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讓菏澤市在「破」與「立」中蝶變

菏澤,是一座擁有古老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然而,在很多外地人眼中,菏澤的城市面貌就像上世紀發黃的老照片一樣。縱然是興建機場、規劃高鐵、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可對外地人而言,對菏澤的瞭解都源自新聞報道,他們印象中的菏澤仍然是破舊、落後的。

直到他們踏足這座城市才發現,河水清澈,樹木繁茂,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井然有序,一片片髒亂差的城中村被一排排挺拔靚麗的高樓大廈代替,如火如荼的建設盪滌著往日的陳跡。菏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棚改的力量,讓城市告別了平房的低矮破舊,告別了道路的狹小擁擠,讓菏澤在“破”與“立”中蝶變。

棚改成為“城建手術刀”:疏通城市,改變面貌

隨著圍擋拆除,由雙向四車道拓寬為雙向八車道的市中華路快車道恢復通車,有兩個字可以代表市民普遍的評價:“寬敞”!雖然中華路提升改造三期工程仍在進行,但如今呈現在市民眼前的中華路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針對中華路擁堵的“病症”,菏澤已經是“把脈”多年,直到今年藉助棚改契機才實施了這場“城建工程的手術”。作為“大動脈”的市區主幹道進行了改造,類似“毛細血管”的次幹道路疏通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如曹州路、中和路等“斷頭路”打通工程。“去年,我們藉助棚戶區改造有利時機,打通了東方紅西街、泰東路、八一路等13條‘斷頭路’,對人民路和中華路、人民路和八一路、中山路和華英路等11處路口進行了渠化改造,市區微循環和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今年我們將繼續把握棚改的有利時機,有序推進城建工程建設。”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我市將打通市區全部42條“斷頭路”;完成市區主要道路52個路口的全部渠化改造;新建改造市區汙水管網138公里,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這一目標被寫進了市政府工作報告,納入了十件民生實事中。

棚改:让菏泽市在“破”与“立”中蝶变

藉助棚改機遇打通“斷頭路”,不僅改善了城市面貌,也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促進了城市微循環。以位於市中心的曹州路為例,作為中華路和丹陽路之間重要的車流量緩衝道路,因為牡丹路至太原路之間不足一千米的棚戶區阻隔,曹州路被“分割”成了東西兩段。西邊的王衚衕水果市場與東邊的新天地公園直線只有5分鐘路程,市民卻要繞行丹陽路或中華路。隨著這一“斷頭路”打通工程開工,不僅可以改善附近市民的出行環境,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東西城區的車流擁堵。

三年徵收27.4萬戶,助百萬棚戶區居民圓安居夢

棚戶區改造既是“民心工程”,又是發展工程,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惠及群眾。市區人民南路片區棚改項目是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的新城區和全市“海綿城市”示範區,它的建設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城區面貌,還將惠及4000多戶居民。該片區總面積46平方公里,共涉及10個自然村、4000戶居民,總拆遷面積48萬平方米,實施棚改後可騰空建設用地3360畝。

人民南路片區僅僅是菏澤棚改大潮中的一個縮影。過去三年,菏澤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309個,完成徵收27.4萬戶、4135萬平方米。今年全市棚改計劃開工12.7萬套,棚改規模位居全國設區地級市首位。

棚改:让菏泽市在“破”与“立”中蝶变

2016年以來,全市完成徵收25.3萬戶、3910萬平方米,棚改規模連續兩年位居全國設區市首位;安置房基本建成11.4萬套、在建12.7萬套,貨幣補償5.4萬套,實現了百萬棚戶區居民的安居夢。

數字背後,是一座城的“破”與“立”。一個個棚改數字,不僅讓外鄉人為菏澤感到震撼,也讓菏澤人享受到棚改的紅利。

大工地就是“大畫卷”,繪就城市美景

當菏澤城區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各個縣區也在棚改的大潮中蝶變、重生。

仲夏時節的成武大地,萬物勃興,生機盎然,在這片被人戲稱為“三無縣城”的土地上,從西到東,從南到北,一批批重點項目幹得如火如荼,儼然是一個沸騰的大工地。

長期以來,成武縣髒亂差現象突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無論是財政收入、經濟總量,還是城鄉面貌,與先進縣區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差距。如何找到科學發展的突破口,是成武上下一直思考的問題。

棚改:让菏泽市在“破”与“立”中蝶变

“一定要緊抓棚戶區改造的大好機遇,加快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打造‘伯樂故里、水韻新城’。”成武縣委書記崔學民說。

成武的“拆遷速度”正是菏澤“棚改速度”的縮影,熱火朝天的大工地正是城市美景的前身。當昔日破舊平房蕩然無存、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時,必將清水進城、綠樹成蔭,新道路、新廣場、新綠地,“教育、醫療”配套,“金融、商務”聳起,“幸福菏澤”的藍圖將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