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组织 齐河“沙张样板”有点儿“土”

乡村振兴看组织 齐河“沙张样板”有点儿“土”

如今,沙张村并入了沙张社区,家家户户住着小别墅,实现了五化五通,亮堂整洁。

乡村振兴看组织 齐河“沙张样板”有点儿“土”

在沙张村的大棚里,农民忙于劳作,“无公害”哈密瓜翠色欲滴,丰收在望。

俩村民抬杠了。

“过来!”

曹光庆把他俩喊到了便民服务大厅。问明原因后,曹光庆说:“你俩愿让我处理还是愿去派出所处理啊?”

谁都不愿去派出所。

“那这样,你俩一人买俩菜,一人买瓶酒,我陪着。”

俩人喝着吃着,又成好哥们儿了。

是的,在很多人看来,村支书曹光庆的方法有点“土”。但正是因为“土”,在齐河县胡官屯镇,以曹光庆为书记的沙张村党支部才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沙张村党支部用“土”方法,锻造出让人想不服气都不行的基层党组织,硬是把曾经的“土沙张”变成了“明星村”。

“土气”支书

有人说: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支书正派,群众自然拥护,前面叫号,后面敲锣。

问题是,曹光庆只有高中学历,从来没离开过农村,虽说当了6年的村主任,19年的村支书,但不论是言谈举止,还是穿着打扮,他更多的角色还是农民。

这咋办?

曹光庆不搞也搞不了“大权独揽”,就把原本归谁的责任归谁承担:文书齐丙宝负责精神文明、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全村14个党员划片包胡同、包农户、包企业。这样一来,不仅曹光庆的手脚放开了,各负责人也找到了归属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光庆善于学习。办公室里没电脑,报纸杂志却常看常翻,上面出了什么政策,什么行业最赚钱,他比谁都清楚,“不能光低头拉车,也得抬头看路嘛”。

如今,奶牛存栏1500头,紧跟市场,又和蒙牛乳业达成了托管合作协议,每年销售鲜奶达3000万元,村民不但可以得到80万元的分红,还解决了20人的就业问题。

更感人的是迁建新社区那一次。当时每户需要先期缴纳两万元。村里约定“谁先交钱,谁先选房”。但仍然没人响应。太尴尬了。于是,曹光庆等人带头交钱,社区建成后,大家又放弃了优先选房的权利,采取抓阄选房。

此外,村里将大伙儿上缴资金和财政拨付资金,全部交给乡镇经管站统一支配,党支部不染指一分。整个建设过程,1600万元的建设费用,大伙儿从没有说三道四。

“小队长”和“纪检书记”

基层要发展,上面派干部。派来的干部有的反应:基层的工作真难干。但像曹光庆这样土生土长的基层人,却对基层工作不打怵。

5月24日是党员活动日,董义山作为群众代表,跟党员们坐在一块,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儿:“俺们董家只有两户,按照过去的办法,谁都选不上群众代表。”

据了解,沙张村有李、曹、张、齐、万等9个姓氏,宗族有大有小。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农村,即便是“全民公选代表”,也存在大宗族左右村内事务的现象,有的独门小户一辈子都甭想参与进来。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充分听取大伙儿的意见,沙张村党支部打破惯例,按照姓氏,每姓推选一名德望高、辈分高的人来做群众代表。

此外,谈到钱的问题,曹光庆说,党支部坚持财务公开,成立了理财小组,每月、每季、每年都张榜公布钱的去向,较大的花销必须经过群众代表会同意后才能实施。

去年,一位村民将举报信送到了县里。反馈到村里后,曹光庆这个实在人只有实在办法。他把举报信的主要内容张榜公布,并公开道歉、解释说明。“群众写举报信是帮咱发现问题啊,咱感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藏着掖着呢?及时发现,及时改正,等到事处理不了了再着急就晚了。”

就这样,沙张村的党支部将写举报信、拨打热线电话的村民,形象地称为不拿钱的“纪检书记”。

正是有了“小队长”的帮助,有了“纪检书记”的鞭策,曹光庆带领的党支部管理村庄25年来,从未动用过县乡的公安警力,更没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一条纪律”

怎么让人家记住你的好?关键时刻你要站出来,顶上去。这方面,沙张村的党支部做的非常漂亮。

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大伙儿有困难,村干部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这是沙张村党支部的一条纪律。

如今的沙张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每年都要拿出10多万元,为大伙儿缴纳黄河水费、小麦玉米保险和有线电视等费用。此外,还免费给大伙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去年天然气入户,每户又补贴了7000元。

党支部每次都这么给力,大伙儿自然感觉靠得住。

前段时间,连降大雨给一位村民带来了麻烦。他的13棵树被附近企业排出的水淹了。村民不找企业,而是直接给曹光庆打了电话。曹光庆赶到现场后说:“你这树一棵顶多值40块钱,13棵树让企业赔你520块钱吧。”

村民心服口服。

党支部正派,村风民风同样风清气正。去年,“天禾”公司(党支部引来的一家公司)临时借用大伙儿门前的公路晾晒油葵。不料天降大雨,公司人手紧,眼看着一季的收成就要泡汤了,公司经理叫苦不迭。但让人感动的是,只见大伙儿纷纷拿出自家的油布、簸箕,争分夺秒抢收起来,那干劲儿像是在抢收自家的油葵,最终帮公司挽回了损失。

但村民却说的很实在:“企业都是外地的,来到咱这里什么都不熟悉。村干部帮着跟上边对接,俺们就帮着忙活点眼前事儿,毕竟都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