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和任正非都是1987年創業的,那麼哪家公司的利潤最高?

開著布加迪威龍滅老鼠

先簡單介紹一下臺積電的情況。臺積電的全稱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張忠謀1987年在臺灣創立的半導體制造企業。


創始人張忠謀有“芯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24歲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在美國奮鬥了半輩子之後,張忠謀56歲的年齡,返回臺灣創業。經過幾十年打拼,臺積電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企業。他的客戶包括高通、蘋果、三星、聯發科和華為海思等知名芯片企業。


在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臺積電以293億美元(2016年營業收入)的營收位列全球第369位。


2017年,臺積電營業收入9774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100億元左右;實現淨利潤3431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750億元左右。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的情況。華為的主要有三大塊: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業務。他的客戶既包括大型企業,也包括千千萬萬的消費者。


2017年,華為集團營業收入6036億元,淨利潤475億元。

我們可以看到,在營業收入上還遠遠高於臺積電。但在利潤上,華為還不及臺積電。

臺積電的業務處在芯片製造的高利潤環節,因此它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再加上臺積電的製造技術和工藝在全球領先,比如現在高通最新一代手機處理器驍龍845採用的就是臺積電的10nm工藝。2017年臺積電的,淨利潤率高達35%。

而華為則處在的則是競爭者林立的電信設備製造和智能手機制造行業,它並沒有絕對優勢李擊敗競爭者,也沒有產品定價權。2017年全年淨利潤率約為8%,和臺積電差的太遠。


紅谷新視界

華為是通信行業中的一大巨頭,臺積電是晶圓代工行業中的一大巨頭,兩者的業務有著太大的差異。華為和臺積電之間固然存在著交集,比如,華為自主設計的麒麟系列芯片便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但華為與臺積電相互比較,哪家的營收更多,哪家的利潤更多,實際意義並不大。

僅從2009年到2016年,無論是華為,還是臺積電,兩者的營收都一年更比一年多。2010年,華為的營收1852億元人民幣,約合280億美元,華為的淨利潤238億元人民幣,合30多億美元。同年,臺積電的營收4195億元新臺幣,約合140億美元,臺積電的淨利潤1592億元新臺幣,約合55億美元。到了2016年,華為的營收兩倍多於臺積,而華為的淨利潤卻是比臺積電少了差不多40億美元。總體上講,同樣是從2009年到2016年,華為的營收始終高於臺積電,但華為的淨利潤確實要比臺積電少,且華為的淨利潤率還遠低於臺積電。可以預見,2017年,華為和臺積電的業績都會比2016年有所增長,華為的營收依然高過臺積電,華為的淨利潤應該還是會比臺積電少。需要提示一下,華為和臺積電的業績數據都取自網絡,如果有個別數據確實存在偏差,還請大家指出來以便糾正。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2016年的研發投入就達110億美元,基本等於臺積電在該年取得的淨利潤。臺積電在2016年的研發開支則有22億美元左右,遠低於華為在當年的研發支出。可是,臺積電這些研發開支,主要是被臺積電用於製程工藝的研發。由此可見,臺積電只為做好製造技術這一件事,投入的研發資金可謂是相當的高。臺積電每年的資本開支,那便是在100億美元之上。

截至到目前,臺積電的市值大概有2200億美元。有一些人估計,如果華為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話,華為的市值極有可能也是在20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之間。

(註釋:任正非在趕回的途中一邊等車一邊打電話,身邊沒帶一個保鏢和助理。)

相信有太多的人都已知道了任正非等人在國內創立華為的故事,那就不妨簡單談談張忠謀和他的臺積電。

網絡上有種說法是,凡是有人不知道半導體行業中有個叫張忠謀的人,就等於是不知道軟件行業中有個叫比爾蓋茨的人。張忠謀50多歲的時候,方才在臺灣創立臺積電。並且,之後的臺積電還被業界人士們稱作最賺錢的華人科技公司。

(註釋:張忠謀坐地鐵去上班,坐他旁邊的這位女生表現卻很淡定。)

曾有媒體報道,臺積電之所以會在半導體行業中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首先是因為臺積電選對了前進的方向,選對了商業模式。任何產業大到一定程度後,隨後都會有一個再分工與細化的過程。張忠謀則憑藉自己的遠見卓識,果斷抓住了半導體行業需要分工與細化的難得機會,並在臺灣創立起臺積電,臺積電專為眾多廠商們提供晶圓代工業務。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半導體行業中有了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商的出現和成長,半導體行業中也才出現了大量的芯片設計廠商。

