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孩子急躁的性格培養成溫和的性格?

諾言的微笑

在思考如何改變孩子性格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思考,

孩子急躁的性格就是一種缺陷嗎?

首先,與常識中大家認為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並不完全是由後天決定的。先天的基因決定了孩子從剛出生時就有了自己獨特的氣質(temperament)——這是一種在童年早期會展現出的性格特質。

心理學界在如何測量孩子氣質方面有三個基本公認的維度:

  • 活躍程度(喜愛活動的強度大小)

  • 社交性(是否願意和人建立關係)

  • 情緒性傾向(是否容易產生情緒)

而在這些維度上的不同表現並沒有優劣之分,內斂的孩子和活潑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優勢。同樣地,脾氣急躁並不是孩子的性格劣勢,而是孩子情緒性傾向的展現。

當然,當孩子的急躁對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嚴重時,作為家長還是可以進行引導。

如果孩子的急躁是先天造成的,那我們是不是就無能為力了呢?

並不是,當我們無法避免情緒像潮水一般湧來時,合理的疏導和管理也能避免情緒帶來的不良後果。面對情緒管理,我們需要注意兩個重點。

第一點是學會發現和了解孩子的情緒。

情緒表達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當孩子只會通過笑或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家長應該懷著理解的心態,通過發生的事件去猜測孩子可能有的情緒,通過語言引導孩子進行表達。比如在孩子亂扔東西的時候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憤怒”——讓孩子明白原來這種情緒叫做“憤怒”。

每一次對情緒的成功疏導都會成為孩子學習如何控制情緒的墊腳石。

第二點是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接納和分享孩子的情緒。

比如面對孩子的急躁,

錯誤的反應是:“急什麼急,你就不能有點耐心嗎?”(否定了孩子正在經歷的“急躁”,孩子會以為他產生這種情緒是不對的,或是覺得你無法理解他)

正確的反應:“我明白你現在很急躁,媽媽有時候也會這樣,當媽媽急躁的時候是因為…,那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急躁是什麼原因嗎?”(點出情緒,並表示理解,引導孩子表達)

情緒並沒有優劣之分,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有它存在的意義。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不僅能緩和孩子的情緒,也能促進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孩子會漸漸明白情緒是一件可以坦然面對的事情,負面的情緒可以通過正確的表達和調節方式疏解,不需要積壓在心裡,或靠不恰當的方式解決。

以上。

Reference:

Perry, N. B., Dollar, J. M., Calkins, S. D., Keane, S. P., & Shanahan, L. (2018). Childhood self-regulation as a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early overcontrolling parenting is associated with adjustment in pre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oi:10.1037/dev0000536


家有寶寶學心理

《榜樣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如何培養孩子某某方面的特質,或者能力?我想,最重要的條件是,榜樣的力量。

我們想要孩子學習到什麼,我們首先要給孩子一個環境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孩子。

比如,想要孩子養成溫和的性格,怎麼做?

首先,我們作為父母,應該處處體現一個溫和的力量。我們如果是一個急性子的父母,那就需要先改變自己,在生活中處處留意,不急躁說話,不急躁做事,那麼孩子,自然會看到父母的樣子,她會學著父母的樣子,溫和待人,溫和做事,這是她最近的一個榜樣。

其次,運用外物的力量。

這個“外物”,可以是書籍,也可以是某項技能。

如果孩子性格比較急躁,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有好的關於性格培養的故事書,可以給孩子示範,有好的經典書籍,可以教孩子明理,學會凡事多思考,不衝動,不激進。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進行某項技能的學習,通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可以磨練孩子的心性,讓孩子沉穩,冷靜,有耐心,比如學習書法、彈琴。

最後,同伴的影響力。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同伴的影響力。

在培養孩子溫和的性格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可以這麼去考量,給孩子找一些比較溫和的同伴,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孩子也會從同伴身上,受到性格的影響。比如我的女兒,她是一個比較有耐心,不急躁的孩子,她有一個鄰居哥哥,性格特別急躁,一不小心就會急的大吼大叫,和女兒相處時間久了,我們發現,他有變化了,和女兒一起玩耍,他說話有禮貌了,不吼叫了,也不急躁了,還知道給女兒分享好吃的,知道照顧她。我認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雲朵媽

性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性格很難改變,可以說,即使是一個大人的性格發生變化,但是他本我的性格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從行為中流露出來。所以與其說培養成不如說(影響)為…

