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莆田

《詠莆田》

張海峰

開莆來學①成鄒魯②,比屋業儒③居城廂。

人道塔橋鎖秀嶼④,才知通渠名涵江⑤。

荔城滿城皆荔枝⑥,仙人獨愛遊仙遊⑦。

壺蘭雄邑⑧降人才,文獻名邦⑨續佳話。

① 開莆來學:“開莆來學”木坊是在唐貞元三年,為了紀念唐天寶年間鄭露兄弟“南湖三先生“來莆倡學,率旨賜金敕建。坊中央懸有“恩榮”牌,下橫幅書:“倡學先儒唐太府卿首祀鄉賢南湖鄭露”,右邊書:“道承東魯”,左邊書:“學啟閩南”。 歷經多次重修,可惜在1966年被毀。

詠莆田

② 鄒魯:鄒魯是對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將沿海的文化名城(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等)稱為海濱鄒魯。

③ 比屋業儒:明代著名方誌學家黃仲昭稱譽莆田:“比屋業儒”,比屋是家家戶戶的意思,形容當地文風興盛,文學儒家窮出不絕。

④ 秀嶼古時候是一個島嶼,古稱獅嶼。據傳明興化府大守嶽正在這裡建了一座石橋,把秀嶼和陸地連接起來,以便利百姓往來,又在附近建一座石塔為航海標誌。秀嶼至醴泉半島的海底間,沉積了很多海泥漿。當時有些士紳對嶽正不滿,毀謗他破壞了獅穴好風水。說秀嶼是隻獅子,建了橋和塔,使獅子動彈不得,所以海底淤積。八十年代初政府發動群眾圍海造田,把這裡都圍起來了,如今秀嶼與陸地連成一片了。

⑤ 唐貞觀元年(627年),涵江境內圍海造田,築涵(即水閘)排澇,故稱其地為涵頭(為涵江最早地名)。涵頭在南宋紹興年間被雅化“涵江”,在陳池養詩句“劉氏初開水心河,涵江得名起宋世”中便有描述。

⑥ 荔城區簡稱荔城,是莆田市下轄的一個區。同時荔城是福建省莆田的別稱。莆田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城。196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來莆考察後,揮筆寫下:“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梅妃生裡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

⑦ 仙遊縣原名清源,早在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就劃莆田西部地設置清源縣。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鯉昇仙的傳說,後更名"仙遊",別稱"鯉城"。

⑧ ⑨ “壺”是指壺公山,“蘭”指木蘭溪。莆田知縣徐執策在今荔城區縣巷南北兩端分別建豎“海濱鄒魯”和“莆陽文獻”兩座木坊;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莆田知縣孫繼有將二坊改名為“文獻名邦”和“壺蘭雄邑”。壺蘭雄邑坊是明代莆田抗倭鬥爭取得轉折點勝利的歷史見證,是莆陽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精神體現。

詠莆田

筆者13年寫的原文如下,近來將其不當之處略有修改。才疏學淺,望各位指點賜教,不勝感激!

開莆來學成鄒魯,鴻儒白丁集城廂。

人道橋塔鎖秀嶼,才知築壩名涵江。

仙人獨愛遊仙遊,荔城無處不荔枝。

我願偏安東南隅,看盡世間興衰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