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組織 齊河「沙張樣板」有點兒「土」

鄉村振興看組織 齊河“沙張樣板”有點兒“土”

如今,沙張村併入了沙張社區,家家戶戶住著小別墅,實現了五化五通,亮堂整潔。

鄉村振興看組織 齊河“沙張樣板”有點兒“土”

在沙張村的大棚裡,農民忙於勞作,“無公害”哈密瓜翠色慾滴,豐收在望。

倆村民抬槓了。

“過來!”

曹光慶把他倆喊到了便民服務大廳。問明原因後,曹光慶說:“你倆願讓我處理還是願去派出所處理啊?”

誰都不願去派出所。

“那這樣,你倆一人買倆菜,一人買瓶酒,我陪著。”

倆人喝著吃著,又成好哥們兒了。

是的,在很多人看來,村支書曹光慶的方法有點“土”。但正是因為“土”,在齊河縣胡官屯鎮,以曹光慶為書記的沙張村黨支部才獨樹一幟。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沙張村黨支部用“土”方法,鍛造出讓人想不服氣都不行的基層黨組織,硬是把曾經的“土沙張”變成了“明星村”。

“土氣”支書

有人說:支部強不強,關鍵看支書。支書正派,群眾自然擁護,前面叫號,後面敲鑼。

問題是,曹光慶只有高中學歷,從來沒離開過農村,雖說當了6年的村主任,19年的村支書,但不論是言談舉止,還是穿著打扮,他更多的角色還是農民。

這咋辦?

曹光慶不搞也搞不了“大權獨攬”,就把原本歸誰的責任歸誰承擔:文書齊丙寶負責精神文明、環境衛生、移風易俗;全村14個黨員劃片包衚衕、包農戶、包企業。這樣一來,不僅曹光慶的手腳放開了,各負責人也找到了歸屬感。

更難能可貴的是,曹光慶善於學習。辦公室裡沒電腦,報紙雜誌卻常看常翻,上面出了什麼政策,什麼行業最賺錢,他比誰都清楚,“不能光低頭拉車,也得抬頭看路嘛”。

如今,奶牛存欄1500頭,緊跟市場,又和蒙牛乳業達成了託管合作協議,每年銷售鮮奶達3000萬元,村民不但可以得到80萬元的分紅,還解決了20人的就業問題。

更感人的是遷建新社區那一次。當時每戶需要先期繳納兩萬元。村裡約定“誰先交錢,誰先選房”。但仍然沒人響應。太尷尬了。於是,曹光慶等人帶頭交錢,社區建成後,大家又放棄了優先選房的權利,採取抓鬮選房。

此外,村裡將大夥兒上繳資金和財政撥付資金,全部交給鄉鎮經管站統一支配,黨支部不染指一分。整個建設過程,1600萬元的建設費用,大夥兒從沒有說三道四。

“小隊長”和“紀檢書記”

基層要發展,上面派幹部。派來的幹部有的反應:基層的工作真難幹。但像曹光慶這樣土生土長的基層人,卻對基層工作不打怵。

5月24日是黨員活動日,董義山作為群眾代表,跟黨員們坐在一塊,心裡說不出來的滋味兒:“俺們董家只有兩戶,按照過去的辦法,誰都選不上群眾代表。”

據瞭解,沙張村有李、曹、張、齊、萬等9個姓氏,宗族有大有小。毋庸諱言,在過去的農村,即便是“全民公選代表”,也存在大宗族左右村內事務的現象,有的獨門小戶一輩子都甭想參與進來。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為了充分聽取大夥兒的意見,沙張村黨支部打破慣例,按照姓氏,每姓推選一名德望高、輩分高的人來做群眾代表。

此外,談到錢的問題,曹光慶說,黨支部堅持財務公開,成立了理財小組,每月、每季、每年都張榜公佈錢的去向,較大的花銷必須經過群眾代表會同意後才能實施。

去年,一位村民將舉報信送到了縣裡。反饋到村裡後,曹光慶這個實在人只有實在辦法。他把舉報信的主要內容張榜公佈,並公開道歉、解釋說明。“群眾寫舉報信是幫咱發現問題啊,咱感謝還來不及,怎麼可能藏著掖著呢?及時發現,及時改正,等到事處理不了了再著急就晚了。”

就這樣,沙張村的黨支部將寫舉報信、撥打熱線電話的村民,形象地稱為不拿錢的“紀檢書記”。

正是有了“小隊長”的幫助,有了“紀檢書記”的鞭策,曹光慶帶領的黨支部管理村莊25年來,從未動用過縣鄉的公安警力,更沒發生過一起群眾上訪事件。

“一條紀律”

怎麼讓人家記住你的好?關鍵時刻你要站出來,頂上去。這方面,沙張村的黨支部做的非常漂亮。

這樣的事蹟不勝枚舉。大夥兒有困難,村幹部要第一時間站出來。這是沙張村黨支部的一條紀律。

如今的沙張村,集體年收入20萬元,每年都要拿出10多萬元,為大夥兒繳納黃河水費、小麥玉米保險和有線電視等費用。此外,還免費給大夥兒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去年天然氣入戶,每戶又補貼了7000元。

黨支部每次都這麼給力,大夥兒自然感覺靠得住。

前段時間,連降大雨給一位村民帶來了麻煩。他的13棵樹被附近企業排出的水淹了。村民不找企業,而是直接給曹光慶打了電話。曹光慶趕到現場後說:“你這樹一棵頂多值40塊錢,13棵樹讓企業賠你520塊錢吧。”

村民心服口服。

黨支部正派,村風民風同樣風清氣正。去年,“天禾”公司(黨支部引來的一家公司)臨時借用大夥兒門前的公路晾曬油葵。不料天降大雨,公司人手緊,眼看著一季的收成就要泡湯了,公司經理叫苦不迭。但讓人感動的是,只見大夥兒紛紛拿出自家的油布、簸箕,爭分奪秒搶收起來,那幹勁兒像是在搶收自家的油葵,最終幫公司挽回了損失。

但村民卻說的很實在:“企業都是外地的,來到咱這裡什麼都不熟悉。村幹部幫著跟上邊對接,俺們就幫著忙活點眼前事兒,畢竟都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