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需要过年吗?

现在还需要过年吗?

我现在不喜欢过年了。

一、

提到过年,最让人开心的莫过于除夕夜里,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一顿香喷喷的年夜饭了。嗑磕瓜子,看看春晚,谈谈去年的成长和进步,聊聊未来的打算和规划。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出去旅游,以往过年的诸如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看花灯、看春晚等等习俗也逐渐被都市人遗忘在角落。

二、

小时候,从除夕那天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内心就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喜悦,很难去描绘它,很难用词语表达,就好像知道马上会有什么好事即将发生的那丝快乐。

姥姥家的小院子,那一方不大的地方,就是我和小伙伴玩耍的天堂。

平时上学时省下来的零花钱,就为了现在买火柴炮放。一盒一块钱,一买就买几十盒。拿上烧的香,再问大人要个打火机,撒丫子的跑出去,哪怕冻的鼻涕直流也要尽情的放飞自我,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把炮放在烟盒里炸,看纸屑四溅;扔水里,看溅起的水花;放在啤酒瓶里,听那声清脆;放到雪球里,看雪花飞溅,无数个能塞进火柴炮的狭小区域都盛开过耀眼的火花。碰到不响的,就把炮掰断,引到出来,集合在一起,拿打火机点着,呲的一声升起一个小小的蘑菇云,就像我在心里生出了一朵云彩。

那时还有一种摔炮,使劲儿扔在地上就会响。左扔一个右甩一个,刹那间觉得自己像是拿着武器的士兵,就是这么酷炫。

还有一种冲天响,点燃后拿在手里,“啾”的一声就飞上天。那时候年纪小,还不敢放,但是心里想“等我敢拿在手里放的时候我是不是就长大了?”到现在我都觉得鞭炮的味道很好闻,仅次于被太阳晒过的被子。

现在呢?都是几百块的礼炮,几分钟内自动放完,简直是放钱!我怎么也找不到那段战兢兢的拿着冲天响闭着眼睛对着天的复杂而愉悦的心情了。

三、

除夕中午吃完饭,大人们就准备开始贴春联,姥姥掏出早就糊好的米糊(就是张爱玲写过的饭粘子),拿出姥爷亲手写的气势磅礴的对联,小心翼翼的往墙上抹,贴完都已经大汗淋漓,满满的仪式感。而现在呢,外面二三十块钱买的几幅春联,千篇一律的“家和万事兴”之类,拿上胶布和剪刀,呼哧呼哧的十分钟搞定,迅速而果断,可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到了晚上,姥姥都会张罗着一大桌子饭,每次都有我最爱的炸花生米,亲戚们围了一大桌,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吃着年夜饭,看春晚、嗑瓜子,烤着炭,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饭后,我们掏出蓝屏的诺基亚小心翼翼的编好一段段的文字,送出我们新年的祝福。

到了大年初一,一家人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带着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去给亲戚们的拜年,送去我们的祝福和问候。

每到一家,我都会说“XXX,我来给您拜年了。”不害羞的接过压岁钱,接着找个机会去上厕所,偷偷眇眇里面装了多少钱。而每次爸妈都会帮我收好,说帮我存着以后上大学(娶媳妇),可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些年存的压岁钱都去了哪里,哈哈。

而转眼间,我都快到了该给一些晚辈们发压岁钱了。时间快的让人忍不住回首,忍不住感慨。

四、

那时候没有KTV,没有游乐场,没有电影院,没有公交地铁,没有夜市,可每年过年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愉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虽然小伙伴们还是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相聚,但大部分人陆陆续续的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人缺席,活动的项目变成一成不变的吃饭喝酒打牌唱歌。酒桌上推杯换盏,KTV里热热闹闹,看起来也是开开心心,可总感觉一些东西回不来了。但尽管如此,我依然愿意赴这一面之约,只因许久不曾回家的你。

这几年过年亲戚间的询问也从“期末考的怎么样啊?”变成了“女朋友找好了吗?”、“工作怎么样?”等话题,他们的唠叨依然没有变。我不喜欢他们唠叨的内容,可是我喜欢听他们唠叨,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的问题,然后顺着他们的意思往下说。我喜欢感受这份浓浓的关爱。

五、

去年十一的时候朋友结婚,我回家参加婚礼。当车子走到县城的时候,那种熟悉感,那种莫名的兴奋感油然而生,熟悉的楼房,熟悉的饭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可人。

其实这么大,我从没认真的想过,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知道我推开家门,看到妈妈熟悉而亲切的微笑,吃上美味而熟悉的牛肉,我才终于明白,家的感觉,其实还是在于人啊。

回家过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寄托的不仅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我们对故乡人的深切情感。

我想,我还是喜欢过年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