首先,不管是孩子急躁的性格還是溫和的性格,這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他自己,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所謂的“急躁”是不是家長給貼的標籤呢?是不是在大人眼中,孩子的一些行為被稱為“急躁”呢?這些都值得反思。在孩子0-3歲,大腦是敞開的,接受外界一切的刺激,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合理的。比如,孩子會在遇見問題時,下意識的大喊,或者動手,這些急躁行為的背後,都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刺激,成長環境,或者是主要撫養者的影響…不論是急躁和溫和,跟孩子接觸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這也影響著孩子的先天氣質,每一個孩子成長環境不同,因此性格差異也大。



每個急躁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急躁的爸爸或者媽媽。

作為早教老師,看過很多性格急躁的孩子,他們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性格急躁,或者整天忙碌,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他們關心孩子,卻又覺得孩子應該聽話,懂得自己的累,每次都會用命令或者是要求的口吻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孩子一不聽話,嘮叨,甚至動手,這一切都是急躁孩子背後的“故事”。一些孩子急躁的表現也基本和自己的父母差不多,甚至比父母還要誇張。就像照鏡子,一樣,在孩子面前,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子,越是急躁的父母,孩子溫和的幾率越小。

其實,真的想有一個溫順的寶貝,就要讓自己溫和,喜悅,充滿愛…


急躁通向溫和的道路上一定充滿愛。

一個急躁的孩子,你讓他慢下來,可能只能用理解和愛了。

看著他的眼睛,認真的說每一句話。不要吝嗇對他表達愛的方式。我們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分享問題,急躁也是有前因後果的,捕捉到孩子的“理由”,才能帶著愛,去影響一個有愛的孩子。

一個肯去蹲下身喂流浪狗的媽媽,她的孩子,也會充滿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

一個肯停下車,不按喇叭,等待行人過馬路的爸爸,他的孩子也會知道等待,理解他人。

如果可以,把急躁看成對事物的負責,對結果的迫切需要,理解他們的行為,處理他們的情緒。



請看穿我的急躁,與我緊緊相擁

急躁孩子的背後,是恐懼,不滿,尋求關注。急躁行為是內心的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孩子的恐懼,包容孩子的不滿,關注孩子的關注,做一個會觀察,會引導,會施教的父母。

①慢慢說,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引導孩子正確的行為。

②認真聽,聽聽孩子在說什麼,想表達什麼,你的平和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③做示範,放下父母的架子,跟寶貝一起成長。


愛嬰盟盟老師

如何將孩子急躁的性格培養成溫和的性格,我覺得這個問題過於籠統,我從以下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並給予回覆。


1. 孩子性格急躁,從某種方面來說是好事。比如:老師佈置了作業,孩子沒有片刻耽誤,立馬完成;家長安排的事情,立馬動手去做。這種急躁,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覺得是好事呢?如果孩子性格溫和,比如說,做事拖拉,家長會不會更著急呢?

2. 孩子性格急躁,愛發脾氣。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就要做些事情對孩子進行改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搞定發脾氣的孩子。

1) 引導孩子描述情緒。孩子發脾氣,肯定是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受了委屈,這時候家長不要急著教訓孩子,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當時發脾氣的感受。當孩子描述完了,也許孩子的心緒會稍微緩解下來。

2)幫助孩子思考情緒。孩子發脾氣,肯定是有某種原因,家長需要引導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原因,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生氣。

3) 幫助孩子反思情緒。引導孩子發現,生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讓孩子學會通過溝通解決問題,並引導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孩子對著某人生氣,對方心裡也會不高興。

所以,對於表現急躁的孩子,不要急於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比如:不聽話、調皮,等等,試著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解決問題,才是家長應該關心的重點。


對於家有寶寶的你們,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們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大家討論。



成長為自己

我們想要孩子學習到什麼,我們首先要給孩子一個環境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孩子。想要孩子養成溫和的性格,怎麼做?1. 創造一個溫和的家庭環境。家和萬事興,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沃土。家庭成員和睦,夫妻和睦,婆媳和睦,親子關係和睦,家族關係和睦,鄰里關係和睦......等等共同建造出溫和的家庭和睦的環境。

2. 夫妻溫和的溝通方式。夫妻關係和諧是親子關係的核心,親子關係和諧是孩子性格健康發展的關鍵。夫妻溫和溝通與互動是夫妻關係和諧的外在表現。

3. 溫和地和孩子互動。親子互動包含思維互動,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這些都全面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建議父母方式方法溫和,非暴力溝通。

總之,溫和的父母才能養育出一個溫和的孩子。


積極家庭教育

孩童時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建立起完整的、健全的感情繫統的黃金階段。著名的產品經理梁寧就曾說過:


