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文/崔紫劍

01

縱觀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國奇蹟是眾所皆知的。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各種問題。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兩個互聯網行業巨頭看的,一個是騰訊,一個是頭條。儘管我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見。

但是,還是打算寫幾筆。作為行業巨頭,他們已經把很多同行甩在了身後。作為仰仗互聯網行業吃飯的自媒體人,對於這兩家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敬畏之心。沒錯,我這個布爾什維克對於兩個企業有敬畏之心。

看騰訊,當年起家之難,眾所皆知——誰能想到如今的互聯網帝國騰訊,曾經會因為幾臺維持QQ的服務器頭疼?誰又會知道當初為了政策上能協調,行業內能通過,馬化騰到底是花費了多少心血?誠然,我曾經也是黑過騰訊的,還不止一次。那時的騰訊並不完美,被黑太正常了。

而如今的騰訊,倒不是說我崔胖給他們洗地。而是說,他們確實是有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同樣不完美,但是相比較而言,已經好了很多——這是我樂意看見的,騰訊要上岸,要穿衣,這個趨勢和態度是很好的。如果中國的企業在吃飽了肚子的前提下,都能上岸穿衣,不再吃相那麼難看,那很多問題都會有個妥善解決的方法。

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尤其如此。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當下的騰訊就像是騰訊的大樓一樣,嶄新的面貌,新的樣子。此時的騰訊與彼時的騰訊一脈相承,但已完全不同。

02

講過騰訊,再來看看頭條。頭條入場是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好時候。在頭條入場的時候,BAT三家都已經是巨頭中的巨頭了。頭條能活著殺出一條血路來,還能分得一塊不小的蛋糕,實屬不易。

然而,互聯網行業的特點,在頭條身上也同樣體現出來了。簡單點兒說就是:在創業階段,吃相不那麼雅觀。其實這很正常,背後的資本在驅使著企業家們不得不往上衝,很多時候顧不得那麼多,首先得是:活著。

所以,在這一狀態下,頭條獲得了一個野蠻生長的空間。我曾經是互聯網管理者之一,所以從互聯網管理者的角度思考,競爭是好事,存在競爭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頭條從2012年起家,到2017年底之前,整整獲得了5年的時間和空間。

這5年,我可以負責任的講,頭條幹的不錯。在競爭如此激烈、更新換代如此頻繁的行業裡站住了腳。這與張一鳴及頭條團隊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同為80後,我很清楚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特點,死扛到底是必須的。

因為根本沒有退路,退一步就是崩塌。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2016年,頭條搬進新大樓。這辦公大樓的樣子,就像是一個已經打好的基礎,很敦實很厚實,頭條也和辦公大樓一樣,期待著成長與發展。

03

不知道我的感覺對不對,騰訊和頭條很多時候,就像是他們的辦公大樓一樣。一個已經是很深根基,換了一身面貌拔地而起;一個穩穩當當,給人敦實的感覺,這地基著實打的不錯。互聯網公司的特點,這兩家公司都有。

其實,在中國搞互聯網的,都是一群人。無論上面的大BOSS之間是怎樣的相愛相殺,手底下幹活的人就是那麼一群人。就連跳槽,也不過是從這家跳到那家。BAT之間來回跳已經不是新聞了,老派公司(例如BAT,又例如新浪搜狐)與新興公司(其他的公司)之間來回跳,也很正常。甚至有些新興公司原本就脫胎於各個老派公司。

公司上面怎麼搞,是上面的事情。而具體做事的人,其實就是討一口飯吃,好讓自己能仰仗著行業發展而活下去,老婆孩子熱炕頭。我們這些自媒體人以及各種網絡個體戶,也都是依附於這個行業的繁榮仰仗鼻息,才不至於餓死。是因為下面的人沒有鬥志了,所以這麼苟且麼?

並不是。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中國互聯網帶動的就業和發展,是很難用數據直接體現的。依附於互聯網行業生存的人越來越多。顯性的互聯網經濟是有據可查的,然而更多的時候,很難進行評估,別誤會,外國也無法評估。

04

既然數十萬計甚至於數百萬計、數千萬計互聯網從業者們並沒有失去鬥志,那為什麼活力似乎有些下降呢?原因很簡單——沒有長遠。沒錯,頭條和騰訊,都沒有長遠。每一個從業者並沒有看見自己所依附的互聯網公司的長遠。

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國內的競爭,從我這個前互聯網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都是“肉爛在鍋裡”的買賣,左手換右手,左口袋換右口袋,而且倒手倒多了,反而有著不少的泡沫,都以為自己是可以透過水晶球看見未來的人,卻沒發現其實自己已經雙手沾滿了油。

