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導讀: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三百六十行”之說,古時對於三百六十行是對市井之中白工雜役的一種俗稱,而非定向指定其涉及之廣有衣、食、住、行、農、工、育、樂、衛等方方面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北京作為“帝都”,

為適應皇家、貴族的需要,

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行業精華,

盡集於此。

舊時的老北京受工藝水平所限,

甭管什麼東西物件兒,

一律手工製作,

而且大多是世代家傳、師徒相傳模式,

因此產品中更能凸顯“工匠精神”。

本文從林林總總的行業當中,遴選出一些最具老北京特色的老行當,並配有珍貴而精美的風俗畫,重現了當年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和世情百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花炮

老北京燃放煙花爆竹一般從臘八就開始,一直到正月末結束。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人家,大都會買上一些鞭炮回來。鬧市區設有臨時的“花炮市”。花炮歷來是年前的熱門貨、俏貨。清末民初,北京城內所售花炮種類繁多,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腳、起花、炮打燈兒、太平花、花盒等。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蜜供

蜜供是新年時供奉神和祖先用的一種供品,一般都是用麵粉、果仁和糖做成的,形狀像塔一樣。過年時蜜供是每戶人家的必需品,且價格不菲。那些製作和販賣蜜供的商人,常在每年的春季預約買家,然後根據預約收取買家的錢。買家可以分月付費,直到年底將錢交齊,之後就可取走蜜供。預約買家支付的價格要便宜些。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雞雛鴨雛

雞雛、鴨雛又叫糠雞、糠鴨。舊曆二月以後,小販即走街串巷叫賣。其挑子,一頭是一個既透氣又保暖(雞雛、鴨雛特怕冷)的蔑籮,另一頭是一個籠子,如有人問津,則從蔑籮中拿出一些雞雛、鴨雛,放入籠中,供主顧挑選。

很多家庭買來雛雞雛鴨以娛兒童。賣雛雞雛鴨的小販吆喝著“小雞兒養活!”“賣小油雞兒來!小鴨子!”而當這些雛雞雛鴨長大的時候,又會有一類小販吆喝著“雞鴨,換錢!”雞鴨成長後,家長厭惡其糞穢,交與收買雞鴨的小販。亦有家中的老母雞,產卵漸少,賤值賣與小販。販者挑兩大扁籠,雞鴨雜處,嘲哳過巷。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收雞商

尋常人家總會養三五隻雞,想要變賣,去專門的市集(市場)顯然麻煩,還要花車費,也不划算。走街串巷收雞的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們挑著雞籠,零散地收購,然後再賣給飯莊或者市場裡面的坐商,從中牟利。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寫春聯

春聯也叫“對子”,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張貼春聯,迎春祈福。文化水平低的人寫不了春聯,擺對子攤就應運而生了。每到舊曆年底,一些貧窮的讀書人便在街頭擺張桌子,上鋪紅氈子,放上筆墨紙硯,桌前壓一張紅紙條,上書“書春”、“借紙學書”,也有寫“塗鴉”以示自謙的。而春聯不外“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之類的吉祥喜慶內容。

寫春聯只賺些微薄的潤筆錢。有時一些書家也會興之所至,臨場揮毫,引得行人駐足觀賞,生意當然就有新氣象了。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收買古玩

舊時崇文門、宣武門都有曉市,有專收舊貨和古玩的商販在此擺攤。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收貴重物品

過去一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子孫,坐吃山空,最後往往淪落到賣祖產度日。清代《都門竹枝詞》曾寫道“酒肉昏昏萬事休,居樓園館鎮常遊。可憐貧到無錐處,百物都歸打鼓收。” 專有一種打小鼓的人收這樣人家變賣的貴重物品。他們一般打硬鼓,需要的本錢較大。或是一人,或是多人合夥。他們手拿小鼓,一手拿著藤子小棍當鼓槌,肩上搭著褡褳,裝上錢和小戥子,邊走邊敲小鼓。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收舊物

打小鼓的是專門收購舊貨物的商販。操此業者眼光敏銳,口齒伶俐,精通各種貨物的質量與行情。坐吃山空的沒落官僚及其子孫後輩、貧苦人等都是他們的賣主。從金銀細軟、珍寶古玩到舊衣、傢俱等,一應全收。這些打小鼓的往往乘人之危,故意壓價,賣主急需用錢,只有咬咬牙把自己所需或心愛之物賣掉。打小鼓的則把廉價收購來的物品,以高價賣給各舊貨行或古玩鋪,從中可以獲利一倍甚至數倍。故俗語有“買仨、賣倆、當一個”的說法。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收破爛

