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如何评价鸦片战争?

卞女侠

其实大部分英国人都不知道这场战争。

胡哥曾经和一个英国朋友闲聊的时候说起这场战争,我知道在英国叫这场战争“第一次中英战争”,所以也这么问他。下面是对话:

胡:你知道第一次中英战争吗?

英:啥?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什么时候?在哪里?谁赢了?

胡:……

胡哥当时有点生气,以为这位兄弟在装傻。后来仔细逼问了之后才知道,他们历史就没学这个。

后来胡哥查了一些资料才搞懂,现在的英国史学界就不怎么重视这场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是我国近代史和屈辱史的开端,但英国人始终认为那是贸易冲突(我们收缴了他们的鸦片),这种英式逻辑我也是很醉的。

在他们看来,这是资本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的英国和专制主义的清朝的冲突,没必要大书特书。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并给落后文明带去新生的一场战争。至于说顺带的杀人啊、放火啊、抢东西啊,能不提就不提吧,虽然他们不是很能解释大英博物馆里那些文物怎么来的……

大家都觉得日本的历史反思不够,现在可以想一想“西方列强”的历史反思了。

胡哥认为,文明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发展程度不同。战争只能带去破坏和杀戮,文明的传播难道一定要通过战争吗?战争是文明还是野蛮呢?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嘿老外

英国人没有“鸦片战争”这种说法,主流学界不认为这两场战争与鸦片有关,而是称之为“英中战争”。

首先,英国主流史家相对忽略这场战争的作用。

英国的主要视野在欧洲和美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陆军多是印度人,纯粹的英国人不多,且英国同时在打好几场战争,所以普通人基本不关注鸦片战争,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记忆。

其次,英国主流史家更倾向于认为这场战争是两种不同制度摩擦下的产物。

英国自19世纪起,基本垄断了清朝海外贸易,占据份额多达90%。

在一对多时,清廷有制定规则的主动权,而基本一对一时,双方纠纷自然会越来越多,而清廷对这一变化缺乏敏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

清廷采用单口外贸,只开放广州,不允许英国到更方便的宁波、福州等地贸易,武夷山是中国主要产茶区,宁波丝绸与南京布也是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因为单口贸易,英国人难以拿到更便宜的价格,且广丝冒充江南丝的情况比较多,广桑每年可采5次,产出丝较粗,光泽略差,耐拉力也不如江南丝,只是价格便宜。

在杜绝鸦片走私时,清政府又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方式,比如要求所有来华商人签署甘结(相当于保证书),同意如果夹带鸦片,“货尽入官,人即正法”,可以不经程序便杀头,这是当时英国人无法接受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双方已经发生多次小规模的海战,清军水师明显打不过,但出于互利原则,双方均采取了克制态度,没让局势恶化。

林则徐雷厉风行,维持了国家主权,修补了制度的空隙,但也因此引发了战争,而敌人之强超过了他的预想。

其三,英国主流史家的说法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较有解释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贸易已关系不大,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虽承诺开放口岸,但市场反响远低于英国人的预期,英国人希望把持长江,这样才能让英国货物直销中国内地,从而真正打开中国国门。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是一次刻意挑衅,由于太平天国战争,清廷两面受敌,不得不允许开放长江沿线口岸,由此带来的积极结果是沿海城市、沿江城市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工薪阶层,但消极结果是这些城市大量吸纳农村优质劳动力,加速了农村的衰败,动摇了传统社会的底盘。

英国将这场战争称为第二次英中战争,只在表面看,可能显得有些准确,因为这场战争确实与鸦片无关,但事实上,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是因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获得的东西不多,所以才再进行了一次战争,从这点看,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没有问题的。

其四,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缺乏足够反省。

英国式的解释巧妙规避了英帝国的责任,将战争解释成“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并给落后文明带去新生”,这样英军反而成了开启福音的人,而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也就被一笔勾销了。

当然,鸦片战争确实体现了当时两种文明之间的落差,在组织上、军事工具上、战争思想上、对商业的认识上等方面,清廷确实落后非常多。

此外,英军的入侵并不是以领土征服为目的,这是海洋文明的逻辑,对于大陆文明的清廷来说,感到很难理解,所以在战后相当时期,清廷以英为师,并没有刻意渲染双方的仇恨,这是与后来一些战争完全不同之处。

个人认为鸦片战争的说法更准确,英国史家应该对过去的历史有反省,不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应看到不自强必然落后挨打,在任何时代,愚昧、无知、自大、反文明都必然走向败亡。


