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爲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爲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01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有多麼地愛孩子,可從他來到我們身邊的那一刻起,我們卻本能地去提防他。

我們給他用最好的東西,給他穿最高檔的精美衣服,卻一直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生怕他損壞了那些東西,弄髒了身上的衣服,怕他變得不再討人喜歡。

於是,孩子的活動在我們的監護下,不再有了自由。

我們愛的到底是孩子,還是我們強加於孩子身上的某些東西?

當孩子在主動體驗和學習的過程中,讓自己不斷有新的發現與能力的增長,是一種非常巨大的享受與快樂。

比如,人們對著一個嬰兒柔聲說話,嬰兒看到他們的嘴形和發現的聲音,會不由自主地想發聲,並衝著說話的人露出笑容,這是他內心需求得到滿足後的快樂體現。

可惜我們很多人不懂,總是對於那些沒有內在價值的東西孜孜追求和小心保護,卻讓孩子失去各種自由探索和學習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孩子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天賦如果沒有及時得到開發,就會漸漸消失。

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每天的狀況日新月異,而隨著他們長大,變化越來越不明顯。

我們也都發現,兩歲前孩子學習母語的能力是那麼的卓越,沒有專門的老師,不需要系統的學習,不知不覺地就自然而然學會了,應用得如此得心應手。

當我們長大後,就會發現學習一門語言是件多麼複雜而困難的事,而幼兒卻能掌握自行掌握得如此到位,這不是奇蹟嗎?

這是因為,人的一生智力發展中,存在一個絕對的真理,那就是天賦遞減原則。

對孩子而言,生命中每一個第一次所具有的意義,是任何東西不能替代的。

所以,請別為了外在的東西而錯失孩子成長的每一次最佳時期。

請收起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收起那些危險的物品,給孩子穿上簡潔而舒適的衣服,讓他們簡單而無拘無束地成長。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02

本來在孩子的心裡,學習和成長是一件美妙而幸福的事。可是因外界的干擾,產生了不愉快的體驗,他會漸漸喪失主動成長並收穫快樂的能力。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問題,往往就是小時候學習的慾望被壓制了,導致長大後因心力不足,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慾望。

當一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外界的逼迫,而不是發自內心主動的"我要做",他就會有一種偷懶和逃避的心理,希望有人替自己把人生擔起來。

學習和成長就變成了負擔。

周國平有一個教育觀,叫"對孩子妥協"。他的意思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特點。

他說:"我覺得童心是一種智慧,一個複雜的人往往看問題是亂的,只有單純的人能夠直入本質。我覺得是孩子滋養了我。"

他的女兒啾啾今年20歲,同時被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錄取。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03

孩子為什麼會牴觸?那是因為你讓他失去了自己,他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尋找真正的自己。

管的過多,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如何逃避家長的管束上和與家長的對抗上。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而放的過多,孩子心態浮躁,內心也會因過於膨鬆散亂而失去了力量。

一個人如果受慾望的擺佈,選擇太多,滿足太多,最終會變成一個沒有方向的人。

因此,尊重和愛並不是無邊無際。有規則有邊界的愛與自由,才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人內心豐盈、有彈性,從而生機勃勃。

就像我們寫的字要形神兼具,就該收放自如。一味地約束,字就缺乏張力,拘謹而呆板;一味地放縱,字又顯得散亂而無神。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04

易中天說:"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選擇。"

因為大人常常有一個誤區:分不清是自己需求還是孩子需求。

這樣就很容易把孩子當成一種沒有自我的不獨立的個體,然後,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方法去顧料和教育他。

人類本能地帶著一種自利的色彩來進行生活的。因此,這種教養常常會讓大人只關注眼前的性價比。如果大人缺乏一種發展的眼光,缺乏教育的大局觀,就很容易把孩子帶偏了方向。

比如培養孩子好習慣,需要從日常點滴做起。一些大人卻因為怕眼下的麻煩而放棄了。

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不會收拾房間,媽媽覺得教他做要花很多時間,還不如自己收拾省事。

再大一些,孩子因為沒有收拾的習慣東西隨手亂扔,媽媽認為他"學習更重要",依然麻利地替孩子收拾。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系列類似的懶惰習慣,他對家裡事務沒有了參與感,覺得這些都是與自己無關的事,甩手掌櫃當得理所當然。

最終他變成了一個自私、沒有家庭責任感覺的人。

當大人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往往孩子也已長大了,此時再來糾正已經太困難。

當孩子對大人的"付出"習以為常視而不見時,便沒有了感恩之心,只剩下了依賴性。白眼狼和啃老族往往出自於這樣的家庭教育中。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05

忙,常常是大人的一種藉口。

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抽出一點點的時間用心陪伴孩子,就能得到不一樣的回報。

可成長不足的人,總會陷入到各種索取與付出的搏奕中,埋頭於眼前細節而忽略了內在因素與素質。

少刷一次手機,與你的孩子交一次心,你可能就會發現這樣的談話效果遠勝過無數次的糾正與衝突。

大人忙的意義,不正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幸福快樂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多愛孩子,卻為了外在的東西做著相反的事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工作壓力相當大。

那天,我剛回到家裡,女兒希望我能陪她玩。我換上一身舒適的衣服,和她躺在床上打鬧起來。然後我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壓力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感到了久違的輕鬆。

當我們再次安靜下來時,她向我說了很多心裡話,四周充滿著一種幸福的味道。

這種共享的幸福與快樂是雙倍的,其他東西無法取代。

一個高質量陪伴孩子的過程,絕對不是大人單純的付出。因為你在這樣的過程中收穫到的成長價值與快樂,遠遠超過了你所花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有了孩子,才開始學會了第二次成長。

是孩子幫我們找回了很多我們成長過程中來不及學習與體會的東西,以及不小心丟失的一些美好的品質。

而我們所能給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尊重他,然後和他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