收破爛的多是上了歲數的老人,為生活所迫,整日介背個大筐或挑擔下街,收人家破舊的衣褲鞋襪、破布頭、破銅爛鐵、盆盆罐罐等。其吆喝聲為“有破爛我買!”、“有破銅爛鐵我買!”、“有洋瓶子碎玻璃我買!”居家過日子都或多或少有這些廢品。由於這些廢品值不了幾文錢,賣主多不要價,任由收破爛的作價。收破爛的將收買的廢品分類挑揀出來,分別賣給豆紙作坊、玻璃廠等,換一些活命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暗門子

暗門子是不公開的妓院,又稱半掩門,多在偏僻小巷。那些逼良為娼的人叫做老鴇,而那些當了妓女的被稱為姑娘,也就是暗娼。暗娼不繳納稅收,所以也俗稱為“野妓”。

圖中婦女留長鬢髮。長鬢髮示意風塵中人,為舊時寫照。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老媽子

老北京人管女傭叫老媽子。那時小康之家,多僱用女傭,因此有專門介紹傭工的場所,俗稱老媽作坊或老媽店。女傭一般是由老媽店或熟人介紹,並且經過試工後才聘請,工錢事先談好,按月結算。

富有人家在生孩子後,還常通過老媽店僱用奶媽。舊時老媽子多是京東三河縣的貧窮婦女來京謀生的。至於奶媽則是在哺乳期放下親生的孩子,到僱主家奶別人的孩子。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憑天轉

轉彩賣糖的商販使用一種稱作憑天轉的器具做遊戲進行銷售。即在木盤上劃分好格子,格子裡放上不同的糖果,或是空著不放。孩子們花錢轉動盤子上的指針,指針停下來如果指到糖果,就可以把糖拿走,如果停在空白的格子上,就算輸掉一局,什麼也得不到。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抓彩賣糖

小販在糖市或耍貨市躉些糖塊或兒童玩具,用各種帶賭博性質的遊戲來吸引兒童,以便多賣些糖或玩具。

抓彩賣糖的小販將高麗紙裁成許多小條,用礬水在上面寫上糖的塊數,最少一塊,多的是三塊或五塊,然後放在一起。遊戲時叫兒童隨意抽取一張,放入小水罐中浸溼,即現出白道兒,按照上面白道兒數給糖。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鍘草

昔日王府、富商等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馬、騾等大牲口。大牲口所需的草料都是從鄉下買來,再僱人鍘碎的,稱鍘穀草。鍘穀草一般在秋後,秸稈、茅草等經霜後便於保存,這時農民也剛好有些許空閒,便扛著鍘刀進城找活,掙點小錢補貼 家用。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劁豬

劁豬就是用手術刀割去小公豬或小母豬的部分生殖器,使豬喪失生育能力。劁豬的都帶著一件工具作招幌。那是一根長白蠟杆,上有個半圓形的鐵鉤子,在鉤子的頂端裝飾著彩色絨線或布條。它可以挑工具,也可用來逮豬。 閹割後的豬貪吃嗜睡,容易長膘。農村多有此行。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屠夫

明代北京生豬交易集中在前門外“豬市”,後以其名俗敝改作“珠市口”,沿用至今。清代時,生豬由豬販在京郊收購,成群結隊趕入城內,住在豬店,販於東城、西城兩大豬市。東城豬市在東四牌樓以西豆腐巷,西城豬市在西四牌樓以北糖房衚衕。賣主多為經營肉鋪的山東商人,選豬論價,殺豬就地屠宰。東城豬市白天殺豬,西城豬市則在夜間,相習久遠,人不知其緣由。

殺豬例行放血、吹氣、褪毛、開膛,操作全程禁止說話。因利刃在手,恐失言致禍。殺豬師傅除報酬外,慣例可獲胰臟,胰臟製作香皂“豬胰子”,殺豬得胰不啻為一筆可觀的收入。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更夫

老北京各街巷都設有更夫,以便看街、巡邏、報時。 隔幾條街設有一個更房(也叫堆子),兩個人一班,一個敲梆子,一個打鑼。每天晚上一般規定八點為“定更”。從定更起一直打到五更天快亮時止。他們根據更時來敲梆打鑼,幾更打幾下。那時一般住戶沒有鐘錶,全憑打更報時。

更夫是僱用的,每個班要管幾條街巷。打更費用由店鋪、住戶分攤,按月由主管當局派人來斂錢。不管春夏秋冬,更夫成年地走街串巷,敲梆打鑼,通宵熬夜,倍極辛苦,但所得工錢無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打更之舉始被取消。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差役

役是對為官府當差的人的總稱,包括三班六房。三班指皂班、壯班、快班,均為隸役;六房指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均為胥吏。他們當官差,難免仗勢凌弱、強取豪奪。但差役是吏不是官,在專制社會里,地位屬於下九流。如有關科舉考試的規定中,皂隸的子孫不能參加科舉,需脫離該行三代以後方可應試。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當鋪

當鋪經營以實物為抵押的高利借貸業務,因門前大書“當”字而被稱為當鋪。老北京當鋪雖分佈九城,但以外城為多。封建社會的當鋪都有官發的“當貼”(即執照),每年需向政府提交當稅若干。

