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城修表匠陳孝元:50載執著堅守「流淌在舊時光的老手藝」

在很多達城人的記憶裡,修表業這個老行當曾風光一時,只要你的手錶哪裡有問題,修表師傅都能起死回生的幫你解決。童年裡那專注執著的修表匠形象,至今還記憶猶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過去這些“吃香”老行當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離市民漸行漸遠。但在達城,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至今仍執著地堅守著修表的老手藝,為民修表上萬只。他50載與手錶為伴,見證了達城修表業的興衰和時代變遷。這位老修表匠名叫陳孝元。

18歲學修表,憑好手藝養活一家人

昨日,筆者來到達城翠屏路中段的“陳師傅”修表攤拜訪。一位精神矍鑠、銀髮花白的老人映入眼簾,慈祥的臉上寫滿歲月滄桑。老人眼戴簡易放大鏡,手拿鑷子,正在專心地修理手錶,鑷子在如髮絲粗細的手錶零件中游走,嫻熟的“修補”技術,讓停止的“時光”再次跳動。

陳師傅一邊修表,一邊與筆者聊起了修表歲月的記憶。

1950年1月,陳孝元出生在達城翠屏路。在陳老兒時記憶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翠屏路街上有兩家“達縣鐘錶社”,一家在現在的南門口老郵電局那裡,一家位於現在的翠屏路中段“三缺一”酒家位置。他的老家就住在“達縣鐘錶社”後面。陳老的么爸曾是鐘錶社的一名修表匠。“小時候,每天上學和上街玩耍,都要從么爸的修表門市經過,五花八門的稀奇手錶,琳琅滿目的修表工具,都讓我感到新鮮好奇,耳聞目染的薰陶,讓我對手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常在么爸懷裡撒嬌時還天真的纏著么爸教自己修表呢”。

“後來初中畢業後下鄉當了兩年知青,因眼睛問題,提前回到城裡。為了日後的生計,父親說還是去學門手藝,孩提時的修表夢想竟變成現實:18歲參工到達縣鐘錶社拜么爸為師,開始了修表生涯,這一干就是50載”。

陳老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手錶、縫紉機、自行車被稱為百姓生活高檔奢侈的“三大件”。而其中的手錶,則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很多人以擁有一塊手錶為榮。手錶的流行與需求,讓鐘錶店生意門庭若市,修表也成為十分風光、令人羨慕的吃香行當。當時,翠屏路上除了有達縣鐘錶社,鐘錶修理的培訓班在當時也很是風光。像陳師傅一樣十七八歲到鐘錶社當學徒的較多。

陳老說,在有些人看來,修表就是拆拆裝裝、換換零件。其實修表是一門技術含量高的細心活。表小零件多,每個表大約有一百多個零件,初學修表時每天都是拆表裝表,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的“折騰”,讓每一種類型的手錶零件及構造都爛熟於心,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客戶送來的表問題出在哪裡。因而修表是一個細活,一點也馬虎不得。

交談中,陳老正在專注的修理一塊高檔“歐米茄”手錶,由於表價格昂貴,技術含量高,陳老很是細心的打理著。

“ 以前的手錶以機械錶為多,維修起來也比較麻煩,比如斷了一個齒,必須重新鑲一個,由於齒太細,所以要在放大鏡下小心翼翼地做。稍有不慎,把齒輪弄斷了,又得重新修理。不像後來的石英錶、電子錶,換個電池就完事了。現在的高檔手錶修起來更是蠻考手藝的”。

陳老告訴筆者,從1968年參工到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他都一直在達縣鐘錶社修表,因為修表技術好,待人寬厚熱情,年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個人。1984年後,為了有更好的發展,他應邀入行在當時達城老車壩最繁華的東風商場櫃檯修表,專門為商場搞售後修表服務,也同時接納市民的修表業務。

“那時候生意好的很哦,一天修的表都數不過來,很多顧客就在一旁等著,每天的午飯都要下午一兩點才能吃上”。

由於陳師傅手藝過硬,那時流行的上海牌、山城牌、北京牌、天津牌、鑽石牌、飛亞達等各大品牌手錶,不論出了什麼毛病,只要交到他的手中,統統都能“藥到病除”,現在就算是更加複雜的手錶在陳師傅的手裡都不是難題,壞了的零件都能修上,陳孝元因此贏得了“手錶保護神”的美譽。正是依靠這分精湛的老手藝,在那個“手錶流行”的年代,陳孝元以修理鐘錶為業養活了一家人。

達城修表匠陳孝元:50載執著堅守“流淌在舊時光的老手藝”

達城修表匠陳孝元:50載執著堅守“流淌在舊時光的老手藝”

