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修表匠陈孝元:50载执着坚守“流淌在旧时光的老手艺”

在很多达城人的记忆里,修表业这个老行当曾风光一时,只要你的手表哪里有问题,修表师傅都能起死回生的帮你解决。童年里那专注执着的修表匠形象,至今还记忆犹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这些“吃香”老行当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离市民渐行渐远。但在达城,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至今仍执着地坚守着修表的老手艺,为民修表上万只。他50载与手表为伴,见证了达城修表业的兴衰和时代变迁。这位老修表匠名叫陈孝元。

18岁学修表,凭好手艺养活一家人

昨日,笔者来到达城翠屏路中段的“陈师傅”修表摊拜访。一位精神矍铄、银发花白的老人映入眼帘,慈祥的脸上写满岁月沧桑。老人眼戴简易放大镜,手拿镊子,正在专心地修理手表,镊子在如发丝粗细的手表零件中游走,娴熟的“修补”技术,让停止的“时光”再次跳动。

陈师傅一边修表,一边与笔者聊起了修表岁月的记忆。

1950年1月,陈孝元出生在达城翠屏路。在陈老儿时记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翠屏路街上有两家“达县钟表社”,一家在现在的南门口老邮电局那里,一家位于现在的翠屏路中段“三缺一”酒家位置。他的老家就住在“达县钟表社”后面。陈老的幺爸曾是钟表社的一名修表匠。“小时候,每天上学和上街玩耍,都要从幺爸的修表门市经过,五花八门的稀奇手表,琳琅满目的修表工具,都让我感到新鲜好奇,耳闻目染的熏陶,让我对手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在幺爸怀里撒娇时还天真的缠着幺爸教自己修表呢”。

“后来初中毕业后下乡当了两年知青,因眼睛问题,提前回到城里。为了日后的生计,父亲说还是去学门手艺,孩提时的修表梦想竟变成现实:18岁参工到达县钟表社拜幺爸为师,开始了修表生涯,这一干就是50载”。

陈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百姓生活高档奢侈的“三大件”。而其中的手表,则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很多人以拥有一块手表为荣。手表的流行与需求,让钟表店生意门庭若市,修表也成为十分风光、令人羡慕的吃香行当。当时,翠屏路上除了有达县钟表社,钟表修理的培训班在当时也很是风光。像陈师傅一样十七八岁到钟表社当学徒的较多。

陈老说,在有些人看来,修表就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其实修表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细心活。表小零件多,每个表大约有一百多个零件,初学修表时每天都是拆表装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折腾”,让每一种类型的手表零件及构造都烂熟于心,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客户送来的表问题出在哪里。因而修表是一个细活,一点也马虎不得。

交谈中,陈老正在专注的修理一块高档“欧米茄”手表,由于表价格昂贵,技术含量高,陈老很是细心的打理着。

“ 以前的手表以机械表为多,维修起来也比较麻烦,比如断了一个齿,必须重新镶一个,由于齿太细,所以要在放大镜下小心翼翼地做。稍有不慎,把齿轮弄断了,又得重新修理。不像后来的石英表、电子表,换个电池就完事了。现在的高档手表修起来更是蛮考手艺的”。

陈老告诉笔者,从1968年参工到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他都一直在达县钟表社修表,因为修表技术好,待人宽厚热情,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1984年后,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他应邀入行在当时达城老车坝最繁华的东风商场柜台修表,专门为商场搞售后修表服务,也同时接纳市民的修表业务。

“那时候生意好的很哦,一天修的表都数不过来,很多顾客就在一旁等着,每天的午饭都要下午一两点才能吃上”。

由于陈师傅手艺过硬,那时流行的上海牌、山城牌、北京牌、天津牌、钻石牌、飞亚达等各大品牌手表,不论出了什么毛病,只要交到他的手中,统统都能“药到病除”,现在就算是更加复杂的手表在陈师傅的手里都不是难题,坏了的零件都能修上,陈孝元因此赢得了“手表保护神”的美誉。正是依靠这分精湛的老手艺,在那个“手表流行”的年代,陈孝元以修理钟表为业养活了一家人。

达城修表匠陈孝元:50载执着坚守“流淌在旧时光的老手艺”

达城修表匠陈孝元:50载执着坚守“流淌在旧时光的老手艺”