飢寒交迫、家庭破產、走投無路的典當人,因急需用錢,將家中值錢之物送到當鋪典當。當鋪故意降低原物成色,甚至貶得不值一文。典當人因為急於用錢,只能任由當鋪壓價。典當人到期無力贖出,典當物即成為“死當”,當鋪賤價收進,高價賣出,從中漁利。

當鋪內部所用的語言,外人很難聽懂。為的是便於他們壓價,使典當人無法察覺。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藏藥

青藏高原高寒、乾旱、輻射強及溫差大等特有的生態環境,使那裡的四千多種植物植株生命力強,生長週期長,從而孕育了特有的藏藥材。故許多賣假藥的以售藏藥為幌子,而其價格又很低,貪便宜的人極易上當。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膏藥

賣膏藥的多在廟會上擺地攤,空地上碼一貼貼膏藥和膏藥子,旁邊生一個爐子,微火烤著一鍋藥油子。賣膏藥的號稱能治疑難雜症,等有人圍觀的時候,就會有“托兒”來冒充患者,體驗一下膏藥的效果,然後讚不絕口,引得眾人購買。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藥

老北京街巷、集市、廟會上常見賣藥之人,因其製售之藥非正經藥房之物,稱為“賣野藥”。走街串巷的賣藥人一般手搖串鈴,身背藥箱。有賣藥者於市中打把式、練刀槍,以示其藥能強身健體。賣刀傷藥者時常當眾以刀輕傷其身體,立即敷藥以明止血之效。坐鋪、出攤者慣用龜、蛇為擺設,口中誇耀藥效神奇,補藥詩曰:“先天不足虧後天,靈龜衰弱最難全。遺精早洩陽萎弱,失眠健忘腰腿痠。腎病之人百病侵,患者痛苦不堪言。欲求終身健康樂,惟服健腦固精丸。”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治瘊子痦子游醫

點痦子、點瘊子的江湖遊醫多在廟會和市場上擺攤,繪製一張滿臉痦子的人頭像,並編造痦子長在五官什麼地方主何吉凶等言辭誘人來光顧。

點痦子、點瘊子並不是用藥物治,而是類似燒治,用生石灰摻鹼面,再加少許鏹水,點在痦子或瘊子上灼燒,疼得人眼淚直流。如一次不成,過幾天再點,直到去掉為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郎中

老北京人稱江湖遊醫為郎中。圖中的遊醫手拿布招牌,上寫“祖傳專門神手王松山,治一切疑難異症、內外兩科”,搖著“報君知”走街串巷。遊醫用食指和中指拿的“報君知”名叫“串鈴”,是一箇中空的鐵圈,鐵圈內有鐵球,搖晃時就會發出響聲。有病人的人家聽到串鈴響,就知道有遊醫來了。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號脈

號脈,是中醫診病的方式之一,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上就有各種脈法的記載。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

舊時的江湖遊醫,常常擺個攤子給人號脈診病。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陰陽先生

古人多信奉鬼神,認為房屋(即陽宅)的座落方向、構造格局及死後的墳地(陰宅)均關係現世富祿、後輩兒孫的興隆與衰敗。從事陰陽宅堪輿的稱陰陽先生或風水先生,其門前多書“地理風水陰陽二宅”字樣。一般人家動土造屋、選擇吉地,都要請風水先生來相堪,以趨吉避凶。風水先生看風水的說辭主要依靠傳統哲學的陰陽、八卦、五行及元氣說。其主要工具是羅盤,用以測定方位和朝向。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課竹算命

算命為特殊行業,門路繁雜,價費懸殊,面相、手相、骨相、測字、打卦等形式因人而異。課竹為常見算法,需備同粗同長的兩根竹竿,單根約長六七尺。將竿上竹節處削平,彷彿水磨竹一般,稱為“神竿”,平日不用時以布包裹,神乎其器,鄭重其事。來人問卜,算命先生使其雙臂下垂,將兩根“神竿”握於手心,平置體側。算命先生立於問卜人前,仔細詢其所卜之事,觀察兩根“神竿”是否搭交,以為神驗啟示。此種伎倆利用問卜人心理變化在身體上牽動的反應,如算命先生一聲頓喝,卜人必然受驚,“神竿”動交,即作驗效。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盲人算命

算命是舊時盲人從事的生計之一,師徒相傳,收的徒弟也是盲人,以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為祖師。盲人算命,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按天干和地支排序成八個字,再按照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推斷人生命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看相算命

老北京廟會集市中常見到看相的算命先生,相面一行屬於江湖中的“金”門,根據五官、體態、氣色、掌紋來推斷人的吉凶禍福。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測字算命

測字先生在集市或城門洞、路邊擺張方桌,放上紙墨筆硯,算命的主顧可以自己報上一個字,或者抽取測字先生事先寫好的字籤,測字先生再把字拆分或是加減筆畫,重新組合,從中推斷人的命運吉凶。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卜卦算命

