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騙局」狂卷60億!指責受騙老人有什麼意義?

能夠讓自己“老有所養”,是每一個老人真誠的願望;而“老無所依”,則是深藏在每一個老人內心的恐懼。伴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漸漸進入“老齡化”週期,養老問題成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關心的話題。

過去,大多數老年人膝下都有不止一位子女,而居住在城市裡的老年人更是能得到“單位”的照料。然而如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單位”的作用也日益削弱,許多老年人不得不開始獨自面對“如何養老”這項艱鉅的挑戰,為自己的餘生尋找一條合適的出路。

“養老騙局”狂卷60億!指責受騙老人有什麼意義?

面對這樣的局面,政府部門出臺了各種支持社會化養老的政策,民間也有許多愛心團體向需要幫助的老年人伸出了援手,這些現象,展現了社會的“陽光面”;然而,在“陽光”照耀不到的陰暗角落裡,也有一些人,竟然喪心病狂地在養老問題上打起了歪主意,試圖從這些急需幫助又無所適從的老人身上,榨取他們最要命的“養老錢”。近日遭到曝光的“愛福家”養老騙局,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乍看上去,欺騙了數千名老人、涉案超60億元的“愛福家”並不像是一個騙局。與大多數“空手套白狼”的案例不同,“愛福家”確實投入了一定的本錢,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像模像樣的虛假“外殼”。

一方面,這家詐騙企業在多個城市一擲千金,建起了好幾個“看上去很美”的養老基地,以此為據向參與項目的老人們誇下海口,聲稱“只要交了錢,就能優先入住我們未來的養老院,而且每年都能獲得返利”;另一方面,這家企業還設置了許多基層營業部,專門作為老人們的“活動中心”,沒事就為老人們提供一點小恩小惠,以實現讓老人們“安心掏錢”的目標。

“養老騙局”狂卷60億!指責受騙老人有什麼意義?

受騙的老人們共同控訴“愛福家”

然而,無論怎麼“包裝”,騙局就是騙局。在涉事企業的種種蠱惑之下,許多老人都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了的“養老錢”以《藝術品交易合同》和《居家服務合同》的方式交給了“愛福家”,其中甚至有人動用了子女的存款。

就在這些老人們高高興興地交了錢,等待養老基地建成,坐享“返利”的時候,“愛福家”的老闆曹斌銘毫不意外地選擇了“跑路”。老人們的積蓄自然被席捲一空,而那些“養老基地”也成了爛尾工程。一直偽裝成“敬老先鋒”的騙子,終究還是露出了兇險的獠牙。

事件曝光後,受騙老人很快就報了警,並且向媒體曝光了這起事件的相關細節。然而,騙局主謀曹斌銘至今仍然失聯,即便其最終被警方抓獲歸案,能追回多少贓款也很難說。這意味著這些老人很可能註定要為自己的輕信蒙受巨大的代價,而社會上的“養老焦慮”,也可能因為此案的發生而進一步發酵。

“養老騙局”狂卷60億!指責受騙老人有什麼意義?

“愛福家”幕後老闆曹斌銘

歸根結底,這起案件的本質,就像以往發生的各種針對老年人的騙局一樣,還是有人摸準了老年人思維的弱點,抓住了他們身上的“命門”。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許多問題上,老年人缺乏足夠的鑑別力。有些老年人或許也有不低的學歷,也曾從事過不簡單的工作,但他們的認知水平畢竟會受到時代和社交圈的侷限,而不可能應付永遠在“更新迭代”的最新騙術。

有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時也有俗話反過來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騙術與防騙意識,就好比是這兩句俗話裡的“魔”與“道”,在詐騙所能牟取到的暴利驅動之下,兩者總是在互相博弈、互相趕超,這是一場永不休止的“戰爭”。遺憾的是,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而許多年輕子女又並沒有將最新的防騙意識及時有效地傳達給自己的父母,導致老年人在這樣的“戰爭”之中總是處於不利地位,最終只能淪為騙子的獵物。

在這種情況下,像某些網絡輿論一般,指責這些老人“愚蠢、貪婪、對子女不負責任”,是毫無意義的做法。這樣的說辭除了抒發一股廉價的優越感之外,對改善社會現實沒有任何幫助。

“養老騙局”狂卷60億!指責受騙老人有什麼意義?

這些老年人或許不夠聰明,沒能識破騙術,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愚蠢”,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足夠優質的信息渠道獲取最新的防騙訊息;這些老年人或許確實對所謂的“高額返利”有所覬覦,但這也只不過是根本不知“金融風險”為何物的老人們眼裡的人之常情;這些老年人或許確實沒有在做出決策之前與子女進行過充分的溝通,然而當下,又有多少子女有耐心去心平氣和地和自家的老人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好好溝通呢?

在騙子和受害者之間,我們永遠沒有去隨意指責受害者的道理。這些老人遭遇詐騙並非他們所願,指責他們既不公正,也無助益。如果我們真的希望類似事件不再重演,就應該從現在開始行動,擦亮雙眼,認真地替身邊的老人們識別出這些心黑手辣的詐騙企業,及時將最新的防騙意識教給他們,盡好子女、後輩的責任。如此,我們才算得上真正對老人們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