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01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有多么地爱孩子,可从他来到我们身边的那一刻起,我们却本能地去提防他。

我们给他用最好的东西,给他穿最高档的精美衣服,却一直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生怕他损坏了那些东西,弄脏了身上的衣服,怕他变得不再讨人喜欢。

于是,孩子的活动在我们的监护下,不再有了自由。

我们爱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

当孩子在主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有新的发现与能力的增长,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享受与快乐。

比如,人们对着一个婴儿柔声说话,婴儿看到他们的嘴形和发现的声音,会不由自主地想发声,并冲着说话的人露出笑容,这是他内心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快乐体现。

可惜我们很多人不懂,总是对于那些没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孜孜追求和小心保护,却让孩子失去各种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孩子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开发,就会渐渐消失。

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新生儿每天的状况日新月异,而随着他们长大,变化越来越不明显。

我们也都发现,两岁前孩子学习母语的能力是那么的卓越,没有专门的老师,不需要系统的学习,不知不觉地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

当我们长大后,就会发现学习一门语言是件多么复杂而困难的事,而幼儿却能掌握自行掌握得如此到位,这不是奇迹吗?

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智力发展中,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那就是天赋递减原则。

对孩子而言,生命中每一个第一次所具有的意义,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所以,请别为了外在的东西而错失孩子成长的每一次最佳时期。

请收起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收起那些危险的物品,给孩子穿上简洁而舒适的衣服,让他们简单而无拘无束地成长。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02

本来在孩子的心里,学习和成长是一件美妙而幸福的事。可是因外界的干扰,产生了不愉快的体验,他会渐渐丧失主动成长并收获快乐的能力。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往往就是小时候学习的欲望被压制了,导致长大后因心力不足,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当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外界的逼迫,而不是发自内心主动的"我要做",他就会有一种偷懒和逃避的心理,希望有人替自己把人生担起来。

学习和成长就变成了负担。

周国平有一个教育观,叫"对孩子妥协"。他的意思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特点。

他说:"我觉得童心是一种智慧,一个复杂的人往往看问题是乱的,只有单纯的人能够直入本质。我觉得是孩子滋养了我。"

他的女儿啾啾今年20岁,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录取。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03

孩子为什么会抵触?那是因为你让他失去了自己,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寻找真正的自己。

管的过多,孩子就会把精力放在如何逃避家长的管束上和与家长的对抗上。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而放的过多,孩子心态浮躁,内心也会因过于膨松散乱而失去了力量。

一个人如果受欲望的摆布,选择太多,满足太多,最终会变成一个没有方向的人。

因此,尊重和爱并不是无边无际。有规则有边界的爱与自由,才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内心丰盈、有弹性,从而生机勃勃。

就像我们写的字要形神兼具,就该收放自如。一味地约束,字就缺乏张力,拘谨而呆板;一味地放纵,字又显得散乱而无神。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04

易中天说:"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

因为大人常常有一个误区:分不清是自己需求还是孩子需求。

这样就很容易把孩子当成一种没有自我的不独立的个体,然后,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方法去顾料和教育他。

人类本能地带着一种自利的色彩来进行生活的。因此,这种教养常常会让大人只关注眼前的性价比。如果大人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缺乏教育的大局观,就很容易把孩子带偏了方向。

比如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从日常点滴做起。一些大人却因为怕眼下的麻烦而放弃了。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不会收拾房间,妈妈觉得教他做要花很多时间,还不如自己收拾省事。

再大一些,孩子因为没有收拾的习惯东西随手乱扔,妈妈认为他"学习更重要",依然麻利地替孩子收拾。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系列类似的懒惰习惯,他对家里事务没有了参与感,觉得这些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事,甩手掌柜当得理所当然。

最终他变成了一个自私、没有家庭责任感觉的人。

当大人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孩子也已长大了,此时再来纠正已经太困难。

当孩子对大人的"付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时,便没有了感恩之心,只剩下了依赖性。白眼狼和啃老族往往出自于这样的家庭教育中。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05

忙,常常是大人的一种借口。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抽出一点点的时间用心陪伴孩子,就能得到不一样的回报。

可成长不足的人,总会陷入到各种索取与付出的搏奕中,埋头于眼前细节而忽略了内在因素与素质。

少刷一次手机,与你的孩子交一次心,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样的谈话效果远胜过无数次的纠正与冲突。

大人忙的意义,不正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幸福快乐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却为了外在的东西做着相反的事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工作压力相当大。

那天,我刚回到家里,女儿希望我能陪她玩。我换上一身舒适的衣服,和她躺在床上打闹起来。然后我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压力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感到了久违的轻松。

当我们再次安静下来时,她向我说了很多心里话,四周充满着一种幸福的味道。

这种共享的幸福与快乐是双倍的,其他东西无法取代。

一个高质量陪伴孩子的过程,绝对不是大人单纯的付出。因为你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到的成长价值与快乐,远远超过了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开始学会了第二次成长。

是孩子帮我们找回了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来不及学习与体会的东西,以及不小心丢失的一些美好的品质。

而我们所能给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尊重他,然后和他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