周易卦攤是按照《周易》所寫八卦的對立統一世界觀推測人生命運的一種算命方式。《易經》是古代五經之首,論述了用陰陽、八卦將世界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但在卦攤上,這種理論和其它的算命方式一樣被用來占卜人生,科學的成分很低。

老北京卜卦算命的一般找離家不遠的地方或離朝會較近的地方搭一個卦棚子給人算命。他們也能批八字,但收費較低。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拉洋片

拉洋片,又稱“西洋鏡”。將繪製好的各種圖片裝入特製的景箱,觀眾通過凸透鏡觀看畫片。

拉洋片分兩種,一種是兩層鏡框,長1米,高2米,上下拉動換片。木框上裝有鑼鼓、銅鑔,鼓棰和銅鑔用綢子相連,拉動時鑼鼓、銅鑔一起作響。四名觀眾可以同時觀看。藝人在一旁邊伴奏,邊演唱解說圖片。一般一個景箱裝8張圖片。另一種拉洋片可供十餘人圍看,兩個人合作倒片,循環推拉,一個景箱大約有二十張圖片。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拉冰床

冰床也叫拖床。據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以後,水澤腹堅,則什剎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為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至立春以後,則不可乘,乘則甚危,有陷入冰窟者,而拖者逃矣。……按《倚晴閣雜抄》:明時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十餘床,攜都藍酒具,鋪氍毹其上,轟飲冰凌中以為樂。誠豪俠之快事也。”

除上述幾個地方外,北海太液池五龍亭前、中海之水雲榭前,慈雲寺外均可乘坐冰床。清代得碩亭在《草珠一串》中曾寫道“一番風雪一番涼,徒步行人漸履霜。詩思不須驢子背,沿河處處有冰床。”民國初年,居住在河沿附近的居民,也多製作冰床。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擺棋攤

下棋在中國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活動。無論何時何地,均不乏箇中名手。圍棋起源很早。晉人張華《博物志》中稱,帝堯為教育其子丹朱而發明圍棋。此說雖不可盡信,但春秋時期的孔子制訂六藝已包含圍棋,並且和現在的形式基本一致。象棋定型較晚,宋代時才逐漸普及。

擺棋攤是一樁貌似文雅的生意,靠此謀生的人,大都已走入斯文末路。他們隨意揀一局棋譜上的舊套,以待主顧。一些不懂下棋奧妙或一知半解,又想逞能的棋迷很容易自投羅網,勝的成份,百不得一。而擺棋譜攤的往往還有同夥,一起設下騙局,誘人上當。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踢毽子

毽子是用布裹上銅錢,裝上雞毛做成的。踢毽子起源於漢代,多為婦女們的健身遊戲。20世紀30年代,踢毽子藝人朱相臣父女在天橋市場的表演令觀眾讚歎不已。父女倆不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而且兩人傳踢、爭踢更是精彩紛呈。那毽子據稱如長了翅膀的燕子一般,在兩人身前身後、上下左右翻飛,令觀眾眼花繚亂、驚奇不已,因之遐邇馳名。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獅子

老北京耍獅子有“太獅”和“少獅”之分。“太獅”由兩人扮演,“少獅”由一人扮演。“太獅”兩隻一對同時表演,有時還有“引獅童”,“太獅”主要在地下和高桌子上表演。“少獅”能攀高,爬上旗杆做“順風旗”和“粘糖人”的高空高難動作。

在沒有保險配備的情況下,當初表演耍獅子的都是擅長攀高的棚匠。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耗子

京東有人專門飼養小白鼠,訓練小白鼠爬梯子、爬滾桶、推磨和高空表演等。耍耗子的進城串巷不吆喝,靠吹喇叭吸引主顧。他們一般不在街頭演出,而是在人家的院內表演,每次表演大約索要二三十個銅錢。耍耗子最精彩的是高空表演和井中汲水。高空表演即走鋼絲,井中汲水稱為“李三娘打水”。“李三娘”(小耗子)汲水時,先以牙齒叼下繫有長繩的小吊桶,而後墜入井(小布口袋)口,從置於木箱中的水罐裡汲水,以前爪交替倒繩兒,直至將吊桶提出井口為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狗熊

耍狗熊是馬戲表演中的一種。狗熊自幼接受訓練,多由演馬戲主人從小餵養和培訓,因而很聽主人的話。狗熊一般可以表演坐、立、行禮、耍鋼叉等項目,深受觀眾喜愛。

老北京天橋藝人程福先,以耍狗熊聞名,人稱“狗熊程”。他馴養的狗熊能表演打躬作揖、伏地磕頭、人立而行、前掌搖動串鈴模仿算命先生或江湖醫生、鑽竹圈、蹬木球、耍扁擔、拿大頂、翻跟頭、耍鋼叉等十幾種玩意兒。他馴熊的技藝,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解放後為北京國營雜技團繼承和發展。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猴

