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爲師?」這名師範生在畢業典禮上給出的答案,令人動容!

6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歷史學院公費師範生張慧同學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發言,她講述了自己的支教經歷,以及在北師大學習生活四年中,從優秀師長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從反覆地探尋“何以為師?”,再到篤定地回答“可以為師矣!”她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向所有人展示了一名北師大公費師範生的成長。

“何以為師?”這名師範生在畢業典禮上給出的答案,令人動容!

在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歷史學院2018屆公費師範生 張慧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歷史學院的公費師範生張慧。在發言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是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而不是Teaching University?

為了尋找答案,我用了四年的時間。

四年前的夏天,我收到了來自北師大的錄取通知書,同時收到的還有那份日後回省從教的協議。摸著北京師範大學6個字,我的內心喜憂參半,彷彿登上了一個無限可能的平臺,卻又只有一條路可走。

我真的願意當老師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參加了赴河南洛陽白元一中的支教。

記得支教結束那天,孩子們凌晨四點就守在門口,哭著問我們:還會回來嗎?正當我猶豫不決時,一個叫魏玉剛的小孩突然拽掉了我的紐扣,他說:“老師,我以前打算唸到初三就出去打工,自從你們來了,我覺得唸書真好,我要一直唸到北京去,紐扣為證。”一席話讓我振奮極了,要知道,魏玉剛最初是一個不僅不聽課還公然搗亂的孩子啊。

他讓我明白,學為人師的意義在於教化從容,行為世範的境界是能砥礪無窮。他雖然無法改變留守兒童的出身,卻可以通過教育改變以後的命運,而作為別人命運的燈塔,吾又何其幸也。

“何以為師?”這名師範生在畢業典禮上給出的答案,令人動容!

此後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個日夜,我在一次次支教實踐中堅定了為中國而教的信念,卻也一次次地問自己:何以為師?

郎平學長說:以信念。所以她帶領中國女排披荊斬棘,不畏艱難。古麗加汗艾買提師姐說:以情操。所以她願意從烏魯木齊調往葉城八中,不計得失。白壽彝先生說:以學識。所以他90高齡仍然筆耕不輟,鑄成《中國通史》。莫言先生說:以仁愛。所以當他站在諾貝爾領獎臺上時,仍然念念不忘感恩母親。他們是轟動全國的榜樣,但他們也是我們親切的師長,是和我們同飲一瓢水,共沐一份春光的北師大人!

其實,所謂Normal與Teaching的區別,就是師匠和教師的區別。

當老師是一份職業,而成為師匠是一種追求,一種在任何領域都既腳踏實地又敢為人先的追求。

想到這裡,我不禁心生豪情,因為在師大的四年也成就了我們自己的芳華!回望在師大苦讀的日日夜夜,回憶那些打比賽、做科研的點點滴滴,木鐸金聲的洗禮,朗朗校訓的浸潤,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有了兼濟天下的氣魄,而非為一蔬一飯苟且。

悉數與師長朝夕相處的歲月,拾憶與同窗齊頭並進的時光,雙一流的推進,硬件設施的改善,所有的努力,也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自信地回一句:可以為師矣!

“何以為師?”這名師範生在畢業典禮上給出的答案,令人動容!

昔日小苗,今已亭亭如蓋。他日重逢,又是桃李芬芳。我們的一生,師大隻送此一程,但此後無論山高水長,北師依然是心中最美的模樣。

祝願母校滋蘭樹蕙,永續華章。

祝願同窗前程似錦,初心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