微處理器廠商AMD就是個例子。AMD沒有雄厚的實力去搞製造,如果一腳踢肯定無法跟英特爾競爭,但它專注研發設計,用臺積電彌補製造的不足,硬是活生生地跟英特爾纏鬥至今。不光是AMD,包括高通、蘋果也都是受益了張忠謀代工製造的模式,讓自己得以聚焦研發設計並快速成長。
著名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也盛讚張忠謀不是創辦了一個企業,而是創造和成就了兩個產業:專業的半導體制造代工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對臺灣而言,臺積電則讓其從半導體荒原變成全球半導體重鎮。模仿臺積電代工的臺聯電、背靠臺積電搞設計的聯發科,都是其中的典型。郭臺銘,也是推動了製造、設計兩個產業的人。正是有了鴻海這樣的製造大廠,才有小米等無廠品牌的崛起。

有人問過張忠謀,什麼樣的企業家才是優秀的企業家?張忠謀的回答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第一就是要有誠信,有道德,之後才該是要有能力。有人再問張忠謀,一家公司如何在行業中取得成功?張忠謀則回答,一家公司要在行業中取得成功,當然先是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策略,然後就是僱對有能力的人。公司再把好的,正確的理念灌輸給這些有能力的人。


我為科技狂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a80005be33a815258e\

MoneyMoney轟

按照臺積電和華為的利潤表數據來看,華為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6036億元,淨利潤475億元;臺積電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銷售收入2147億元,淨利潤758億元,在收入水平上來看,華為的銷售收入大於臺積電,而臺積電的淨利潤和獲利能力強於華為。

上圖為華為的收入、淨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情況。

臺積電的盈利能力很強,由此可以看出臺積電在技術上的優越性和較高的壁壘。

2017年臺積電披露的年報來看,臺積電的銷售毛利率50.62%,銷售淨利率35.3%,重要指標淨資產收益率為24.19%,具體的情況可以看下錶。

在臺積電的營運能力上,存貨週轉率2017年年報為7.88,應收賬款週轉率2017年為7.84,具體的情況:


芝麻想法筆記

華為公司2016年年報出來之後,雖然銷售收入與淨利潤都創歷史新高,但是,淨利潤率卻只有7.1%(連臺積電2015年淨利潤率小數點前的一位數也沒到),遠遠低於世界級一流企業的20%,而且華為公司過去5年的淨利潤率從未超過10%,難免令人特別失望。


福貴有道

當然是臺積電利潤高了。

不要看扁了代工業務,代工也是分為高端和低端的,比方說富士康就是低端代工,他們只能靠規模來盈利,而臺積電則是高端代工,他們靠的是密集的資金投入來盈利。

長期以來,這個世界上投資最大的兩家公司就是微軟和英特爾,微軟是為了研發系統和軟件,英特爾是為了研發芯片和製造工藝,英特爾的製造工藝長期領先世界,而他最強的挑戰者就是臺積電。

年來,臺積電的淨利潤率都達到或超過了30%,這一利潤率比微軟,蘋果,谷歌的利潤率都要高,甚至能和Facebook相媲美。

去年,臺積電淨利潤達到了100億美元,相比較之下,華為的淨利潤要少的多。因為華為所在的市場利潤率都比較低且要付出大量研發和營銷支出。


看球人

其實是不好比的。華為未上市,利潤都變成分紅了,分紅主要是分給有虛擬股份的老員工。利潤的多少取決於高層的利益分配導向,如果利益偏向老員工(含高層自己),把獎金留少一點,利潤就會多一點,報表就好看一些。

但是實際情況是:前幾年開始,華為就將利益向新員工傾斜,最近幾年的校招起薪接連被媒體炒作就是一個證據。這種背景下,華為利潤不可能太高。

明白上面這些,就懂為什麼兩者無法比較,因為根本是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


行涉八方

別說華為利潤比不了臺積電了、連佔手機80%利潤的蘋果也比不過臺積電、就一個簡單的道理、蓋一個芯片廠100億美元、還要不斷投入研發費用、利潤低了、誰還願去造芯片、沒人造芯片了、哪來的IC產業、哪來手機可用、所以頂尖的芯片製造公司利潤是所有電子產業中利潤最高的也是正常的、何況臺積電還是壟斷型晶片製造公司。


眼見為實的世界

公司發展的目標:無一不想成為壟斷企業…行政壟斷,技術壟斷,品牌壟斷。臺積電專注於晶圓製程一個領域,雖算不得壟斷,卻也罕有對手。華為雖大,涉足領域也太多,通信、手機、雲,有來自國內國外太多的對手競爭,尚不能形成壟斷地位,利潤率尚無法與臺積電比。未來是數據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