耍猴是馬戲表演中的一種。老北京演馬戲的以河北獻縣、易縣、深州等地人為多,帶著猴子、叭兒狗、山羊等動物進城賣藝。賣藝者多為兩個人,敲打著鑼鼓吸引觀眾。動物的表演需要從小訓練,猴子可以表演騎山羊、翻筋斗、攀槓子、戴面具等,很受觀眾的喜愛。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變戲法

變戲法的一般在廟會上演出,四周都是圍觀的人,不容易作假,全靠技藝熟練和手腳麻利。較之其它藝人,變戲法的藝人更處在被人歧視的地位,沒有人請他們到家中演出,在人們的意識中,他們是手腳不乾淨的人。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罈子

原本耍罈子的藝人只是在各鄉會上表演,不是賺錢的行當。後來迫於生計才在廟會和天橋撂地演出。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盤子

雜技“舞盤”,北京俗稱耍盤子耍碗的,戲法藝人亦可兼演。表演者手執三尺左右的細長竹竿,竿頂鑲有一枚大針,以瓷盤或瓷碗置於針上,使其轉動,飛旋不墜。功夫上乘者能夠同時手執六竿以上,並施展翻筋斗等技藝。舞盤之術由來已久,北宋陳暘所著《樂書》記:“漢世有盤舞,梁謂之舞盤伎。”按此圖,賣藝人道具中還備有大小空竹。空竹初為玩具,後亦引入雜耍,花樣繁多,諸如撇高、串腕、騙馬、過領、釣魚、猴爬竿、蘇秦背劍等。鐵軸大空竹,鼓徑過一尺,惟北京有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踩繩

古代雜技已有踩繩之術,《晉書》載西方傳入雜技,有兩女對舞行於繩上者。後此技遍於天下,大體南方謂之“走索”,北方統稱“踩繩”。踩繩表演者一般為青年女子,行走繩上,手持一竿,兩端繫有平衡之物,或持一傘,於身體一側旁襯重心。繩長丈餘,按其與地面角度,可分平行、斜上兩種,後者表演難度較大。清代前期北京地安門外、崇文門外、宣武門內、東安門外、廣安門外、護國寺、隆福寺、花市等處均有踩繩獻藝,清末唯天橋可尋,因其表演空間要求,非開闊地面不能為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蹬缸

宋代的村落百戲中,已經出現踢瓶、踢盤、踢缸的表演,今天的蹬技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的。蹬技分為“重蹬技”和“輕蹬技”。蹬壇、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鑼鼓以至活人等重物為“重蹬技”,蹬傘、蹬毯等輕物為“輕蹬技”。過去演員只用腳蹬,現在已發展到腳手並用,邊蹬邊轉的“蹬技”表演。

老北京有小腳女子從事蹬缸表演,稱小腳蹬缸,以三寸金蓮蹬動百餘斤重物,實為絕技。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盤槓子

清代北京表演單槓技藝稱為“盤槓子”,演出形式類似今日體操運動。此術源自棚匠功夫,搭架天棚為高空作業,精練槓上身手以備失足自救。後發展為民間走會的玩意,舊時黑塔寺藝人、缸瓦市萬代長清槓會、地安門樂善友槓子、香山幼童槓子為著名槓會,常為皇宮召入作為“內廷供奉”,姿勢花樣有釣魚、前坎、後坎、騙馬、拿大頂等百餘種。光緒年間天橋“八大怪”之一“田瘸子”即為盤槓藝人,除白猿偷桃、鷂子翻身、倒掛金鐘等高難動作,還能以食指、中指支撐在槓上倒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摔跤

摔跤又稱摜跤,是一種競技表演。清朝設有善撲營,專為八旗子弟練習摔跤所用。舊時摔跤表演在民間擁有大量的觀眾,北京各市場均設有摔跤場,因此湧現出了不少摔跤能手,如寶三、熊德山等。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假人摔跤

假人摔跤原名“二貴摔跤”。吃飽了,喝足了,摔跤消化食物。由一人通過道具扮演兩人摔跤,技巧性強,大有可觀,常使觀眾莫辨誰真誰假。

表演假人摔跤的經常為一老人,他身揹著一對面對面的假人,假人雙臂相連,看起來好像正要摔跤。表演時,老人揹著假人的上半截,自己的腿就是下半截,而雙手則插入對面假人的靴子中,模仿兩個人摔跤。由於假人都是穿著長袍,所以表演起來沒有什麼破綻,看起來非常逼真。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石鎖

“耍石鎖”是雜技中的力技節目。石鎖為石質鎖形(舊式的銅鎖)的演出、鍛鍊用具,為便於持拿,在石鎖上鑿出把手,有的石鎖用木頭做把手。演出時表演者不只用雙手掄,還時常把石鎖扔在空中,然後接住。有正面扔、背後扔、掏襠扔、片腿扔等。圖中的表演者頭部綁了一塊布片,似乎要表演油錘貫頂等動作。如果是兩三人表演,還會有互扔等動作。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舉石擔

