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對軍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都對依靠高科技武器裝備對對手進行碾壓感到熱血沸騰,如海灣戰爭、巴拿馬戰爭、以色列各場經典戰爭等等。但是,大家知道嗎?在這些熱血沸騰的高技術碾壓背後,還有著一段血淋淋的悲劇:裝備優勢方死於自己人之手的概率遠高於對敵方。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為了讓大家信服,我們先看一組數據。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擊落以色列戰機89架,但是同樣的擊落自己戰機69架。海灣戰爭中,美國擊落自己戰機19架,擊落伊拉克戰機1架。這還不算,在這場戰爭中,美軍25%戰死的士兵是因為己方的誤炸,80%戰毀的裝甲車死於自己人之手。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是不是被這組數據驚呆了?從這些數據可知,埃及軍隊沒擊落100架對手戰機,就要擊落自己戰機78架。美國海灣戰爭擊毀自己戰機的更是高出對手將近20倍(當然,這和伊拉克戰機都埋到了沙土裡不敢升空作戰有很大關係)。但是,不管怎說,這麼高的誤傷概率也太驚人了!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怎麼會發生這麼多的誤傷事件呢?敵我識別不是雷達系統已經完成了嗎?還真不是這樣!機載雷達雖然是一種有效的目標探測的手段,但是它並具備目標識別的功能。機載雷達獲得目標信息僅僅是一個一維相,也就是雷達屏幕上的一個點。而且,這個目標信號的強弱和目標的飛行角度、速度等影響很大。僅僅依靠這些信息連飛鳥和戰機都分辨不清楚。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隨著雷達技術的進步,有源相控陣全相參體制雷達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應用。這種雷達可以使用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對實現目標二維成像。雖然這種成相畫質相當模糊,但好歹可以看到大致輪廓,比以前的一維成像要容易識別的多。但是,這種工作模式需要雷達接收到足夠多的掃描波束,容易暴露自己的目標。而且,識別概率也僅僅達到了95%。這樣的識別概率高強度戰爭來說也是致命的。要知道,海灣戰爭中美國及其盟友投入的戰機就高達5000架,按照現在的識別水平也要是有250架己方戰機對擊落。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因此,戰場上的敵我識別主要依靠敵我識別器。敵我識別器是一種L波段的二次雷達,是經典的電子應答工作模式。當雷達發現目標後,詢問機會向目標發送一串特定頻率的的詢問信號。對方接收到該詢問信號後,另一個特定的頻率的加密信號進行應答,從而完成敵我識別。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但是,在負責的戰場環境中,敵我識別器並不一定完全可靠。因此,還需要多種傳感器聯合識別。這些識別傳感器包括雷達、紅外輻射、聲音信號、光信號、GPS信息等,但是這些識別手段從採集信息到信息處理需要經過大量的計算,而且不確定性因素也很多。

78%戰機和80%裝甲車輛毀於己方誤炸:高科技戰爭下的敵我識別

雖然有了多種識別手段,但是作戰中依然十分小心。美軍規定,空中戰機攻擊目標前,必須經過除敵我識別器外再獲取一種以上證據方可對敵方目標實施攻擊;如敵我識別器失效,則必須獲取兩個以上其他證據才可以發起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