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國有物業資產的應有價值

6月20日,中央政府網站發佈消息稱7000億元“定向降準”。25日國開行消息,對貨幣化棚改政策做方向性調整,把棚改戶拆遷補償物由貨幣改為住房面積。

定向降準是向小微企業注入流動性,配合穿透式監管,防止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棚改新政是節流,防止地方政府把棚改當融資渠道。國家貨幣增量將被引流到實體經濟。

1.資產使用價值“賤賣”

國企大多有提高物業資產收益需求。從資產結構來看,固定資產多為土地房屋,生產設備因產業轉型,形同廢鐵了。無形資產,例如商標權,專利權,技術合作股權,產業服務平臺,文化IP等等幾乎沒有。這是老牌實業國企的普遍情況。通俗講就是捧著金飯碗,沒有米下鍋。

國有企業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全的社會責任。改革開發之初,借國有和集體企業股份制改制,賤賣資產的情況不可能再發生了。現在,雖資產不可以賤賣,但資產使用價值賤賣卻依然存在。從產權交易角度看國企資產,的確是一潭靜水。從資產使用價值角度看,這個深潭卻發生嚴重滲漏。如何把國有資產價值引導到合法、合規的市場方向,正是我們團隊的業務模塊。

2.市場變化環境下經營能力的缺乏

國企資產使用權被賤賣,更多是因為國企在市場變化環境下缺乏經營能力,具體是缺乏經營性人才。包括缺乏對市場競爭研究,對行業發展趨勢,對商業模式,對資產管理模式,對企業發展戰略管控的高層次人才。

國企對於資產及環境的管理態度十分認真,絕大部分私企做不到,更不願意去做。但是,面對充分競爭的市場,很多國企對於資產價值流失和折損卻懵然不覺。如同價格不菲的海景別墅,因三年五載沒人打理,空留鋼筋混凝土框架。產權還在,使用價值卻消逝在無盡海風裡。

3.存量資產應作為新業務系統載體

國企當順應市場環境與國家政策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戰略,組建新業務系統,用存量資產作為新業務系統載體,這是釋放資產價值的“最高段位”。

顧慮缺乏經營人才嗎?退而求次,把物業資產拿出來,與經營高手企業實現資源對能力的互補互利合作,這也是很好的資產管理策略。可能有人擔心,合作經營模式會暗藏貓膩,發生資產價值流失。然而,有行業經營平均利潤率作為參考,加上市場監管機制,作弊並不容易。何況資產估值方法已經規範,估值報告要被第三方金融機構接受才算合格,這就更難作弊。目前很多國企依然把閒置物業做單純出租,賺個“包租公”兼職“保安員”工錢,物業資產價值沒被合理釋放。

出租物業獲取資產性收益。自營或合營,獲取經營性收益。守著相同物業資產,兩種商業邏輯下的收益性質不同,經濟效益更是大不同。

——和君產城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和君諮詢資深諮詢師 黃遼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