舉石擔也是打把式賣藝常表演的項目之一,這些人體壯氣大,都是練功之人,以此賺錢養家餬口。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叉

耍叉為打把式賣藝常表演的項目之一。此外,老北京走會時,耍叉作為開路,是最先表演的節目。鋼叉上下翻騰,左右旋轉,銀光四射,嘩嘩作響,大有逢山開路,不可阻擋的氣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耍單刀

耍單刀、耍鋼叉、舉石擔都是打把式賣藝常表演的項目,原本是武術的基本功。打把式的藝人多是習武出身,很多人為的是考取功名做武狀元,或是在軍隊中效力。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取消了武科場,想憑藉武術得功名的自然沒了出路,一些人便在天橋、廟會賣藝為生。他們編了許多詞語吸引觀眾,因而有人稱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打連廂

打連廂,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醜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打連廂這種藝術形式可以追溯到金代,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記載:“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

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就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跑竹馬

李白《長幹行》詩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之句。北京的“竹馬”起源於清代宮廷,用於各種儀式或盛典等場合。流傳於民間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與其他花會節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舊時的竹馬錶演還用於祭祀。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小車會

小車會集舞蹈表演和演奏於一體,主要道具是一輛彩車,由竹木做成骨架,飾以綵綢,車圍子上畫車輪。表演時扮演年輕女性的演員站在車的排架中,身前盤著一雙假腿。由於兩側車圍遮擋雙腿,看上去就像坐在車上一樣。前面一人拉車,後面一人推車,三人協調一致。

小車會的伴奏由管絃樂和打擊樂組成,一般為嗩吶、笛子、笙、二胡、大鼓、大鐃和小鑔等。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跑旱船

跑旱船的與小車會類似,舊時在北京城演跑旱船的多是河北獻縣、肅寧地區的農民。每逢年節、廟會,北京城經常能看見跑旱船表演。一般表演為三人,均為男性,其中一人男扮女裝,穿上花襖扮演村姑,“坐在”布制的船內(同小車會類似,實際是站在裡面)搖槳划船,其它兩人扮成丑角,一個人扮艄公撐船,另一個追船翻筋斗,表演生動傳神。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傀儡戲

傀儡戲即“木偶戲”,老北京人俗稱為“嗚丟丟”,內行人則稱之為“耍猴栗子”。表演時,藝人鑽進藍色布圍,以扁擔為支柱,下面一個放置鑼鼓樂器的籮筐,上面支起一個小型戲臺,一個人連演帶唱,再加上伴奏,手口不閒。演到精彩處,藝人常常停下來向觀眾要錢,有時也會被請到大戶人家演出。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皮影戲

“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是人們對皮影戲演出的形象描述。來北京演皮影戲的藝人多是灤州人(今河北灤縣),皮影用驢皮製成,因此皮影戲也被稱為“驢皮影”。表演時在幕布後架設燈光,藝人手持皮影人在幕後舞動,邊舞邊唱。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京劇

北京是京劇的發源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歷經數年發展變化,兼容京、秦而形成綜合戲班立足京城。1828~1832年(道光八年至道光十二年)之間,漢劇進京,大量漢劇藝人加入徽班,徽調與漢調的結合促進了西皮、二黃的結合。兩種聲調的結合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清末光緒年間,北京的皮黃班到上海演出,因其悅耳動聽的曲調有別於他地的皮黃調而被稱為京調。

有名的演員隨戲班在戲園、劇場中演出,不出名的則無戲班可搭,只能與同伴撂地演出,被稱為“唱小戲”。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數來寶

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本是乞討的藝人們向買賣人家索要施捨的吉祥話。他們一般手持“合扇”(一副牛胯骨)打擊節奏,念著自己即興編的詞。一般的數來寶基本句式為上六下七,上句六字為三三,下句七字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末一個字要合轍押韻,並且同一聲調。兩句一組,可以一組一轍,也可以連續幾個、十幾個句組一轍。唱句中還可以插入一些獨白。

數來寶的藝人按江湖規矩屬“窮家門”,只許沿街向買賣鋪戶數來寶討錢,不允許“劃鍋”(打場子)賣藝,更不許進衚衕向住戶討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打鳳陽花鼓

花鼓是明清時期流行的民間歌舞,起源於安徽鳳陽。最早是農民在田間插秧時,擊鼓演唱,後來較普遍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鏜鑼,女打小花鼓,邊歌邊舞。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什不閒