老虎他爹

这个问题,如果是问当代英国人如何评价鸦片战争的话,意义是不大的。一个是很少有英国人知道这档事,因为对于英国历史而言,鸦片战争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远不如一战二战乃至于布尔战争的意义——话到此处,大家会问布尔战争是什么战争,对了,这个就是咱说的原因:对于和自己关系不大的历史事件,通常一般是略提、不提。

但是如果你问的是当时的英国人如何评价这场战争,那么OK 。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

首先要说,早在鸦片战争差不多五十年之前,英国的外交团队就曾拜访过大清,当时的皇帝就是乾隆,英国人送上了许多礼物,当然这些礼物我们其实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一份商品试用菜单,英国人告诉大清,俺们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可以用来观察太空及全球;俺们还有配110门大炮的战舰以及各种火炮、步枪和手枪,可以用来装备军队;俺们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你们可以用来发展实业,让百姓富足。

当问题是大清国不屑一顾,认为这些是所谓“奇技淫巧”,而“俺们天朝啥也不缺”——事实上,大清国当时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广大百姓急需衣服穿、急需粮食吃,英国来的蒸汽机棉纺机等等这些东西,怎么不需要?

但大清官方说不需要,英国人就只能回去。而随后,英国人发现:原来大清不需要别的,他们却喜欢鸦片。

这里要说,鸦片不是英国人第一个运入中国,早在明朝便已经传入,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暹罗、爪哇、孟加拉等国定期向中国朝贡的贡品之中,便有一种叫做 “乌香”的东西,据说就是鸦片,而当时这种东西的价格,几乎与同等重量的黄金同价。

而且大明的万历皇帝,也曾吃过类似鸦片的东西,名为“福寿膏”。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检,就曾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

(外国人眼中的大清国儿童如此行路,留辫子是为了这个)

在当时,鸦片不是毒品,而是一种药物。17世纪曾有一个英国医生认为:"无论是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来看,没有一种药物有鸦片那样的价值。""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个跛子"。

然而,当一个人吸食过量鸦片乃至上瘾之际,这个药物就变成了毒品。以致于后来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虎门销烟便是由此而来。

不过,对于英国而言,他并不存在“一定要卖给清国人鸦片”,而是“清国人愿意接受什么,就卖什么”。之前讲过,已经来兜售过军舰火炮,大清国不要。兜售过蒸汽机织布机,大清国同样不要。那么鸦片呢?大清国说要。

这么说吧,英国是商业帝国,只要能赚钱,他们卖什么都行。而且,鸦片种植地就在印度,成本不高,运到大清却能赚大钱,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而言,为什么不呢?

当时的英国,已然是两党制国家。打或不打还是要由议会决定。据说当时赞成票与反对票差距很小,可见英国国内对鸦片战争的看法也是复杂而矛盾的。当时的《泰晤士报》说,“为了保护‘非法的麻醉片贸易’而打仗”十分不义,这会让国家在世界以及历史上的名声不好。“英国人如果打鸦片战争,以后还有什么脸跟中国谈文明?”这些问题,到今天来看确实如此。

当然英国议会讨论完,做出决议,这事也就这么着了。那个时代,英国在全世界都在打仗,鸦片战争真的是很小的一次,总兵力也不超一万人,远不如1857年在印度爆发的战争。

这么说吧,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大清是个边缘国家,英国人显然没想过要攻打乃至于灭了大清,只是赚钱而已,你们要什么,我们就卖给你们什么。但如果你们买了东西不给钱,甚至是一把火把东西烧了(当然也不给钱),那么英国就要出兵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克莱尔和老虎他爹史见相同,中英对战争的称呼都没错误:中国定名称为鸦片战争,是根据引发交战的事实;英国定名为通商战争,是基于引发战争的性质。这次战争的导火线确实因为禁烟激化两国了矛盾,然而没有鸦片贸易彼此迟早也会大打出手。

仅用中英双方文化政治制度不同来解释,甚至夸大为两种文明的冲突都很牵强浮浅:只要商业之路不通畅,或者壹方顺差巨大而另壹方赤字严重,用尽各种正常的措施但是长期无法改变现状,最后的手段只能是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和目的,并非出于推广近代科学文化和民主制度,而是用巨舰重炮轰开紫禁城的闭关锁国大门,迅速摧毁满清政府的贸易壁垒获取通商方便与利润。

