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浩浩觞觞的军事史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据史籍推测,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在中国古代军事史、礼仪史和政治制度史上,阅兵这种仪式都以规模的宏大雄壮,形式的威武庄严,留下了记忆。

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队训练形式。据学者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建立之前,我国就出现了阅兵这一仪式。当时的中国北方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长江以南方向扩张势力,便在现今河南境内的涂山与南方的部落首领会盟。就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伴着乐曲,走着队列,载歌载舞给首领们观看。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阅兵。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作“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西周,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公元前1070年牧野之战,武王举行过大规模的誓师,鼓舞了士气,一举打败商朝大军。

西周四季军训制度

季节

教练检阅之礼

田猎演习之礼

名称

具体内容

名称

具体内容

仲春

振旅

指令坐、立、进退的快慢和队形变化的疏密

蒐(sou)田

“表貉”“誓民”即立表而祭祀

仲夏

教茇(ba)舍

夜间训练,联系戒备攻守等夜间之事

苗田

用车围攻

仲秋

教治兵

教识别周王到百官的旗帜

猎田(狝(xian))

用罗网猎取

仲冬

教大阅

比较完备的训练

狩田

比较完备的围猎

宴乐狩猎攻战纹壶:战国早期青铜器,全器主体纹饰分三道:第一道表现射礼和嫔妃采桑;第二道一侧为飨食礼,上为宫室宴飨,下面击磬伐鼓鸣钟场面,另一侧表现弋射和捕鱼情景;第三道表现水陆攻战场面,一侧为攻城战场,城下战士多架云梯攻城,狩城战士站在城上抗击。另一侧为水战战场,两战船上层正处于激战状态,下层有浆手摇船奋进。

最早的阅兵

话说3000多年前,商朝出了一个君主叫帝辛。人们通常称他为“纣王”。帝辛长得帅、够聪明、会打仗,但是有一个缺点:刚愎自用,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用炮烙等酷刑杀掉了比干等忠臣,在上层制造了一批反对势力。

在商朝的西陲有一个小国家叫周国。文王事后,武王继位。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想一举推翻。不过,帝辛虽然已失掉人心,军事上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单是周国一家肯定搞不定。于是,武王决定搞一次阅兵。一来检验自己部队的军事状况,二来测试对诸侯国家的号召力。

于是,武王率军来到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进行阅兵。据统计,闻讯后赶到盂津参加阅兵的大小诸侯多达800家。“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形势一目了然。武王心里有底了。

当时,众诸侯劝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武王和军神姜尚都认为时机还未成熟,阅兵结束后全军返回了。

春秋战国时期,承袭了西周时期军队训练制度,但从春秋中期开始,军事训练出现专门化趋势。春秋战国时代战马、战车大量装备部队,此后阅兵中必有战马、战车组队受阅。而到了秦代,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虽未留下大量文献资料,但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阅兵”这一名称是汉代正式叫起来的。在西汉建朝之初,国防不固,国境不宁,武装力量被十分看重,因此阅兵活动不仅经常举行,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集比武与阅兵于一体。此后,各朝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它不仅是最高统治者对武装力量的检阅,也是显示军力国威的重要形式。

最威严的阅兵

进入帝制时代以后,阅兵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前五年一次,变成了现在的一年一次。制度更完善了,规模更庞大了,参与的领导层次也更高了——不但将军要阅兵,有时候,连皇帝都会亲自出马,指挥参加阅兵的军队,“自令进退”。

汉文帝继位后,拜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驻军细柳,防御匈奴进攻。一次,文帝亲自来细柳检阅部队。他发现军容整齐,军令森严。但没有周亚夫的命令,连武帝本人都不能进入大营。到了营中,武帝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见了周亚夫,后者也不按照朝廷礼仪而是以军礼拜见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恐怕会认为周亚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权威,文帝可没这么想。他从细柳营出来后,一路狂赞周亚夫,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将军。当然,周亚夫也没辜负文帝的厚望,在后来率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拯救了汉室江山。

周亚夫,西汉名将,沛县人,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人,汉启元六年,匈奴大举侵犯,他以河内郡守任将军,文帝至细柳营劳军,亦须服从营中规定,被誉为真将军。吴楚叛乱,他率军断敌粮道,平定叛军。后与景帝相悖称病隐退。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

明清绘本汉文帝阅细柳营图片

据《汉书》记载,由于训练及校阅制度的有效实施,汉初的军队具备“轻车突骑”、“劲努长戈、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材官雏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戈相接、去就相薄(迫)”等五大长技,逐渐形成对匈奴作战的优势。