“什不閒”或稱“十不閒”,在明末清初流傳相當普遍。這種表演形式在京東一帶的各種花會表演中處於前列,在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據《京塵雜錄》卷四記述:“內城無戲園,但設茶社,名曰雜耍班,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什不閒,以為笑樂”。所謂的“什不閒”或“十不閒”是因為表演時器樂架上的鼓、鑔、鐃等均由藝人操縱,演奏起來手腳齊動全不得閒,故而得名。

演出時需用一個“什不閒架子”,此架子構成什不閒這一演出形式的特徵。架子上掛有鞭、撣、拂塵、門鑼等,架子後面有鑼鼓打擊樂,演員一般為五至八人,(行內有“緊七慢八,六個人抓瞎”的說法),這種演出形式人多曲活還有打擊樂伴奏,十分熱烈火爆,很受觀眾歡迎。不論是唱堂會,還是在雜耍園子演出,都把它作為開場的第一個節目已成為慣例。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竹板書

竹板書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表演方式為一個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節子板站立演唱。傳說嘉慶年間,皇太后壽終,皇上下令京師百日之內禁止動用管絃樂器,致使北京許多藝人難以度日。河北來京行藝的鼓書藝人劉丹池為謀生計,與其師張連奎放棄絃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由此有了竹板書。清末民初是竹板書在北京的興盛時期,出現了許多代表藝人,畲來榮、賈寶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東安市場、朝陽門外、門頭溝、天橋等地演出,極受聽眾歡迎。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口技

口技,行話叫“暗春”。藝人表演時用藍布圍成方形帳子,自己鑽入裡面,一個人用幾個人的口音對話,還夾雜著笑聲、物品撞擊聲,使帳外的人聽著帳內真像有好幾個人說話一樣;還模擬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皆能惟妙惟肖。

江湖上稱說相聲的叫“團春”,又叫“臭春”。一個人說的相聲叫“單春”,兩個人對逗叫“雙春”, 因此把這種表演形式稱“暗春”。口技是說相聲的必學的基本功夫之一。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說相聲

相聲界公認的祖師是朱紹文(1829~1904),藝名“窮不怕”。朱紹文常常帶著一兩個徒弟表演笑話,逐漸發展成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說評書

評書流傳於北方,系從說唱藝術轉型而來,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評書藝人不僅僅是講故事,更重要的是“評”,藝人們通今曉古,在故事中加上自己的評論和見解。

老北京評書界人才濟濟,王傑魁說《包公案》、袁傑英說《施公案》、曹卓如說《聊齋》、連闊如說《東漢演義》、趙正升說《薛剛還唐》等都很有名。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雙簧

曲藝雙簧是兩個演員,一人用形體表演,一人躲在後面用聲音說唱,合二為一,以假作真。說唱者,必須嗓子好,聲音亮。表演者不只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動作也要惟妙惟肖。

演雙簧需要有場面桌和椅子,除醒木、手絹、摺扇之外,還有演雙簧專用的頭飾:套在頭上的小辮,一般都用繩圈拴一個小圓託,上連一根沖天辮,也有其它樣式的。表演者一般用大白塊將兩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塊白,目的是突出表情動作。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清音小班

清音,即指只唱零段,不化妝的表演。舊時妓院也分等級,其中清音小班是最高級的。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唱坤書

唱坤書的女子為主角,另備琴師一人至數人不等。而開此館的專為賣茶,其檯面則由唱坤書的成班人租賃。唱坤書的以天橋地方為最早,掛八角鼓的籠子為招牌。每日開場時,鑼鼓齊鳴,謂之“發四喜”,引人進入。每演一段“打錢”一回(索錢謂之“打錢”)。顧客除卻付固定茶資外,還需給唱坤書的錢,權當票資。顧客還可以點曲,名為“戳活”,有固定價錢。戳活一次即算認識該角,需經常捧場,所以唱坤書的,往往僕從如雲,出門也非常闊綽。唱坤書的雖名曰“賣臉不賣身”,然常年身棲歌舞場,鮮有出淤泥而不染者。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盲人唱鼓書

舊時盲人多以算命、唱曲謀生,大類二技兼學,各有側重。夏夜常見三五盲人結隊沿街賣唱,分工或為一人敲鼓,一人打板,一人彈三絃,形式簡單。唱曲有鐵板大鼓、木板大鼓、快書、單絃等。藝人為迎合聽眾口味,還能編唱附和世情潮流的小曲,如義和團北京事變後編有《搶當鋪》,演繹新潮的如《叫花子立學堂》、《預防虎烈拉(霍亂)》,滑稽名段如《四個老媽開嗙》、《窮逛萬壽寺》、《怯太太進城》,亦有《尼姑下山》一類流俗低下者。盲鼓藝人各有組織,所住廟宇多為前輩同行集資購置的公產,稱為“三皇廟”,供奉天皇、地皇、人皇、曠祖(師曠)、朔祖(東方朔)。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唱漁鼓書

