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需要過年嗎?

現在還需要過年嗎?

我現在不喜歡過年了。

一、

提到過年,最讓人開心的莫過於除夕夜裡,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吃一頓香噴噴的年夜飯了。嗑磕瓜子,看看春晚,談談去年的成長和進步,聊聊未來的打算和規劃。

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出去旅遊,以往過年的諸如貼春聯、穿新衣、放鞭炮、看花燈、看春晚等等習俗也逐漸被都市人遺忘在角落。

二、

小時候,從除夕那天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內心就會升騰起一種莫名的喜悅,很難去描繪它,很難用詞語表達,就好像知道馬上會有什麼好事即將發生的那絲快樂。

姥姥家的小院子,那一方不大的地方,就是我和小夥伴玩耍的天堂。

平時上學時省下來的零花錢,就為了現在買火柴炮放。一盒一塊錢,一買就買幾十盒。拿上燒的香,再問大人要個打火機,撒丫子的跑出去,哪怕凍的鼻涕直流也要盡情的放飛自我,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我的。

把炮放在煙盒裡炸,看紙屑四濺;扔水裡,看濺起的水花;放在啤酒瓶裡,聽那聲清脆;放到雪球裡,看雪花飛濺,無數個能塞進火柴炮的狹小區域都盛開過耀眼的火花。碰到不響的,就把炮掰斷,引到出來,集合在一起,拿打火機點著,呲的一聲升起一個小小的蘑菇雲,就像我在心裡生出了一朵雲彩。

那時還有一種摔炮,使勁兒扔在地上就會響。左扔一個右甩一個,剎那間覺得自己像是拿著武器的士兵,就是這麼酷炫。

還有一種沖天響,點燃後拿在手裡,“啾”的一聲就飛上天。那時候年紀小,還不敢放,但是心裡想“等我敢拿在手裡放的時候我是不是就長大了?”到現在我都覺得鞭炮的味道很好聞,僅次於被太陽曬過的被子。

現在呢?都是幾百塊的禮炮,幾分鐘內自動放完,簡直是放錢!我怎麼也找不到那段戰兢兢的拿著沖天響閉著眼睛對著天的複雜而愉悅的心情了。

三、

除夕中午吃完飯,大人們就準備開始貼春聯,姥姥掏出早就糊好的米糊(就是張愛玲寫過的飯粘子),拿出姥爺親手寫的氣勢磅礴的對聯,小心翼翼的往牆上抹,貼完都已經大汗淋漓,滿滿的儀式感。而現在呢,外面二三十塊錢買的幾幅春聯,千篇一律的“家和萬事興”之類,拿上膠布和剪刀,呼哧呼哧的十分鐘搞定,迅速而果斷,可我總覺得缺點什麼。

到了晚上,姥姥都會張羅著一大桌子飯,每次都有我最愛的炸花生米,親戚們圍了一大桌,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吃著年夜飯,看春晚、嗑瓜子,烤著炭,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飯後,我們掏出藍屏的諾基亞小心翼翼的編好一段段的文字,送出我們新年的祝福。

到了大年初一,一家人都穿著漂亮的新衣服,帶著早就準備好的禮物去給親戚們的拜年,送去我們的祝福和問候。

每到一家,我都會說“XXX,我來給您拜年了。”不害羞的接過壓歲錢,接著找個機會去上廁所,偷偷眇眇裡面裝了多少錢。而每次爸媽都會幫我收好,說幫我存著以後上大學(娶媳婦),可到現在都不知道那些年存的壓歲錢都去了哪裡,哈哈。

而轉眼間,我都快到了該給一些晚輩們發壓歲錢了。時間快的讓人忍不住回首,忍不住感慨。

四、

那時候沒有KTV,沒有遊樂場,沒有電影院,沒有公交地鐵,沒有夜市,可每年過年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愉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雖然小夥伴們還是會從天南海北趕回來相聚,但大部分人陸陸續續的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子,每年總有那麼幾個人缺席,活動的項目變成一成不變的吃飯喝酒打牌唱歌。酒桌上推杯換盞,KTV裡熱熱鬧鬧,看起來也是開開心心,可總感覺一些東西回不來了。但儘管如此,我依然願意赴這一面之約,只因許久不曾回家的你。

這幾年過年親戚間的詢問也從“期末考的怎麼樣啊?”變成了“女朋友找好了嗎?”、“工作怎麼樣?”等話題,他們的嘮叨依然沒有變。我不喜歡他們嘮叨的內容,可是我喜歡聽他們嘮叨,不厭其煩的回答他們的問題,然後順著他們的意思往下說。我喜歡感受這份濃濃的關愛。

五、

去年十一的時候朋友結婚,我回家參加婚禮。當車子走到縣城的時候,那種熟悉感,那種莫名的興奮感油然而生,熟悉的樓房,熟悉的飯店,一切都是那麼親切可人。

其實這麼大,我從沒認真的想過,家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知道我推開家門,看到媽媽熟悉而親切的微笑,吃上美味而熟悉的牛肉,我才終於明白,家的感覺,其實還是在於人啊。

回家過年,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寄託的不僅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更是我們對故鄉人的深切情感。

我想,我還是喜歡過年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