澆水,降低大棚溼度,縮短放風時間,當大棚溫度低於 28℃時,每天中午放風 1 h 。

2.5 採收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適時採收, 鮮品產量可超過 400 kg/667 m 2 。 瑪卡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不易抽薹,無需及早採收,應根據市場需求和田間瑪卡生長情況,間採間收,保證產量和經濟效益。 5 月上旬之後,氣溫升高,晝夜溫差減小,瑪卡快速老化與空心,嚴重影響品質,應該加速採收,而且對設施大棚的換茬輪作影響較小。

瑪卡與十字花科蕓薹屬作物蘿蔔相似,其可食用的是塊狀根,目前市場常見的是瑪卡乾果,鮮食瑪卡並不多見。 新鮮瑪卡入口如姜,具有強烈的辛辣味,採收時間早則辣中帶微甜,採收時間晚則辣中帶微苦。 新鮮瑪卡營養價值更高,與瑪卡乾果一樣可以泡酒、煲湯,除此之外,還可以配菜進行炒食、涼拌、煮粥,製作糕點、飲品等。雖然近來一段時間瑪卡高端保健市場混亂,但瑪卡的保健價值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隨著價格逐步趨於理性,瑪卡消費市場會繼續擴大,鮮食瑪卡會成為消費市場的重要部分,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瑪卡種植順應了市場需求,有助於種植戶收入的增加。

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棚瑪卡種植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