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家在圩区,抬眼望去,视线擦着庄稼尖儿,拉得很远,村庄就卧在大片大片的庄稼中,家家灰墙黛瓦,户户绿柳炊烟,更有几方池塘镜面似的镶嵌在村庄中,增添不少灵动之气。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老家的村口有一口塘,四五亩见方,周围遍插柳树,靠村的塘口留有水埠,就是几块大青石,犬牙交错咬搭建成的。水源从村上头的山田汇聚流入,在塘中囤积,涨到一定高度,又顺着村民自建的函道流入灌溉农田的圩沟里去了。这塘叫花门塘,听父亲说,这塘是有名气的,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那是明洪武年间,凤阳闹灾荒,乡人无私赈灾,洪武皇帝感念族人明义识体,特颁旨敕造花门楼,造楼前,有一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疮脓,挑有一副锈钝斧刨,竟也来找当地乡绅,要求建楼,乡绅见他可怜,收留了这位老人,因老人体臭,工匠多远远躲避,村中一管工人饮食的小姑娘非常同情他,每日送茶送饭,嘘寒问暖。楼建成“上梁”前日,老人把自己的破斧头交给小姑娘,交代说明日上梁,梁非长即短,到时,你拿我斧头,登上梁头,大喊三声“鲁班师傅来上梁”,梁就能上成,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第二天上梁,果如老人所言,梁长了,锯则短,大家正一筹莫展时,小姑娘手拿旧斧,爬上梁头,高喊“鲁班师傅来上梁”,三声结束,梁不长不短,妥贴恰当,下面工匠忙哄抢那把旧斧,小姑娘一急,将斧头扔出,斧斜劈出一方池塘,斧柄直插入地,形成一口井。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传说在一代一代的口传中活了多少年已无从查考了,只是塘依旧,鱼波粼粼;井依旧,水清澈甘甜。花门楼早在文革时期拆除了,只留有几墩石鼓石柱。

一天中,花门塘是最早醒来的,女人用棒槌敲亮了清晨,日头渐高,声响渐渐响了、多了、交汇了,年幼的孩子围在母亲周围,有胆大的撩埠边的水,水细细柔柔的,在指间滑滑的溜,一不小心,“扑通”载塘中去了,母亲一把拽上来,巴掌印早烙在嫩皮股上了,孩子哭了,看着嘴咧成的丑样,旁边的女人们却笑了起来。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夏天,塘成了孩子们的舞台,男孩子们整天泡在水里,游泳的姿势不好看,全是清一色的狗刨,有的打划划,有的扎猛子,有的漂海海,还有的在水中竖蜻蜓,等到在水中直起身时,已是一头脸的泥,激起一塘笑声,惹得栖息在岸上柳树里的知了也一阵高歌,孩子恼了,一个猛子扎到水里不见了,水面上只留下一条滑行的水纹,过了一会儿,他在岸边探出了头,用手一撸脸,举起一个河蚌来,小伙伴们喝一声彩,都扎入水中去了。知了受了惊,在柳丛中一个扑棱,嘶叫着飞远,在对面的柳树上落下来。孩子们耍累了,在岸边抠下几块黄泥,骑坐在水埠的青石上,把泥揉熟了,玩起了泥巴炮来……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塘边的柳树是村人自己插的,不是垂柳,却易长,粗壮得很,根须交错,紧抓着岸边每一个土粒。春天,柳枝抽出时,父亲总要砍一些,回家编成柳筐、柳篮,既结实又好使。一入伏天,村人便把牛牵入塘中“打汪”,牛绳系在柳树的干上,便是天然的牛桩,牛把身子藏在柳荫下的清凉的水块中,惬意的很。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腊月,村人架水车把水抽干,塘中鱼多鱼肥,水要干未干时,鱼在浅水中扑打,小伙子们早已准备好了,穿上皮裤,卷起长袖,提着水桶,把一条条鱼捡到桶中,鱼可不愿意束手待擒,扑腾着尾鳍,溅起的泥点麻了脸,脏了衣服,这下更掀起塘里塘外一股笑浪。鱼分到每家每户后,村人开始挖塘泥了,两个像河蚌壳一样的铁锨子挖起堆积了一年的淤泥,打捞运到“不出力”的农田里。

巢湖坝镇花门塘,合肥东南古村落

但这一切已是美好的往事了。前不久回老家,走到村口时,不禁愣住了:花门塘已经蜕缩得只有一亩田大小了,岸边光秃秃的,没有一颗柳树的影子,塘底仅存着一点水,不,应该是“水泥”,几只鹅鸭在上面踏过,留下一行行斑驳的脚印,水埠的青石还在,只像是沙漠里动物渴死的尸体,往日美好的记忆已经化为因干涸龟裂的塘土,池塘已经死了!往日粼粼的欢笑又在脑海中想起,但就像一阵轻烟,一声叹息,被风吹散了,吹淡了,消失了……

救救池塘,救救……(配图为巢湖境内门口塘)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