考察当年的历史事实,清帝国对西方列强的贸易顺差几近天文数字,英国的最大宗货物纺织品及其军火和工业设备,受到冷落而滞销,只能用从南美洲殖民地开采的白银,换取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这种高山峡谷式的超巨商业逆差,犹如黑洞源源不断地吸干英国所能获得的白银,如果对这种状况无所作为,必将导致英国无钱购买利润可观的世界级热门的中国商品。从康熙朝开始经过雍乾到咸丰年间,长达壹百五十多年英国对华贸易江河日下,要求中国增加开放通商口岸的诉求,又遭遇满清五代皇帝的坚决拒绝而落空。按照海洋文明的本质和惯例,应该毫不犹豫立刻马上诉诸武力改变现实。

英国朝野鼓吹用战争来改善己方商业弱势,为什么动嘴不动手呢?表面来看在世界范围,英国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实质深析在欧洲本土,英国从来没有征服过大国。面对比壹盘散沙的印度强大多倍的东方第壹恐龙,英国尽管武器先进还没有获胜的信心与把握,搞不好还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战争打不赢而双方断交中止贸易丢失原有的商机。英国对战和不定天上落苹果,使用鸦片作主要大宗商品壹矢中的获得海量顺差利润。

对于中国深感屈辱矢志不忘的鸦片战争,英国主流社会为什么轻描淡写不重视呢?并非故意淡化讳莫如深,而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春风得意巨舰飞,征服殖民千百家” 。也就是说它干的坏事太多了,当作很普通的战争自然失忆遗忘啦。中英两次鸦片战争,首次是红花二次为绿叶,林则徐不禁烟,中英热战会推迟,但是不可避免,强者永不满足弱者必然挨打。历史留给我们的血训,应作如是观:天下熙熙皆为利起,世界攘攘都为利往,壹切战争的起因、形式、规模各有不同,但是本质全是用非和平手段夺取资源和利益;贸易之路不通畅或者单方顺差太大,迟早会引发战争。


克莱尔61

其实英国人还是比较坦率的,他们直言所谓鸦片贸易到中国就是为了对冲中国向英国出口红茶导致的巨额贸易赤子(入超),进而实现对华贸易的盈余(出超),当时英国人酷爱中国红茶,导致每五十年必须以付出2500000公斤的白银向中国购买茶叶,这几乎耗尽了英国同期的所有对其他国家贸易盈余的白银!所以他们就开始利用印度的地理位置大肆种植鸦片,出口中国,但是即使以英国当时的法律而言贩卖鸦片也是违法的,所以东印度公司采取拍卖的模式来规避责任(十倍暴利),由鸦片商运输到中国广东外海交给中国的蟹船上的鸦片贩子卖到中国!现在英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英国人)是犯罪了,但是罪犯不只是我们英国人,所有在这个利益链条的人都有罪,包括你们中国人


万岁1148858845

鸦片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多少人认为是对人体有害的,相当于现在的脑白金等健康用品,典型的例子是福尔摩斯这部名著里主人公时不时得给自己来点鸦片,而华生并没有把这种事情当成洪水猛兽来阻拦,而满清民间更是把它宣传成福寿膏。所谓有害更多的是鸦片造成的白银外流等金融,国家安全的方面考虑。林则徐也不是全部禁烟只是禁止外国的鸦片。当时的官员远没有这么高尚,典型代表就是李鸿章评论沙俄死人“死这么点人也值得惊动沙皇吗?下边人真不会办事,把这件事压下去就好”。可见当时百姓如蝼蚁一般,没有多少官员是真的爱民如子。更别提让他们操心鸦片这种“保健品”对国民身体健康的危害了。可以说我们评论鸦片战争这件事从出发点就是偏离公正的,而英国应该更多的是从贸易纠纷,自由经济,制度碰撞来考虑。要是硬让别人考虑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评论这件事情,从起点开始已经是主观臆断,偏离了真实的正义了。希望我这些话能启发部分民智,从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角度观察历史。


吃喝玩乐住青岛

英国自诩为文明国家,人家一向张口民主,闭口人权,怎么会有鸦片战争呢?

