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豆腐養蛤蜊種茶葉蒸饅頭,青島嶗山「七仙女」的幸福經

做豆腐養蛤蜊種茶葉蒸饅頭,青島嶗山“七仙女”的幸福經

左二起分別為:老三林先美、老二林先玲、老大林先玉、母親李世花、老四林娟、老五林彩霞、老六林彩紅,左一為林先玲兒媳荊長豔。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新時代綠色發展戰略,也是鄉村振興的山海經。每天凌晨兩點,當山裡的夜剛剛走入最深處的時候,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居民林娟便摸著黑起床,開始做豆腐。早上五點,薄霧被晨光驅散,白晝拉開帷幕,林娟的第一包豆腐也做好了。53歲的林娟在家中排行老四,姐妹六人再加上80多歲的母親,被周圍人稱為“七仙女”。山與海是青島的城市之魂。山海相依的環境滋養著她們成長,也賦予了她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家和孝親的智慧和情懷。種茶、養蛤蜊、做海水豆腐、做海涼粉、蒸鐵鍋饅頭,姐妹六人以各自的營生,共同鑄造了美麗的山海經。

■海經

做豆腐養蛤蜊,靠海吃海

泡黃豆、磨豆漿、煮豆漿、點豆腐、壓豆腐……做好一包豆腐要經過五道工序,耗費三個小時。一包豆腐五十斤,家住王哥莊街道會場社區的林娟平均每天做兩三包,週五到週日要多做些,最多的時候一天賣了五包。她做的是海水豆腐,用海水點滷。“一般在退潮時去打海水,把水裡的雜質去掉、燒開了再用。我們嶗山這邊的人都喜歡吃海水豆腐,海水豆腐比滷水豆腐吃起來鮮。”

林娟做豆腐的時間並不長,從去年正月到現在,還不到兩年。但她手巧心細,很快成為行家裡手。“做豆腐的時候,人離不開鍋邊。”林娟說,“泡好的黃豆磨成漿,放到大鍋裡燒開,這個火候是有講究的,火太急了會冒出來。往缸裡舀的時候要快,要不火候一過,出來的豆腐有糊味兒。點滷的時候豆腐湯子不能太涼也不能太熱,涼了熱了都不抓腦。然後得放一個小時才能壓出豆腐來。”

林娟的二姐林先玲有家饅頭店,豆腐主要在饅頭店裡賣。除此之外,她還會再多做一包,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在本村賣,村裡人都非常認可她的手藝,很快就能賣完。“這個活很緊張,一個人顧不過來。”林娟說,丈夫是她的主要幫手,有時候三姐林先美也來幫她。她的豆腐從來不愁銷路,無奈做豆腐著實是個體力活兒和麻煩活兒,他們起早貪黑地忙,做出的豆腐也還是經常供不應求。

海水是林娟的財富之源。做豆腐是個小本買賣,一年的辛勞能收入三萬多元。在學會做海水豆腐之前,她還經常做石花菜海涼粉,海涼粉如瓊脂一般,是夏季一道清新的開胃涼菜,在店裡銷售很好。

林娟還養了七八年的蛤蜊,面積有20多畝,每年能給她帶來10萬元左右的收入。蛤蜊不像豆腐那樣需要精心“呵護”。“從小住在海邊,才有了養蛤蜊的這種便利。”在林娟看來,這20多畝的蛤蜊是她辛勤開闢的事業,也是大海給予她的一種饋贈。

■山經

綠水青山,茶樹就是搖錢樹

茶的四季行律牽引著林彩霞的四季勞作。“夏天茶樹長得快,不採就長瘋頭了,秋茶就不好了。”眼下正是炎炎夏日,林彩霞一大早就來到茶園,趁著天氣還算風涼,開始採茶。在一排排茶樹間不停地移動,越採越熱,等到烈日爬上正南方,林彩霞才起身回家,準備炒茶。經過攤晾、茶青、揉捻等一道道工序,茶葉出爐了,“夏茶一般炒成紅茶,五斤鮮茶炒出一斤幹茶,也不愁賣。”自己採集的鮮葉也出售給大茶廠。

靠著這五畝茶園,林彩霞把綠葉子變成了鈔票子。一般情況下,茶園一畝地每年能收入一萬多元,加上丈夫在附近企業做工,全家一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我們過得挺幸福的,山和茶給了我們好日子。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茶樹就是揺錢樹。”

■孝經

大饅頭裡的山海情懷

依山傍海,山能種茶,海能養人。山海情懷孕育而生的王哥莊大饅頭也是嶗山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它已經成為嶗山乃至整個青島的一個行業代名詞。實際上,麵塑是整個嶗山地區農村世代相傳的手工藝面製品,王哥莊饅頭因最具代表性所以脫穎而出。

在王哥莊街道何家莊社區裡有一條遠近聞名的“饅頭街”,兩旁聚集了20多家饅頭加工戶,二姐林先玲的久香園大鐵鍋饅頭店是其中名氣最大的一家,手工揉、鐵鍋蒸、嶗山礦泉水、傳統工藝、獨特配方,讓她的大饅頭品種多食感好。

■和經

一起看母親是最幸福的事

林先玲的店裡不僅賣饅頭,也賣一些嶗山特產。林娟的海水豆腐、海涼粉,林彩霞的茶葉都在店裡賣得特別好。這家饅頭店像一塊盤踞在家族中心的磁石,把姐妹六人及各自的營生聚攏在一起。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姐妹們抱團發展,產業共榮,真實描繪了新時代下的美麗山海經。

對於這六姐妹來說,相聚在一起是幸福的時刻。但更幸福的時刻是六人一起到荷花社區看望母親。她們的母親李世花80多歲,身體依然硬朗。“把她們姐妹幾個拉扯這麼大不容易,她們現在都很孝順,輪流照顧我。我身體很好,還能幫著後輩看看孩子。”看到孝順的六個女兒,看到家和孝親的場景,老人眼裡滿是幸福。在嶗山“七仙女”這裡,山海經是一部鄉村振興經,也是一部“孝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