见证修表业的兴衰,用心服务每一位顾客

回忆起修表业的历史变迁,陈师傅感慨不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是结婚的最珍贵礼物,谁家迎亲的礼品里有手表那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到了八十年代,手表越来越普及,钟表行当的生意更是红红火火。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大哥大、BB机以及后来手机的普及,看时间已几乎被手机的功能所取代。钟表业受到巨大冲击,生意的萧条让修表匠纷纷转行,到如今,像陈师傅这样执着坚持下来的老修表匠已很难寻觅了。

在修表行业落入低谷的那些日子,陈师傅依然坚持每天上午8点过就摆摊,下午6点左右才收摊,哪怕一天只能碰上一个来修表的客人,他也风雨无阻地守在那小小的修表摊前。没生意的时候,就看看关于手表的书籍,或看看报纸,看看手机上的新信息,通过上网学习新的修表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陈师傅非常自豪的说:“现在达城街头修表师虽然还有七八个,但碰到复杂难修的手表,客人们还是都把表拿到我这里来,几十年的修表岁月,我没碰上一块表是修不了的。”

正在摆谈时,一位大妈拿着坏掉的手表过来,请求陈师傅给予“看病”。

“陈师傅修表技术好,价钱又实惠,很多市民都知道。”这位前来修表的李大妈告诉笔者,她已经在陈师傅这里修过三四块手表了。尽管几年前她已搬到了西外去住,但每次手表坏了,还是过来找他帮忙解决。

陈师傅记得,去年,渠县一位中年男子拿着一块上世纪四十年代出产的瑞士“江诗丹顿”名牌表找到他。说这块表是他父辈留下的,最近不慎摔坏了表壳,表的内部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希望修好了留作纪念。这种表早已无原装配件,中年男子找了很多地方没有人修得了。陈师傅却接下了这块手表,他将零件拆下来一个个修复,不能修复的,他就凭精湛的技术重新制作。终于把整只手表重新修好了,让顾客感激不已。

几十年来,陈师傅依靠自己过硬的手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很多忠实的客源。到他这里修表的多为附近居民,也不乏从罗江、蒲家甚至大竹、宣汉等地慕名前来的顾客。

面对修表业的兴衰,陈师傅十分感慨:如今的修表匠已经不是30多年前人人羡慕的“挣钱”职业,即便生意比较冷清,挣钱也不多,但他还是每天照常营业,只要有顾客来修表,不管手表是昂贵还是普通,他都会认真的服务每位客人。“我现在修表不是为挣钱,只为守住这份职业感情”。

弹指间50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少年已是满头银发,岁月易逝,容颜易老,不变的是老人专注的眼神,还有那张用了不知多少年的老式手艺桌柜,陪伴着他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记录着老人岁月的光阴故事。

自己年事已高,忧心修表手艺难传承

作为修表行业的忠实坚守者,陈孝元见证了修表业的兴衰和时代变迁。现在,虽然绝大多数的人都依靠手机来看时间,但钟表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表从最初的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种类增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往往一只名表就是几千上万的价格,人们更多的是把手表作为一种装饰品来欣赏和保留。陈老说“只要还有人戴手表,就还需要修手表的行当”。

虽然行情仍存在,但他却忧心忡忡,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修表这门老手艺了。“修表这个行业,是个考验耐心、细心的活路。加上挣不了大钱,现在很多年青人都不愿意学钟表修理这个苦行当。就拿我的四个孩子来说,我老了,想把修表技术传授给他们,但他们都不愿意学。以前,我带的五六个徒弟现在也都转了行,没有一个从事我这个老行当了。当初和我一起学习修表的同行,现在还继续搞这行的,在达城也没有几人了。”陈孝元叹息道。

在陈师傅眼里,手表不仅是计时工具、身份象征,更是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对光阴的留恋,他认为每一块手表都是艺术品值得人们去珍藏。

岁月流逝,时光永恒,“滴答”声中,陈师傅依然乐于修正顾客们的“时间”。他说,子女们也都劝他放弃这“不挣钱”的行当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自己一生与手表的深深情缘,他很是割舍不了这份职业,希望自己人生剩余的时光都能和钟表相伴,直到拿不动螺丝刀的那天。

达城修表匠陈孝元:50载执着坚守“流淌在旧时光的老手艺”

达城修表匠陈孝元:50载执着坚守“流淌在旧时光的老手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