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莆田

《咏莆田》

张海峰

开莆来学①成邹鲁②,比屋业儒③居城厢。

人道塔桥锁秀屿④,才知通渠名涵江⑤。

荔城满城皆荔枝⑥,仙人独爱游仙游⑦。

壶兰雄邑⑧降人才,文献名邦⑨续佳话。

① 开莆来学:“开莆来学”木坊是在唐贞元三年,为了纪念唐天宝年间郑露兄弟“南湖三先生“来莆倡学,率旨赐金敕建。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历经多次重修,可惜在1966年被毁。

咏莆田

② 邹鲁: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等)称为海滨邹鲁。

③ 比屋业儒: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称誉莆田:“比屋业儒”,比屋是家家户户的意思,形容当地文风兴盛,文学儒家穷出不绝。

④ 秀屿古时候是一个岛屿,古称狮屿。据传明兴化府大守岳正在这里建了一座石桥,把秀屿和陆地连接起来,以便利百姓往来,又在附近建一座石塔为航海标志。秀屿至醴泉半岛的海底间,沉积了很多海泥浆。当时有些士绅对岳正不满,毁谤他破坏了狮穴好风水。说秀屿是只狮子,建了桥和塔,使狮子动弹不得,所以海底淤积。八十年代初政府发动群众围海造田,把这里都围起来了,如今秀屿与陆地连成一片了。

⑤ 唐贞观元年(627年),涵江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为涵江最早地名)。涵头在南宋绍兴年间被雅化“涵江”,在陈池养诗句“刘氏初开水心河,涵江得名起宋世”中便有描述。

⑥ 荔城区简称荔城,是莆田市下辖的一个区。同时荔城是福建省莆田的别称。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得名荔城。196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莆考察后,挥笔写下:“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⑦ 仙游县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划莆田西部地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

⑧ ⑨ “壶”是指壶公山,“兰”指木兰溪。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莆田知县孙继有将二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壶兰雄邑坊是明代莆田抗倭斗争取得转折点胜利的历史见证,是莆阳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

咏莆田

笔者13年写的原文如下,近来将其不当之处略有修改。才疏学浅,望各位指点赐教,不胜感激!

开莆来学成邹鲁,鸿儒白丁集城厢。

人道桥塔锁秀屿,才知筑坝名涵江。

仙人独爱游仙游,荔城无处不荔枝。

我愿偏安东南隅,看尽世间兴衰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