如果把每一個人都必做一臺手機的話,情緒就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你後天學習的知識技能都是安裝在底層操作系統上的一個個的 App 。後天學習的東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美國學者做的一項相關縱向追蹤研究顯示:在孩子早期生長階段,家長的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以及家長的個性都對孩子的情感發展都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測量的指標為孩子的自控能力(effortful control),自控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孩子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衝動(inhabiting behavior);是否能激勵自己做本身不願意做的事(sustaining behavior)。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家長們在與孩子的接觸過程中表現出了較高的自律,能做到共情、關愛他人,那麼孩子在童年期以及之後的青年期也會相應地在情緒和行為上有著更加穩定的表現,這些孩子在做事情時也會更加有定力,在組織中也能更有責任心有擔當。



換句話說,家長對情緒的重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情緒教育的效果。這項研究還發現,如果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情緒上有波動後,能及時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並與孩子一起探討、理解這種情緒,而不是隻著眼表象,顧左右而言他,那麼孩子們在日後也能有更加健康的心智來應對壓力、打擊等心理上的衝擊。


另有研究者提出,因為在遠古時期,人類是群居的物種,這就意味著如果個體不遵守組織裡的規則,那麼ta就會面臨著被驅逐、孤立的風險,甚至是招致死亡的危險。所以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把所教導的規則納入自己的本能反應中,這對個體今後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也說明了在情緒問題上,若孩子自小就被灌輸“自己生氣也會令媽媽討厭” “就算考試考不好也不能表現出沮喪”等等這類非正常的情感,而不是得到“會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這並不可怕,要學會面對自己的消極情緒”這樣來自家長的理解和情緒情緒的引導。不出意外,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會長期不自覺地遵守這些並不正確的規則,給自己帶了很多無形的焦慮與壓力。換句話說,這其實和小孩在適應社會時,發展出來的內化規則的能力有關(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ized Rules)。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視頻,視屏中一個 6 歲小男孩因某種原因,處在極端憤怒及崩潰的狀態。他大聲吼叫,砸東西,無所不用其極。隨後登場的一位育兒師對孩子扯自己頭髮,把腳放在冰冷的地面上等自殘行為採取了無視的策略,在孩子的情緒愈演愈烈時強迫孩子坐在一張“淘氣椅”(普通塑料椅)上。此外,這位育幼師告誡孩子母親“我今天要讓你們看看,這個 6 歲的孩子心思可以有多縝密來控制你們大人的行為。” ,而孩子母親對此表示束手無策,任由育幼師對孩子進行調教。


就像這個視頻中的母親一樣,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洪水般的絕望時,更多地是採取無視政策或是自顧自地“講道理”。這些其實這並不是幫助孩子理解情緒,並教會他如何處理這種極端的情緒的恰當方式。


作為成人的我們來回憶一下,這樣的情緒是不是很令人熟悉?這樣的情緒不也蔓延在成人的世界中嗎?比如在考試、求職中遭受打擊後,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種沮喪。近年來,類似學生、年輕職員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獲得解脫的新聞報道並不少見;在對別人不滿時,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正視及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在前幾年出現了駭人的北大學生弒母事件。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指出,一個人很多對未來影響深遠行為模式都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把握幼兒時期,家長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情緒、處理情緒,讓孩子們在今後的人生中能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基礎,完整的情緒反應機制比起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


酷炫腦科學

孩子性格大多來自於父母,想要孩子性格溫和,言傳身教大於一切!

我下班回家,孩子奶奶告訴我,孩子今天說“我靠”說了好幾回。我是又好氣又好笑,白了一眼孩子他爸。我們決定等下次她再說時,就指正。

所有的指責一定要及時有效,切忌秋後算賬。孩子在某個情境中說了髒話,罵了人,或是發了脾氣,一定要當場指正,媽媽切記不要有秋後算賬的想法。

晚上洗完澡,我和孩子在床上玩遊戲,我將小馬寶莉丟給她,她來不及反應,小馬寶莉直接掉在她大腿上,她脫口而出“我靠”。

聽到這兩個字時,我簡直是佩服她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程度,用在這個語境中標準、貼切。

後來她就知道了這個詞語是髒話,是不能用的。再後來只要她爸爸一想脫口而出,她就立馬問“爸爸,爸爸,你剛剛是不是又說髒話了?”

