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鄧小平引來「科學的春天」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1978年春,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以詩人的豪情吟誦道: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當時,郭沫若重病在身,他原想坐著輪椅參加當年3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人們怕他支持不住,勸阻了,而他還是在閉幕大會上準備已久的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講話。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鄧小平說“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

1977年,鄧小平復出後,首先請幾十位中國著名科學家和大學教授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天面對面地認真聽取科學家和教授們對恢復和發展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意見、建議,這就是史上有名的“8·8座談會”。這年的8月4日,33位科學家和教授們走進大會堂的四川廳。從這天起,鄧小平每天上午8點半準時到會,晚上直到掌燈時分才離去。

這是一次暢所欲言的座談會。會上,科學家和教授們提出:“四人幫”把科學和教育戰線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說成是黑線為主”,大批科學家和教授被扣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嚴重地挫傷了科學家和教授們的積極性,阻礙了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有人建議高等學校應儘快恢復招生考試製度,有人呼籲關心和改善教師和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有人主張立即恢復每週5/6的時間搞科研.....

鄧小平認真地聽取人們的發言,他說:“我看,17年的主導方向是紅線。17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無論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大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自己培養的。如果對17年不做這樣的估計,就無法解釋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座談會上,鄧小平還談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他說:“四人幫’製造了一個名詞叫“臭老九’。‘老九’並不壞,《智取威虎山》裡的楊子榮就是好人嘛,錯就錯在那個‘臭’字上,毛澤東同志說‘老九’不能走!這就對了。”

談到這裡,鄧小平嚴肅地說:“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

轉眼間1978年的春天來臨。3月18日,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數千位科技人員,懷著熱烈期盼的心情,前來參加全國科學大會。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握手

“同志們,我們今天能夠舉行這樣一個在我國科學史上空前的盛會,就清楚地說明‘四人幫’肆意摧殘科學事業、迫害知識分子的那種情景,一去不復返了!”鄧小平的話音剛落,場上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科學家們迎接春天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的訊息傳開之後,科學和教育界一片歡騰。根據大會精神,會後,中國科學院立即恢復了技術職稱評定工作。第一批被評上高級職稱的有陳景潤(正研究員),提升為副研究員的有楊樂、張廣厚等。在這同時,中青年科技人員也立即享受科研津貼。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被“四人幫”解散了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也迅速地重建起來,國家重新頒佈了發明獎勵條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在這之前已恢復高考)開始招收研究生,科學院一系列研究所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各個研究所實行每週5/6的科研時間後,多年來暗淡無光的北京中關村各個研究所裡又亮起了燦爛的燈光。

在計算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的燈光照得如同白晝。“我們要用跑短跑的速度跑長跑,快速發展計算機科學,哪怕日夜連軸轉,也要把‘四人幫’耽誤了的時間搶回來!”一位正在工作的研究人員說。在科學的春天裡,各個研究所都出現了許多挑燈夜戰的動人景象。

著名數學家關肇直當時已是快60歲的人了,仍每天工作到深夜,人們勸他休息,他卻說:“餘年不多了,更要加倍努力!”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文革”中被造反派趕出實驗室,讓他打掃廁所。我見到他時,他也與燈火為伴。他說:“一分時間,一分成果。對科學工作者來說,就不是一天8小時, 而是寸陰必珍,寸陰必爭!”春天的氣息傳到海外。許多著名的華裔科學家也坐不住了,紛紛來中國或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引来“科学的春天”

1979年4月15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

在國外,每年他平均只講28-30個小時,這兩門課程一般要講兩三年。這年,他感到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急需科技人才,決定用兩個月的時間講完幾年的課程。

1979年4月15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時,他的夫人秦惠說:“政道變了。政道過去對這類事(指組織和聯繫工作)從來不感興趣,去年為了給中國培養高能物理人才,在四個月的時間裡,他親自打了很多長途電話,聯繫培訓問題,別人都說政道變了,就連講課政道也變了,過去他從來沒有這樣集中講過。”

這年秋天,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也來中國講學。他因發現J粒子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之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學者。當大家對他和他的小組找到膠子存在的證據表示祝賀時,他笑著說:“最值得祝賀的事情,是中國人民決心要實現四個現代化。”

鄧小平說“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

也是在1978年春季的一天,一封由著名物理學家張文裕等十幾位科學家寫給中共中央的信件,通過新華社送給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在信中,科學家們敘述了世界各國高能物理以及高能加速器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殷切希望黨中央能夠關注這門尖端科學,積極籌措資金,調集人力物力,儘快建造出中國的高能加速器。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此啟航。中國的大科學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歷時10餘年,於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56分,首次實現了低亮度下的正負電子對撞。消息傳開,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國內外的著名科學家紛紛發表談話,認為這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偉大進步,是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里程碑。

1988年10月24日9時40分左右,鄧小平等來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向參加工程建設的人們表示祝賀。“任何時候, 中國都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研製出原子彈、氫彈,衛星上天,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高科技的發展和成就,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在場的科學家們聽了鄧小平的講話,撫今追昔,感慨萬幹。當年冒著風險從美國歸來,全身心投人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著名物理學家張文裕,這天也坐著輪椅來了,聽著聽著,這位已經失去語言表達能力的科學家,泣不成聲。

時光飛逝。進入21世紀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不斷傳出好消息。實驗室負責人稱,經過努力,國家又投入了20億元人民幣,對撞機的性能提高了100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眼下,位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附近地層深處的中國第一臺,也是唯的一臺高能加速器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正年復一年晝夜不停地運轉著。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科學家不遠萬里前來做實驗,或是進行學術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