鸦片这种有损国家形象的东西,人家英国是不屑提起的,那怎么可能是人家文明绅士国家做的事呢。人家只是增进贸易,输出文化而已。你们不要误会了。😃

资本主义主义成长史就是一部血腥史,每个毛孔都透露着贪婪。但它成长起来以后,就开始用文明、民主、人权来包装。一战、二战都是这些文明人干的贪婪事。山姆大叔对这一点进行了继承与发扬,一直推行民主价值观,实际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世上没有童话,但可以把故事包装成童话,这就是资本主义史观。所以英国人怎么写鸦片战争的,就有答案了。


一泓清波1

尽管现代的英国人大多数已经把鸦片战争有选择的遗忘,这可能唤起了他们老大帝国的屈辱回忆——不是因为他们当时如何把它做到遍布全球,而是因为最终一一失去了它们。

但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至少是在鸦片战争当时,西方这个老大帝国还是对于东方老大帝国的对撞是非常重视的,重视来自于没底气,虽然从派马戛尔尼开始拜访,轻叩起东方老大帝国的门扉,已经“推敲”整整48年,但在战争爆发之前,国内其实并没有统一意见。

英国人把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的这场战争称为“英中战争”,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并未宣战的战争,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极力煽动,国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结果通过了报复中国的军事行动,但性质仍然是一场有限度的军事报复行动,而并非真正的战争,给英国人有可能面临的失败先铺垫了台阶。

鸦片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可以算作是一场“货币战争”,中国的茶叶“倾销”到英国,获得大量顺差,白银不断流入中国,但中国却死活不要英国的产品,政府采购不仅对英国的军工制品无动于衷,还为英国其他民用产品登陆中国制造贸易壁垒,当然,其他产品的性价比本身也不够吸引中国人。久而久之,英国人的白银也难以为继,直到鸦片这种麻醉医药在中国意外畅销。

英国政府是从来不会卖给中国鸦片的,政府的税收却要倚仗这些把鸦片从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产地贸易到中国批发商的商贩手中收取,东印度公司也获得了白银回流,当林则徐在道光的支持下要切断这条流动的现金流时,英国政府肯定坐不住。

小规模的报复军事行动在中国百姓的兴高采烈地围观中却获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东方老大帝国这片市场上的幕布徐徐拉动,逐渐被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大盘子里来。

假如英国人知道我们把他们称为“亚罗号战争”或“第二次英中战争”的战争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们或许会觉得比较无厘头,时隔二十年,连清政府都把国产鸦片开辟成重要税源,战争跟鸦片进口实际关系不大。

两次鸦片战争的后果,对英国来说,打开并主导了中国的全方位市场,对俄国来说,攫取了百万平方公里级别的土地,对清朝来说,至少有一点可以很骄傲的宣称——经历持之不懈的努力和发展,清末终于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也敏锐地注意到:鸦片战争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的是“愤慨和自我厌恶”,也会有随之而来的“自我批评”,但是等到后来,干脆就被归纳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统统归咎于帝国主义的贪婪,逐渐形成了特色的国耻教育。

而在现代的英国人看来,承认英国当年的“非法性”并不太难,但英国也需要为他们的政府财政考量,“鸦片战争”既不是阴谋,也不是必然,无论从前因还是后果,都是个复杂的课题,绝大多数人懒得去研究。


历来现实

鸦片战争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以强凌弱的经济战争,英国🇬🇧因工业革命后的大量产品积压,工人失业,国内矛盾加剧,而清王朝的出口挣走了英国及西方不少银两,属于贸易顺差国,但对西方的工业设备,产品等的购买份额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及西方借助东印度公司等经济体,使用了卑鄙无耻的方式向中国输入鸦片来荼毒国人来捞取财富,在像林则徐等爱国官员和人士推动下的禁烟活动极大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以腐朽的清王朝失败,签署不平等条约,赔偿巨额银两而告终!使中国輪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世界国家在中国有驻多特权和租借!国家大了不强,思想跟不上时代,闭关锁国,西方国家就会想方设法的欺负我们国家!只有自身强大,经济,军事强大,信念坚定强大,那时就不是想欺辱就欺辱的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民幸福,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一个人的旅行15296981

首先,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立场大相径庭。英国人完全没有“鸦片战争”的概念。他们称这场战争为“贸易合法化”战争或者“中英”战争。

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模式在十八世纪末发生了转变,主要的利润来自于中国茶叶的贸易,这得益于喝茶在英国变得流行,但茶叶行业被中国政府严格管控,需要以大量白银进行交易。东印度公司试图跳过中国的贸易限制以满足英国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公司鼓励印度的鸦片种植、从往中国输入毒品的个体商人征税,从而为茶叶贸易提供资金。但是,

出售鸦片违反了中国法律,于是引发了英国和中国的战争。


除此之外,英国自马戛尔尼访华后,早就想要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他们看到鸦片有利可图,就向中国输入鸦片弥补贸易逆差,遭到弛禁后,就以“保护自由贸易”为理由发动了战争。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开化,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合理战争。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启了中华民族被屈辱奴役的历史。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埋怨英国,更多的是要发愤图强,反省自我,才能屹与世界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