被問多了,她爸爸都尷尬了,在家再也不說髒話,於是乎,我們家的文明程度又提升一個檔次。

做父母的需要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無論你在外人面前如何,但在孩子面前請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你的無心就被有心的孩子學去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父母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有禮貌的父母孩子一定有禮貌,同樣,脾氣大的父母孩子一定性格暴躁。

想要孩子性格溫和,父母必須學會溫和的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孩子一定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久而久之他所看到的一切就會成為他性格的一部分。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朵媽是大王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太相同,有些人天生急性子,也有些人好像就是不溫不火不急不躁。孩子也是這樣,所以你說怎麼將孩子急躁的性格培養成溫和的性格理論上是不太合理的。因為急性子和慢性子本身就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如果孩子的性格過於暴躁,可以鍛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讓孩子在遇到不滿的時候不要那麼的失控和憤怒。

首先要知道,孩子有時候暴躁和大哭大鬧,都是孩子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壞情緒是需要發洩的,一直憋在心裡不發洩出來,時間長了也是會出現問題的。當孩子在發洩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出現訓斥孩子的做法,這樣只會更加重孩子的不滿情緒變得愈加惡劣。

之前看過一個片段,在火車上,一個小女生不停的哭鬧,引來了周圍人的不滿。這位母親的做法是迅速將孩子抱到了火車沒有人的地方,然後蹲下來跟孩子講說:“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情緒不好,可是你的做法讓周圍的人沒辦法休息,大家都很累希望在火車上睡一覺補充體力,媽媽也很累並且很冷,可是你是我的孩子我會陪著你,如果你還是心情不好,你可以在這裡哭完發洩完,我都陪著你,然後我們再安安靜靜的回到座位上。”這位母親的做法,第一反應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為給周圍人帶來了什麼壞影響,而是第一時間帶孩子離開人多的地方,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不便,同時也給予了孩子陪伴,即使媽媽很冷很累,你不開心,我也會在這裡陪著你。孩子不是不懂道理的,孩子也能感覺到愛感覺到尊重與陪伴,也會反省自己的做法。


壹父母

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是遺傳一部分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急躁要想到溫和比較困難,只能通過一些方法讓孩子不那麼的急躁而已。

1、父母從自身作則不要以暴制暴

父母本身不能天天的發脾氣,暴躁遇事容易著急,不能對孩子大嚷大叫,言傳大於身教,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容易暴躁的話,孩子天天的耳濡目染肯定也容易暴躁哦,所以要孩子養成溫和的性格,父母自身就要先控制自己,不要暴躁,對待孩子溫和而堅定。如果父母不會方法的話可以看看《正面管教》這本書不錯。

2、量化和孩子一起孩子製作一個情緒晴雨表

和孩子一起製作一下情緒的晴雨表,在不暴躁的時候給孩子的情緒表上是太陽,在發脾氣的時候暴躁的時候,根據不同程度粘貼陰天、多雲、小雨、大雨、暴雨等等天氣狀況,一週和孩子一起回顧一下,晴雨表有多少晴天,下週能不能爭取晴天多一些。

3、當我發脾氣時除了暴躁我還可以怎樣做

和孩子一起反思和想象,發生脾氣的時候,出了暴躁,我還可以怎樣做,比如利用塗畫,利用枕頭髮洩,利用運動發洩等等,慢慢的把情緒發洩的方式多選擇幾種,那麼這樣轉移的過程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過程。

任何一個習慣的改變都是一定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配合,更好的完成挑戰。


遊戲育兒

孩子急躁,家長首先要搞清楚孩子是為什麼急躁。天性使然?缺乏安全感?生理因素?特定發展階段?過分寵愛的後果?


如果孩子的急躁是天性使然,家長則不必太過糾結。這個世界上的每種性情都是各有優缺點的。急性子的人雖然容易著急上火,脾氣大,但是效率也高,做事不容易拖泥帶水。雖說急未必是一件壞事,但是躁終歸是不太好的。對於天性急躁的孩子,我們不妨一方面讓他們通過體育運動釋放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通過古典音樂、棋類、繪畫等比較靜的活動,讓他們的心逐漸沉靜下來,增強他們的耐心和情緒穩定性。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可能有急躁這種表現的,他們的急躁往往表現在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的關係上,他們總是通過氣急敗壞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愛的需求。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反思自己的做法哪裡出了問題?比如,是否對孩子時冷時熱,是否對孩子的要求前後不一致?是否家裡和孩子關係親密的人發生了變動,比如換了保姆?找到問題後,家長需要及時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方式——用穩定的愛和規則對待孩子。


對於原本溫和的孩子忽然變得急躁,那有可能是生理因素或是特殊發展階段使然。關於生理因素,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吃、睡狀況,看看是哪裡出了問題。如果是特殊的發展階段,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耐心陪伴孩子度過這個事情即可。


還有一類的急躁孩子是大人寵出來的。他們的急躁就是向大人示威,急不可耐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給孩子的家教是否過於寬鬆。在愛的基礎上,合適的規則和限制其實是對孩子最為有利的。被寵上天的熊孩子最終倒黴的會是他們自己。

總之,孩子急躁這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清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