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汉文帝校阅细柳营,军容整齐,军令森严,进大营须有军令才能进入,即使是汉文帝也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将军周亚夫也未按朝廷礼仪而以军礼拜见汉文帝。汉文帝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对其尊敬不已,称:“皇帝敬劳将军”。后来周亚夫果然立下奇功,平定了“七国之乱”。细柳营成了治军严谨的代名词,细柳营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就曾引用过细柳营的典故: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三国时期,蜀国实行讲武。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讲武”,北伐后又“厉兵讲武”、“教兵讲武”,内容不只练士兵体力和技艺,还重在用八阵图教练兵士,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检阅制度。在“简日”(“简”在古代有“检阅”的意思),阅部队军容和训练,有时还根据检阅情况,决定部队的整编。著名的岳阳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曾是三国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军楼”。如今的南京玄武湖湖光潋滟,然而在古代这里却是著名的水上阅兵场。传三国时周瑜就曾在这里训练、检阅水军。魏国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挥受阅部队,对多兵种的战术合成训练进行检阅考核。魏国在新君继位时也大都举行治兵,显示新君统兵的事实和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两晋期间,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诸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成为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南朝宋大明五年和七年,宋孝武帝两次阅武于玄武湖西岸。齐永明二年,齐武帝阅兵于玄武湖。陈太建十一年,陈宣帝阅兵于玄武湖。陈至德四年,陈后主至玄武湖阅兵。有一首《昆明治水战词》这样记叙南朝宋孝武帝时阅兵:“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交敛红。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眄生阴风。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旗兽舰凌波起。雷吼涛惊白若山,石鲸眼裂蟠蛟死。”形象地描述了宋孝武帝亲自披甲指挥,湖上战鼓雷动、战舰凌波、士兵杀声震天的壮观场面。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最有效率的阅兵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实际上,陈寅恪推崇的“赵宋之世”,是踩在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身上完成的。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就做了皇帝。柴荣凡事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他曾5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柴荣率兵攻打辽国的傀儡北汉。为鼓舞士气,柴荣在北郊举行阅兵。第二天,就在高原打败了北汉皇帝刘旻。刘旻败退后,柴荣紧追不舍,追到高平,再次给刘旻沉重一击。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

唐人薛存诚在《观南郊回仗》诗中曰:“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 皇帝也要亲自阅兵, 一方面是检阅部队,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军旅扬国威。

最大规模的阅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阅兵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参加阅兵的军队总人数达到了20万。

这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阅兵。其他阅兵,多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家军事实力;这次骊山阅兵,却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治对手,树立自己的威信。

原来,李隆基即位后,虽然剪除了威胁自己权力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但宫中仍然有暗流涌动,伺机而动。李隆基于这一年的10月,调动20万人马集结于骊山脚下,举行阅兵活动。这次阅兵声势浩大,旌旗连亘五十余里。

虽然规模庞大,可由于军容不整,阅兵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李隆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以制军礼不肃罪杀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将兵部尚书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两位重量级官员被严惩,在军队里产生了很大震动,导致秩序混乱。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所率部队保持稳定,令李隆基赞叹不已。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如,首议教阅击刺骑射、选天下骁骑集阙廷、亲御近郊阅武等。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训练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宋人王安石在《射亭》诗中曰:“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南宋对军队的训练也很重视,并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为加强对新组建军队的训练,颁行枢密院教阅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朱元璋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他颁发《教练军士律》,要求高而严,赏罚分明,从制度上保证了军事训练的质量。

最有影响力的阅兵

对一个国家来说,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就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狩猎”行动持续了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帝打下基础,此幅年画画的是水战的激烈场面。

永乐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在京各营的军事训练。在京军三大营中,专门编制管操官掌管军事训练。

清代的简阅又称校阅,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是八旗、绿营由王、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也是促进军事训练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阅是皇帝检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的阅兵仪式。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雍正以后,大阅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

清史档案记载:“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大阅图》共分为“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尤其是《阅阵》,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每个人都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带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英姿勃发。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

除皇帝亲自阅兵外, 清代还形成了多种阅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钦派检阅, 由练兵处、兵部、陆军部奏请皇帝, 钦派知兵大臣数员前往阅兵。阅兵内容有“ 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乾隆帝还针对一些大臣只在帐幕内互相对阅,并不亲赴队伍操演的情况,规定“八旗合操时,阅兵王、大臣等,逐次前往监看稽察,如有无故不到者,同阅之王、大臣指名题参议处。”宣统三年(1911)七月二十四日,监国摄政王载沣就于德胜门外的镶黄旗、正黄旗两旗校场检阅了皇家禁卫军。

上海军事志曾记载清军的校阅,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松江阅看提标营、松江城守等营。清光绪十八年四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到沪阅兵,乘官舫共23艘,用8号小火轮拖带,下碇江南制造局码头,阅忠、信两字营及江苏抚标沪军营合演阵法,并委派官员代阅洋枪打靶。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据《北洋海军章程》记载“ 每愈三年, 由总理大臣海军事务衙门不至于王大臣请旨特派大巨, 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或由王大臣与北洋大臣亲自出海校阅海军。”

   到了现代,阅兵活动开始在各国盛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军统帅如艾森豪威尔威尔、丘吉尔、戴高乐等,都非常重视阅兵。苏联领袖斯大林一向把阅兵作为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苏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大检阅。此次阅兵,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因而,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感骄傲、最感自豪、最为神圣的庄严的盛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