見證修表業的興衰,用心服務每一位顧客

回憶起修表業的歷史變遷,陳師傅感慨不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手錶是結婚的最珍貴禮物,誰家迎親的禮品裡有手錶那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到了八十年代,手錶越來越普及,鐘錶行當的生意更是紅紅火火。九十年代後期,隨著大哥大、BB機以及後來手機的普及,看時間已幾乎被手機的功能所取代。鐘錶業受到巨大沖擊,生意的蕭條讓修表匠紛紛轉行,到如今,像陳師傅這樣執著堅持下來的老修表匠已很難尋覓了。

在修錶行業落入低谷的那些日子,陳師傅依然堅持每天上午8點過就擺攤,下午6點左右才收攤,哪怕一天只能碰上一個來修表的客人,他也風雨無阻地守在那小小的修表攤前。沒生意的時候,就看看關於手錶的書籍,或看看報紙,看看手機上的新信息,通過上網學習新的修表技術,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陳師傅非常自豪的說:“現在達城街頭修表師雖然還有七八個,但碰到複雜難修的手錶,客人們還是都把表拿到我這裡來,幾十年的修表歲月,我沒碰上一塊表是修不了的。”

正在擺談時,一位大媽拿著壞掉的手錶過來,請求陳師傅給予“看病”。

“陳師傅修表技術好,價錢又實惠,很多市民都知道。”這位前來修表的李大媽告訴筆者,她已經在陳師傅這裡修過三四塊手錶了。儘管幾年前她已搬到了西外去住,但每次手錶壞了,還是過來找他幫忙解決。

陳師傅記得,去年,渠縣一位中年男子拿著一塊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產的瑞士“江詩丹頓”名牌表找到他。說這塊表是他父輩留下的,最近不慎摔壞了錶殼,表的內部損壞程度也比較嚴重,希望修好了留作紀念。這種表早已無原裝配件,中年男子找了很多地方沒有人修得了。陳師傅卻接下了這塊手錶,他將零件拆下來一個個修復,不能修復的,他就憑精湛的技術重新制作。終於把整隻手錶重新修好了,讓顧客感激不已。

幾十年來,陳師傅依靠自己過硬的手藝和熱情周到的服務,贏得了很多忠實的客源。到他這裡修表的多為附近居民,也不乏從羅江、蒲家甚至大竹、宣漢等地慕名前來的顧客。

面對修表業的興衰,陳師傅十分感慨:如今的修表匠已經不是30多年前人人羨慕的“掙錢”職業,即便生意比較冷清,掙錢也不多,但他還是每天照常營業,只要有顧客來修表,不管手錶是昂貴還是普通,他都會認真的服務每位客人。“我現在修表不是為掙錢,只為守住這份職業感情”。

彈指間50年過去了,當年的青春少年已是滿頭銀髮,歲月易逝,容顏易老,不變的是老人專注的眼神,還有那張用了不知多少年的老式手藝桌櫃,陪伴著他走過了一年又一年,記錄著老人歲月的光陰故事。

自己年事已高,憂心修表手藝難傳承

作為修錶行業的忠實堅守者,陳孝元見證了修表業的興衰和時代變遷。現在,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依靠手機來看時間,但鐘錶並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錶從最初的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種類增多,檔次也越來越高,往往一隻名錶就是幾千上萬的價格,人們更多的是把手錶作為一種裝飾品來欣賞和保留。陳老說“只要還有人戴手錶,就還需要修手錶的行當”。

雖然行情仍存在,但他卻憂心忡忡,因為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靜下心來學修表這門老手藝了。“修表這個行業,是個考驗耐心、細心的活路。加上掙不了大錢,現在很多年青人都不願意學鐘錶修理這個苦行當。就拿我的四個孩子來說,我老了,想把修表技術傳授給他們,但他們都不願意學。以前,我帶的五六個徒弟現在也都轉了行,沒有一個從事我這個老行當了。當初和我一起學習修表的同行,現在還繼續搞這行的,在達城也沒有幾人了。”陳孝元嘆息道。

在陳師傅眼裡,手錶不僅是計時工具、身份象徵,更是人們對時間的珍惜、對光陰的留戀,他認為每一塊手錶都是藝術品值得人們去珍藏。

歲月流逝,時光永恆,“滴答”聲中,陳師傅依然樂於修正顧客們的“時間”。他說,子女們也都勸他放棄這“不掙錢”的行當享受天倫之樂,但由於自己一生與手錶的深深情緣,他很是割捨不了這份職業,希望自己人生剩餘的時光都能和鐘錶相伴,直到拿不動螺絲刀的那天。

達城修表匠陳孝元:50載執著堅守“流淌在舊時光的老手藝”

達城修表匠陳孝元:50載執著堅守“流淌在舊時光的老手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