而中國互聯網公司征戰海外的事兒,這麼多年了。BAT做的如何?除去BAT,其他家又做的如何?資本和經濟的事兒都是虛的,表面的繁榮,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聯想進美國進去了,是以犧牲核心技術開發為代價的;華為沒有犧牲核心技術,所以美國乾脆進不去,索性不進去了;中興因為自己的“聖母心”讓人家捏著卵子狠狠羞辱了一番,這些都是面兒上的。

那麼,做內容的、做技術的,又是個什麼狀態呢?今年3月,頭條說要在三年之內爭取海外用戶達到一半。這個豪心壯志總算是讓我們這些依附於行業發展的人看見了些起色,然而一句“運營全球化,內容本地化”又讓我失望了許久。不是我崇洋媚外,美國互聯網公司,從來都是美國核心利益、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忠實輸出者。

我們的互聯網企業,還太年輕。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海外,還停留在 “ M ” 鍵上,“ M is for Money ” ——儘管,我以及更多從業者希望看見的是,既有 “ M ” 鍵,又有 “ Enter ” 鍵, 那才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真正走向國際化的標誌,因為美國的互聯網企業,一直停留在 “ A ” 和 “ E ” 上。 “ A is for America ” , “ E is for Explicit ” .

05

“Business is business . ” 有位做企業的朋友這樣跟我講,然而,當真如此麼?Facebook 和 Twitter 在美國本土之外,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呢?從突尼斯開始,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烏克蘭、土耳其……相比較而言,阿富汗都已經是傳統模式了。

在國際政治格局中,所有博弈,從來都是為生意服務的。國際上最大的生意,就是國際政治。當美式價值觀在世界上橫衝直撞的時候,相對應帶來的是美元對全世界的剪羊毛,是美國軍火商的筆筆訂單,是美國企業的海外收益,是美國的一堆盟友。

單有錢,叫事兒麼?日本窮麼?依然逃脫不了剪羊毛。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國際互聯網有兩種思維方式,第一種是美國到處宣揚的“互聯網無國界”,這一概念影響了數以億計的全球網民以及互聯網行業從業者——然而,美國自己卻牢牢把控著他們的互聯網主權。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所有海外業務,幾乎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在展開,方式多元化受眾本土化,但是投放,從來都是對標“美國利益”這四個字,非常精準——這是美國互聯網企業身上最深的烙印。

中國互聯網企業真正的戰場,並不在國內。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美國互聯網企業背後帶動的美國所有行業和美國價值觀輸出,給美國互聯網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因為對於美國價值觀的推廣和推崇,使得美國互聯網企業得以從美國全球霸權中分得一杯羹,不,很多杯羹。對於美國互聯網企業而言,他們海外用戶每敲一下鍵盤,就是給美國大兵多購買一顆用以全球霸權擴張的子彈,就是美國資本兜裡多的一枚“ half dollar ” .

06

扭過頭再來看頭條和騰訊這個事兒。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更像是一個70後的大哥再教一個80後的小兄弟做人。1元的起訴,實際上是在說“你已經不小了,吃相要好看點兒”。畢竟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這很正常,但是現在,頭條已經長大了。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國內,讓我們這些依附於企業討飯的人活的很好,但是少了些動力。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一家老派互聯網公司上班,他的價值觀不會偏,可是少了些進取的動力。原本打算與他深談,不過轉念一想,搞技術的精英怎麼做,並不取決於他們自己。什麼時候,大Boss們學會到國際互聯網上去攻城略地,這些技術精英們自然會跟進,根本不必擔心。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了,一帶一路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也講了那麼久了。結果扭過頭來,孩子們還是在家裡鬧騰,出去闖了那麼久,還是“革命尚未成功”的狀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泡沫,真實存在。怎麼把泡沫擠掉,怎麼活下來,不能單看國內的。可惜的是,我們的互聯網企業和企業家們,往往是理工有餘,人文不足,企業文化就像是浮萍,沒有把根紮在泥腿子腳下的這片養活億兆黎民的土壤裡。

更有甚者,不僅不知道出去找食吃,養大了,反而搞些吃裡扒外的買賣,鬧分家,搞破事兒,那就更是眼窩太淺——這世上有脫離文化根基、時代背景、國家利益可以存活很好的企業麼?

一家都沒有。

觀點|頭條VS騰訊:風物長宜放眼量

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到現在,所建立的企業文化都只有中華文化的一鱗半爪,更不必提太多的時代背景和國家利益…並不是說這些企業不重視,而是說,或許需要時間沉澱。BAT已經有些沉澱了,頭條很顯然還在成長。什麼時候學會在海外找食吃了,什麼時候,中國互聯網企業才可能有下一次質的變化,否則,將與其他傳統行業一樣,墮入歷史週期律的俗套。

P.S.無論是頭條還是騰訊,如果哪位老闆看見了這篇文章,覺得是這麼個道理,別吝嗇你的打賞和轉賬。我只是個靠著互聯網吃飯的乞食者,真心希望你們好。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