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院負責人就成立本科生院和書院答記者問

一、成立本科生院和書院的背景是什麼?

答:首先,為了西電和西電人的未來。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序列是西電人共同夢想。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本。今年1月召開的學校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重組優化本科生培養管理和服務機構,探索成立本科生院、試行書院制的目標任務。在剛剛召開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用16個字高度概括了本科教育中的戰略地位:“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要求“內涵發展要更深一點、領跑發展要更快一點、公平發展要更實一些、變軌超車要更堅定一點、創新發展要更緊迫一些”。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是學校建設特色鮮明一流大學的基點。成立本科生院,就是為了聚精會神,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其次,應對新時代教育生態的三大挑戰。一是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的挑戰。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週期急劇壓縮,更加呼喚以能力為先的“價值觀+能力+知識”型人才,以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工科,倒逼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和流程再造,完成學科交叉融合、跨界培養的教學形態轉變,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面對新一輪本科教育改革,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求,我們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二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挑戰。新時代的教師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教書匠,而是要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導學者、教育教學的創新者和研究者,要學會靈活運用新的工具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及時轉變應對,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三是院校治理結構的挑戰。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大學的管理與治理同樣需要發生化學變化。隨著高考改革和全國大類招生的推進,學校的管理與服務能否跟得上時代,迫切需要我們構建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治理體系。

第三,續寫西電人才培養特色。“西電現象”是西電最奪目的名片。學校一貫重視本科人才培養,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重視“精專”的教育和知識技能紮實的傳授。這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進入新時代,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是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信息化時代的教育不僅僅為學生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決策能力、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革新教育觀念,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模式。成立本科生院,就是為了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續寫西電人才培養的新時代篇章,這是西電人共同的使命與擔當。

基於以上考慮,從建設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出發,從構建與21世紀相匹配的教育形態出發,從鞏固西電特色和優勢出發,學校成立了本科生院和書院。

二、本科生院的具體建設目標是什麼?

答:本科生院力圖實現“三個打通”。

一是打通學生的價值、知識與能力;二是打通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等育人邊界;三是打通“教”與“學”,在融通的教育中實現“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

為此,本科生院建設目標是以智能信息化為手段,通過結構重組、流程再造、生態重構,構建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一體化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三、書院制的內涵是什麼?

答:書院制採用住宿式,通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住在一起,加強交流溝通,集中感受、接受相關的思想教育、文化薰陶、素質拓展等。

書院具有5大功能:一是學生學業導學,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由導師組建導學團隊,開展學業指導;二是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由書院輔導員負責實施,提升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三是學生素質拓展,由書院素質拓展中心負責實施,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職業能力;四是學生事務服務,按照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原則,提供全方位、全程事務服務;五是書院文化建設。

書院以學生素質和能力發展為中心,以服務、教育、拓展中心為依託,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形成“輔導員作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學業導師作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優秀學長作學生的幫扶者和助航員、優秀同學作同輩成長護航員,任課教師教學團隊做好學習輔導和學業領航、教務員做好教學組織和學籍管理、管理員做好生活服務和後勤保障”全員育人格局。

四、本科生院、書院職責是什麼?與學院相互關係如何?

答:本科生院領導書院、指導學院,三方均為實體。

成立本科生院不是疊加了一級管理層級,只是為了便於教育教學一體化,而將原來相關的職能部門融合在一起。本科生院是一個職能部門,主要職能是出方案、定標準、強監管、做服務。學院本科人才培養原來要面向教務、學工、團委、雙創學院等多個職能部門,現在面向的是本科生院一個部門。

書院和學院是協作關係。書院負責1-4年級本科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服務和素質拓展;負責1-2年級的通識教育教學組織;負責本科生輔導員和學業導師的管理考核。學院負責1-2年級本科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全面負責高年級專業教育教學;向書院配備本科生輔導員和學業導師,協助書院做好學生教育管理。

五、學校的大類培養與學院、專業的關係是什麼?

答:學生4年教育服務在書院、2年專業教學在學院。新生進入大學,經歷兩年適應養成教育階段,可以形成較為成熟的大學觀。學生會更加清晰認識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會更加清晰認識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院,會更加清晰規劃好未來發展方向。這種基於自我認知的學生自主選擇所產生的學院、專業歸屬感會更加持久。同時,師生間建立的新型導學關係會成為聯通學院、專業與學生學術、情感交流的紐帶。

六、學校的改革能夠給學院、學生、教師分別帶來多大益處?

答:一流本科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自我發展。顯著表現就是學生髮展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學生選學院、選專業,教師掛牌上課,學生自主選課,由“我教什麼你學什麼”的“賣方市場”向“你學什麼我教什麼”的“買方市場”轉變,反映的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本質上,一是把辦專業轉變為辦好專業,促進各學院、專業對標一流、形成品牌;二是把講門課轉變為講好課,促進教師提升能力、提高質量。通過改革,學院本科專業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老師教書育人能力顯著提高,學生獲得的“價值、能力、知識”體系科學合理,“學院、老師、學生”三者就都是受益方。

七、實行通識教育後如何進行教學組織?

答:通識課程教學以課程為單位組織,老師掛牌開課,學生按培養計劃自由選課。

本科生院依據學生基本素養和能力要求,按照教育教學一體化培養要求,制定並公佈通識教育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資源和開課老師及授課時間。

學生入校後,依據通識教育培養計劃,並參考學校各專業培養計劃,在導師的指導下確立學習計劃,通過教育教學信息管理系統(選課)按照公佈的課程資源和每週開課時間選擇課程和老師,並按照要求上課。

開課老師按照教學計劃,開班授課,開展理論和實踐的導學活動以及學習輔導等。各開課學院按照教學大綱督查教師上課情況。本科生院質監中心對教學情況進行質量監控、考核和評價。

開課學院牽頭負責組織課程考試。本科生院和書院負責考務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