漁鼓書發源於道教,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用竹筒製成,一般長六十五至一百釐米,直徑約十三釐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另有簡板一副,演奏時右手夾擊竹簡作響。漁鼓書由一人獨立表演,左臂自然彎曲懷抱漁鼓,鼓面向下,以左手中指和無名指打擊鼓面。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唱單絃

單絃原是八角鼓演奏中的樂器,清光緒年間,司瑞軒(藝名“隨緣樂”)用單絃自編自唱,並貼出“隨緣樂一人單絃八角鼓”。自此,單絃作為一個獨立曲種流傳開來。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唱大鼓書

大鼓書主要流行於北方,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梅花大鼓等多個曲種。表演形式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伴奏者一到數人,以三絃、琵琶等樂器配合。鼓書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持鴛鴦板或檀木板,短篇節目以唱為主,中長篇的節目說唱結合。鼓書形成較早,源於地方民間小調,用方言演唱。清代官府曾組織藝人們培訓,用鼓書說唱來安撫民心。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唱八角鼓書

相傳,八角鼓是滿族特色的民間樂器,鼓體較扁而小,鼓面呈八角形,鼓框用八塊烏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它的八個邊象徵著八旗。明中期後,八角鼓傳入北京城。明代《宛署雜記》有“劉雄八角鼓絕”的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八角鼓已經作為有專業藝人演唱的鼓書形式,在京津流行。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年畫

舊曆年前,賣年畫的小販揹著用葦箔包裹的年畫,開始走街叫賣。也將葦箔當墊子,鋪在地上,將年畫攤開,任人挑選。年畫多是從天津楊柳青躉來,內容無非是吉祥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也有戲劇、人物故事畫等。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賣神碼

神碼是用木板刻印的紙神像,一般都是用黃表紙做成的。 有做壽用的神碼,有中秋的月亮碼,有除夕的全神碼、財神碼、灶王碼等。人們買回家後分別貼在固定的位置。

春節前夕,人們購置年貨之時,賣神碼兒及對聯的小販便下街售賣。此時,家家戶戶都要將家中佈置一番。如門神貼於大門之上,對聯貼於兩側的門框上,門楣則有掛錢,門前插有芝麻秸,窗戶飾有剪紙等。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做柿餅

柿子曬乾,壓成圓餅形,並經上霜等,稱為“柿餅”。柿餅按個頭兒,有大的蓋柿的柿餅,小的高樁柿的柿餅。入冬後,街頭巷尾便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柿餅來——糖餑餑”。至於吃法,既能直接就吃,也可同杏幹、藕片等做成“果子乾”食用。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抄紙

舊時專門有人把各種破紙、廢紙等收集起來,將其泡水後貼在牆上晾乾,然後經過幾道工序製成質量較次的紙。這種紙當時叫豆紙,一般是窮苦人家用作衛生紙,實際很不衛生。

在木樨地和茂林居一帶曾有製作豆紙的作坊。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獵人

打獵分群體打獵和個體打獵。群體打獵又稱“打圍”,有一定的分工和分配方式。打獵隊伍一般分為“跟腳印”、“趕山”和“守堂口”。

“跟腳印”的獵人,往往是有經驗的獵人或銃手,根據腳印能識別鳥獸等野生動物的類別、隱藏地點與距離,跟著腳印尋覓驅趕或用鳥銃擊斃之。

“趕山”的獵人往往是一些體質好而打獵技術尚不精的青壯年,其職責是在困野獸的山上漫山吶喊,以脅迫野獸從“堂口”中出來。

“守堂口”的銃手則手持銃,選準並隱藏在“堂口”附近,隨時準確地擊斃獵物。個體打獵以打鳥、放鋏、放吊為主。所獲獵物,一般獨得,也有分給同行者,但不能將獲得的野獸肉送給傳授技術給自己的師傅。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漁夫

捕魚的方法很多,或臨溪垂釣,或截波張網,也有叉魚、罩魚、用鸕鷀捕魚的,更有涸澤而漁的。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的把漁夫的生活寫得超凡隱逸,如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而現實中的漁夫更像《打魚殺家》中的蕭恩,食不果腹,遇有天災人禍,不得不鋌而走險。漁夫的經濟來源,可用“一半魚兒和水煮,一半魚兒換酒錢”這句唱詞來刻畫。漁夫捕魚,必須及時到市上賣掉,否則魚死了就不值錢了。小農社會,購買的人有限。因此,即使漁夫多捕也無用,存不住,養不了。這也是漁夫生活歷來都很貧苦的原因之一。

老炮話說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農夫

在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里,農業經濟一直是主動脈。農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寒來暑往,更要承擔若干賦役,從無真正閒暇之時。還要靠老天爺保佑風調雨順,否則一遇水旱災害,轉眼赤貧。正如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中說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時光荏苒,

昔日京城的舊影已離我們遠去。

隨著時代的變遷及西方經濟文化的侵入,

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化,

老北京的行業已遠遠超過了三百六十行。

一些行當消失了,

新的行當又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